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侍從人才群體的閃光點,都有哪些?

漢武帝在登上皇位那年下達的詔舉賢良詔書開始,讓對於新時代有著期望計程車人看到了漢武帝對於人才的渴望,人們紛紛想要得官入仕。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漢武帝頒佈了他人生中第一個求賢詔令,各地薦舉的賢良方正百餘人。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五月,復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第三次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武帝多次下達求賢詔,自上而下的貫徹實施察舉、徵召的政策,引領了求賢尚賢的風尚,也對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學侍從人才群體的閃光點,都有哪些?

元朔元年,冬十一月

漢武帝下詔舉孝廉,在詔書中他首先指出了公卿大臣的職責,希望他們統一眾事,廣傳教化,美善風俗。繼而為執事官員提出職責,令他們宣講文章之學,考究政事,激勵民心,嚴令他們推薦孝子、廉潔之士,可望成風氣。並說出了獎懲之法,推薦賢人就應該受到嘉獎,遮蔽賢人就應該受到懲罰。後來有大臣上奏請實行古代的辦法,把獎懲分為三個層次,更為細緻的貫徹舉孝廉的政策,如果“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武帝准奏。武帝在下達求賢詔的其中之一目的就是廣傳教化,美善風俗。

學侍從人才群體的閃光點,都有哪些?

對於舉賢薦廉的獎懲也可以讓百姓安心,只要有才德就不怕得不到重用。無論是鼓勵上書自薦還是郡縣舉薦,漢武帝透過下達詔書都為他的子民做出了最好的示範,形成了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的社會風氣。漢武帝時代積極進取、自信向上的時代精神,積極向學、孝敬廉潔的社會風氣時刻感染著人們實現由平民走向顯達。無論是政治環境,經濟基礎,還是社會風氣,漢武帝時代都為人才的成長和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這些文學侍從正是正確認識並且充分利用時代所賜予的條件,適應了社會的需要,實現了由潛人才向顯人才的轉化。

學侍從人才群體的閃光點

文學侍從群體既有屬於自己獨特的個性,也有他們作為群體的共性,他們的存在以及成長是漢武帝時代的一大特色,是漢武帝時代區別於漢朝其他歷史時期的重要標誌。文學侍從大多出身貧寒,辯識宏達,透過賢良對策、上書言事、特殊技能選拔出來,對於政治形勢、社會制度提出很多建設性的意見,他們有著自己的閃光點。積極的進取精神林劍鳴、餘華青、周天遊、黃留珠諸先生所著的《秦漢社會文明》一書中指出:“如果說喜好歌舞是秦漢人精神風貌的外在表現的話,那麼,在這種表現形式背後是一種積極的進取精神,它正是與封建社會上升時期的歷史背景相一致的。“漢武帝時代,國力蒸蒸日上,文學侍從身上也變現出來這種積極的進取精神風貌。

學侍從人才群體的閃光點,都有哪些?

他們的大言大志、勇於自薦

自強不息的事蹟也閃爍著積極進取的光輝。志存高遠孔子云:“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遠大的志向體現一個人的信念和追求。漢武帝時代的眾人們感受到時代的磅礴氣息,紛紛想實現自我,建功立業。司馬相如是漢武帝時代傑出的辭賦家,與司馬遷並稱“文章兩司馬”。司馬相如少時“慕藺相如之為人,更名相如。”司馬相如連名字都改為相如,可見他對藺相如崇拜的程度了。司馬遷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這樣評價藺相如:“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江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

學侍從人才群體的閃光點,都有哪些?

藺相如智勇雙全,深明大義,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力挽狂瀾。司馬遷與司馬相如同處相同的時代,想必所聽聞的藺相如的故事相差無幾。司馬相如立志想要成為藺相如般的人物,智勇雙全,建功立業,為國家做出貢獻。終軍在後世的讚譽比較高,因年少成名被稱為“終童”。如“甘奇顯用,年乖強仕;終賈揚聲,亦在弱冠。”,唐朝詩人王勃以終軍自比,把終軍作為自己的標杆,感慨道:“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後人多為終軍的一句“大丈夫西遊,終不復傳還”而折服。

終軍,弱冠之年,胸藏大志

懷著一顆赤子之心,無時無刻不惦念著報效國家,為漢朝的事業拋頭顱灑熱血。是時,朝廷遣使出使匈奴,終軍主動要求出使匈奴。南越與漢和親,武帝派終軍前去遊說南越王,終軍自信滿滿地說要把南越王帶到闕下。年輕的終軍自信十足,已經到了不惑之年的朱買臣也對自己十分有信心,在其妻子要求離他而去時,他非但不惱火,反而笑著說:“我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餘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

學侍從人才群體的閃光點,都有哪些?

可以看出朱買臣認為富貴之日指日可待,這就是對自我能力的一種肯定,也是不甘平庸、積極進取的表現。東方朔也是一位滿懷抱負,立志有所成就的人,他希望自己成為皇帝的股肱之臣,渴望做治國安邦的大事。他在他的自薦書中這樣寫到:“臣朔年二十二,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勇若孟賁,捷若慶忌,廉若鮑叔,信若尾生。可以為天子大臣矣”東方朔也是心懷社稷,一心為國家籌謀,他曾上書陳農戰強國之計劃,但因“指意放蕩、頗覆詼諧”,而沒有被武帝採納。毛遂自薦漢武帝時代,毛遂自薦的精神尤為突出。在文學侍從群體中不乏“自炫鬻者”,“這些人憑藉著一股積極進取的熱情,向皇帝上書言得失,居然其中有不少人因此由布衣百姓而獲得高官厚祿。”

漢武帝時代,官民上書自薦,最為興盛

史載:“武帝初即位,徵天下舉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自炫鬻者以千數”東方朔入長安上書武帝,“上偉之,令待詔公車”,最終拜為太中大夫,加官給事中。朱買臣“詣闕上書,書久不報。待詔公車”,後拜為中大夫。主父偃、徐樂、嚴安三人皆上書言事,受到武帝賞識,皆為郎中。終軍入長安上書言事,“武帝異其文,拜軍為謁者給事中”這些人都是透過上書自薦,獻出自己的真知灼見而被漢武帝看中,提拔為近臣。毛遂自薦也是他們積極進取的一種表現。

學侍從人才群體的閃光點,都有哪些?

堅忍不拔孟子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逆境出人才,這十位文學侍從大多數家境窘困,而遭到鄉鄰、親戚的非議和排斥,但是他們始終堅持,沒有放棄,終能夠顯達於朝廷。司馬相如在景帝時,捐家產謀得武騎常侍一職。因景帝不好辭賦,才跟隨梁孝王遊歷於梁國,孝王死後,司馬相如歸蜀,落得個“家貧,無以自業”的境地。於是相如去尋找故友臨邛令王吉,在那裡相如遇到了卓文君,二人~見鍾情,夜奔歸成都。卓文君第一眼見到的場景就是“家居徒四壁立”,而卓文君的父親也因為相如家貧而不同意這段婚事,司馬相如回到臨邛,選擇不依賴卓家,賣掉車馬,開酒舍賺錢養家。

學侍從人才群體的閃光點,都有哪些?

結束語:

主父偃在發達之前,也經歷了一段不堪回首的艱難時期。主父偃在齊國各地遊說期間,受到眾儒生的排擠,因“家貧,假貸無所得”,而向北遊燕、趙、中山諸國,沒有人厚待於他,客居在異鄉,情境十分窘困。但是他並沒有氣餒而放棄,反而覺得諸侯沒有什麼可遊說的。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西入函谷關併成功的遊說大將軍衛青,得到了衛青的舉薦的機會,但是並沒有得到漢武帝的召見,在長安城逗留的這些時日,其他賓客十分厭倦他,但這並沒有阻礙主父偃奮發的心,於是上書天子,終於得到了召見,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主父偃就好像疾風中勁草一樣,如果不是這樣堅韌不拔的性格,主父偃有可能早就被流言蜚語打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