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國,被拔高的世界帝國

引言:

大英帝國,被拔高的世界超級大國。

在大英帝國極盛時期,領土面積高達三千多萬平方公里,遍佈世界的殖民地,讓英國勢力範圍在全世界無孔不入,號稱日不落殖民帝國。

這一切國王,讓英帝國成了當時公認世界第一霸權國,

這幾乎是歷史公論,但切實的說,其實言過其實。

大英帝國,被拔高的世界帝國

(日不落帝國)

一:為何說大英帝國言過其實。

說大英帝國言過其實根源也很簡單!

那個時候的英國根本沒有達到獨霸世界的地步,道理很簡單,那個時候的歐陸列強林立,英國從始至終都收拾不了歐陸強國,只能維繫歐陸平衡。

今日很多人拔高曾經大英帝國的力量,覺得控制了海洋的英國是全球霸主。

可,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就會明白,讓英國收穫這一身份的並不是世界帝國的榮光而是當年西歐處於世界中心,強悍的綜合實力而已。

那時候的世界中心,毫無疑問是西歐區域,這區域最強國的加持,凸顯了英國的霸權印象也削弱了英國的霸權力量。

大英帝國,被拔高的世界帝國

(橫行天下的龍蝦兵)

二:超級帝國都是雙刃劍。

當一個國家,成為世界帝國的時候,收益和付出都是相對的。

就如當年大英帝國被無數人歐洲國家羨慕的殖民地一樣,這廣袤的殖民地,即是英國強大的基礎,也是他衰弱的根源。

首先:龐大的殖民地雖然給予了英帝國極大的經濟利益,也牽扯了英國巨大的精力,讓他在歐陸爭霸中力有不逮。

其次:英國力有不逮的情況下,只能將大量的精力用邊緣輻射的方式投射到世界中心歐洲,建立起所謂的

“離岸平衡”

戰略。

最後:這

“離岸平衡”

戰略無論英國人玩的有多

666,對需要兩個陸上強權去制衡才能見效。

這三大因果關係告訴我們,英國雖然強,但並不是絕對強,至少在歐陸就有兩個能威脅英國霸權地位的陸地強國存在。

大英帝國,被拔高的世界帝國

(拿破崙時代的歐陸格局)

三:不同時期的不同對手,最終覆滅了大英帝國。

大英帝國,在稱霸前中後三個階段,都有兩大陸地對手。

這對手中,前期是法國和俄國,中期是法國和德國,後期則是蘇聯和美國。

霸權早期:跟法國、俄國制衡的時候,英國先是依託俄國還有反法同盟弄垮了法國皇帝拿破崙,後來又是透過和法國的聯合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教訓了俄國,算是踐行了

“離岸平衡”

政策,穩固了英國的霸權。

霸權中期:藉助德國和法國的矛盾,在火中取栗。

德國的統一讓歐陸成了德法爭霸局勢,原本以為可以高枕無憂,卻不曾想德國崛起的勢頭不可阻擋不說,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也和德國一樣藉助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光,成了工業實力上超越英國的存在。美國和德國的崛起,讓英國的霸權地位開始鬆動。

一場布林戰爭也讓英國的外強中乾表露無遺,然後連續兩次的巴爾幹戰爭,讓英國明白歐陸平衡玩不下去了,英國開始和法國和俄國結盟組成了協約國。

這舉動,讓

“離岸平衡”

下的霸權體系無法維持,英國需要盟國的幫助維持霸權地位。

霸權後期:面對二戰後強勢崛起的美國和蘇聯,英國完全無力應對,只能在丘吉爾引導下,用拉攏法國的方式,維持就有國際體系,藉助鐵幕的方式開展意識形態對抗,指望能火中取栗。

最後殖民帝國在美蘇聯合打壓下土崩瓦解。

大英帝國,被拔高的世界帝國

(蘇伊士運河事件覆滅英法殖民帝國)

四:透過英國曆史,在看美國命運。

參考了英國的三輪歷程,我們在看今日之美國,就懂了美國也是被吹噓出來的世界最強帝國。

究其原因也很簡單,美國從未有如漢朝或者羅馬極盛時候那樣的全球掌控力。

在整個國力發展期,大多數時候都有勢均力敵的對手出現。

美國誕生之初,歐陸列強每個都能當美國的對手。

美國發展之後,歐陸列強即是美國的對手也是制衡者。

美國稱霸之後,在東方世界還有一個強悍的蘇聯跟他爭鋒相對。

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美國才開始經濟、政治、軍事實力獨霸世界的日子,不過這好日子持續了也剛剛30年就有不少挑戰者。

歐洲的聯合,讓他們訴求在未來的世界佔據一席之地,俄羅斯也依舊不容小覷,東亞臥薪嚐膽的大國,也在時刻等待機會。

因此今日的美國雖然依舊實力最強,可面臨的挑戰卻在不斷增加。

這也側面證明了一件事,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在國力不斷更迭的時代,所謂的全球霸主不過時勢造英雄的產物而已。

機遇對了,時間到了,人對了,很多事就順理成章,唯一需要的僅僅是進取和耐心而已。

大英帝國,被拔高的世界帝國

(美國)

尾聲:

最後說一句,未來的我們依舊需要面臨類似的問題,因為國際格局的強弱轉換看似緩慢,其實卻是不斷髮展的過程。

真要到了那一步,最該做的不是極力去抵制它,而是站在更高維度去應對他。

首先:盡力維持總體世界第一的位置久一點。

其次:透過科技創新,將人類文明的發展帶入更高的境界。

最後:開創一種新的規則,讓競爭關係變合作關係,共同去往星辰大海。

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因為內卷而從未休止的內耗。

大英帝國,被拔高的世界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