【諸子百家】莊子:自知一無所有,方能無所不有

《莊子》,也被稱作《南華經》,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莊子所著,書中的《秋水篇》記載了這樣一件故事。

秋天汛期到了,千百上萬條河流注入黃河,河面寬闊、水勢浩大,看著如此壯觀景象,河神沾沾自喜,認為自己便是天下最厲害的了。

他洋洋得意的順著河流向東而遊,於是到了北海,然而他向東遠眺,卻依舊看不到海的盡頭,他的驕傲在一望無垠的大海面前頓時消失殆盡。

北海神看到後說:

“不可以和井底之蛙談論大海的寬闊,因為它受限於狹小的活動空間;

不可以和夏天的蟲子談論冬天的冰雪,因為它受限於有限的生存時間;

不可以和孤陋寡聞的人談論道的奧妙,因為他受限於自己的狹隘的見識。

以前你沒看到大海,便以為自己的黃河便是無窮,如今你到了北海,方知道了自己以前的鄙陋。

人在天地之間,就像小石頭或小樹木在大山上一樣,是那樣的渺小,有什麼值得自誇的?

【諸子百家】莊子:自知一無所有,方能無所不有

只有當井底之蛙認識到自己處於井底的時候,它才能思考如何跳出井底。

很遺憾的是,我們總能發現別人是井底之蛙,但是發覺不了自己。

《道德經》中說“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一個人能明白別人的性格、立場、想法、優缺點,這是聰明;

一個人如果能真正認識自己,明白自己的人生價值、做人立場、做事方法、優缺點,這才是無與倫比的高明。

一個人贏得了別人,這最多稱作是有能力;

一個人如果能戰勝自己,這才是強大。

道家強調人要有自知之明,和宇宙萬物相比,要明白人的渺小,只有真正意識到人的渺小,才能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真難。

生活中很多人自以為是,“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自以為看過了一些書、知道了一些道理,或者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了一些成就、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便覺得別人都不如自己,“好為人師”,總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去“

教育

”別人該如何如何。青蛙

活在井底,還要給天空中翱翔的雄鷹傳授“腳踏實地”的成功之路,確實可笑。

【諸子百家】莊子:自知一無所有,方能無所不有

生活中如此,工作中亦是。

不自知的人的表現就是認不清自己,總以為自己了不起,固執己見、咄咄逼人,殊不知自己引以為傲的“了不起”不是來自於自己的能力、人品、見識和學識,而僅僅是來自那個位置。

別人表面上的尊敬和客氣也不是對你這個人,而是尊敬你所在的那個位置,當你哪天離開那個位置了,你也同時離開了曾經得到的尊敬和客氣。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偉大的人從來不認為自己偉大,從來不認為自己厲害,自己不過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個,三千弱水中的一瓢,所以總是以謙虛、低姿態、不自滿的態度去為人處世。

因為謙虛,所以待人以禮;

因為低姿態,所以腳踏實地;

因為不自滿,所以堅持學習。

就是這樣,所以才能成就大事,成為眾人眼中的偉人。

眾人何曾知道,偉人正是因為自知渺小,所以才能成就偉業的。

“大成若缺、大盈若衝”,完美的事物總是有所欠缺,圓滿的東西總是有所不足,正是因為能意識到欠缺和不足,所以才能謙虛好學、才能嚴格自律,最終方能成就完美和圓滿。

人貴在自知之明,就是能認識到自己的渺小和不足,這是十分難得的。

如果自己尚覺得自己很厲害,“小廟容不下大菩薩”,別人卻能看到你的很多缺點,這就是莊子口中的“井底之蛙”。

【諸子百家】莊子:自知一無所有,方能無所不有

怎麼認識自己的不足了,怎麼認清自己了?

偉人已經給出了方法——批評與自我批評,我相信偉人肯定是看過《莊子》和《道德經》的,所以知道人於浩蕩宇宙不過微末塵埃,不必驕傲、不要自以為是。

批評是發現自身以外的人或組織的不足,從而讓別人和組織保持清醒,然後才能長足進步。

自我批評是發現自身的不足,讓自己不要專注於取得的成就,不要驕傲自滿,要看到自身的缺點和不足,改掉這些不足方能保持自身不斷的進步。

偉人用“批評和自我批評”治黨和治國,某知名企業家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管理企業,二人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功效也是毋庸置疑。

軟體經常更新,產品不斷迭代,目的就是要不斷適應社會和時代的發展需求,否則只能慘遭淘汰。

智慧手機取代“大哥大”,汽車取代馬車,自動化裝置取代人工,這無不是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物如此,人亦然。

人也要不斷地更新自己,不斷地去迭代,從而不讓自己被快速發展的社會淘汰。

軟體更新的第一步就是先發現自身的BUG,人更新的第一步就是先找出自身的不足。

先不要去過多地關注外在社會的變遷,不要把經歷都放在外部,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自身,“攘外必先安內”,適應外部變化的第一步先要安定好內部,這就要求人要有自知之明,先搞清楚自己是什麼狀況,然後再決定如何更新和迭代。

【諸子百家】莊子:自知一無所有,方能無所不有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有和無是相對而生的,困難和容易是相對而成的,長和短是相對存在的。

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多和少,這都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唯物辯證法中講到矛盾具有“同一性”,也就是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一個人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渺小,這是“少”,一個人要成變得優秀和強大,這是“多”,矛盾的“同一性”表明少可以轉化為多,多也能轉化為少。

謙虛、好學、不自大、不自滿就會將少變多,驕傲、自滿、自以為是、目中無人就會將多變少。

這樣樸實簡單的道理每個人都知道,但是很少有人去實踐它。

總想著走捷徑,總想著有什麼“三十六計”可以快速搞定,實際卻是捷徑沒有,大道也不想走,只能自怨自艾。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

井底有塵,其名為蛙。

蛙之小,方寸之間已。

是以鯤不覺大,故能成其大,蛙不覺小,故束於小。

【諸子百家】莊子:自知一無所有,方能無所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