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廢除宰相制,皇帝權力加強,監督體系完善,言官處於重要地位

全文共1680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

明朝出現在歷史上的時間比較晚,皇帝的權力也隨著時間推移不斷擴大。明朝處於封建社會末期,皇權集中,專制制度不斷加強,導致皇帝具有極強的威懾力,可以為所欲為獨斷專行。

若是有思想有謀略的人來統治明朝,或許可以帶動

明朝更加強盛

,比如開國皇帝朱元璋,他就是一位極具個人才能的帝王。若是明朝落入了

疲於理政

的君王手中,後果也自然可想而知了。

明朝皇帝的權力擴大,野心也在不斷膨脹,尤其是永樂年間,朱棣對官員的監督十分嚴密,到了無所不為的地步。由於朱棣是透過

發動靖難之役

奪取皇權的。

明朝廢除宰相制,皇帝權力加強,監督體系完善,言官處於重要地位

自身對權力比較看重,也擔心會出現心懷不軌的人謀算自己的皇權,所以一直在嚴密地監視朝中官員的言行舉止,

錦衣衛

也是在那時得到重用的。

對權力的渴望使得明朝監察制度不斷髮展,形成了

嚴密的監察體系

,監察官員直接對皇帝負責,不必受到行政權的限制,在大小事宜上都有一定的

決策權,

拿不準的事情才需要交由皇帝處置,可見明朝時期

監察官員手中的權力不容小覷

明朝廢除宰相制,皇帝權力加強,監督體系完善,言官處於重要地位

但是明朝的垂直監察系統,也就是上級官員監督下級官員的方式,造成了

無人監督皇帝

的局面,同時缺乏制度保障,缺少輿論監督,存在不少的弊端。

一、宰相制度廢除

1、朱元璋加強皇權

朱元璋出身貧寒,同普通百姓一般艱難長大,所以在即位之後所作所為大都是從百姓的角度出發,為了百姓謀福利的。朱元璋為了能夠早日實現

小國寡民的願景

,進行一番徹頭徹尾的改革。

決定想辦法廢除束手束腳的

宰相制,

避免皇權被相權瓜分,自己有足夠的實力實施決策。於是朱元璋便建立了

錦衣衛

,專門負責在暗中蒐集胡惟庸的罪證,以罷免他的宰相之位。

終於,朱元璋掌握了足夠多的證據,並藉助胡惟庸一案

廢除了宰相制度

,將權力都收到自己手中,好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

不過宰相制度的廢除使得皇帝直接面對百官,容易

激化君臣矛盾

,不利於行政效率的提高。宰相制度廢除以後,六部直接

由皇帝管理

負責,六部之間分工明確相互制約,共同維護皇權。

明朝廢除宰相制,皇帝權力加強,監督體系完善,言官處於重要地位

2、監察制度嚴密

好不容易廢除了宰相制度,朱元璋不願再出現權勢滔天的大臣分權,所以便在歷朝歷代的基礎上不斷對監察制度進行完善,建立起嚴密的監察體系,制定了

自上而下

垂直的監察系統。

使得上級官員起到

監督下級官員

的職責,並以此類推。不過此時的監察體系有所欠缺,那就是監察的方式

過於狹隘

,而且下級官員不能起到監督上級官員的作用,不利於限制上級官員的職權。

監察制度是從

先秦時期

就已經出現的,早在明朝以前就極為成熟,明朝在前朝的基礎上將其豐富完善,將所有官員覆蓋在監察網路之下,便於皇帝進行管理。

不過任何制度的發展都是要兼顧全域性的,皇帝可以監督官員的一言一行,卻沒有建立起

言官制度

監督皇帝的決策,這也是明朝監察制度的弊端。

明朝廢除宰相制,皇帝權力加強,監督體系完善,言官處於重要地位

二、言官體系缺失

1、言官地位重要

言官在封建社會時期一直都處於重要的地位,言官的言行也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比如宋朝宋仁宗時期,言官敢於進諫直言不諱,因為他們遇到了好的君王。

宋仁宗不會因為言官進諫所言冒犯皇帝便龍顏大怒,而是會

反思自己的言行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幫助宋朝走向昌盛。

而明朝的官員敢於說話向皇帝進諫,也與當時的社會制度與經濟發展狀況有關,言官紛紛以向皇帝

進言為榮,

這也是值得提倡的事情。

明朝廢除宰相制,皇帝權力加強,監督體系完善,言官處於重要地位

2、缺乏言官制度

明朝的言官雖然敢於說話,但當時並沒有建立起

完善的言官制度

,只有監察官員負責監督百官的言行,維護皇權。明朝對皇帝的監督作用

較為薄弱,

使得大多數皇帝都沒有受到制度的約束。

所以他們做起事來也更加方便不計後果。有些皇帝能力有限,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會濫用權力,不利於明朝的發展。由此可見,監督體系的設定應該將所有人納入其中,不應有所忽略。

即使是皇帝也需要受到監督,才能更加高效地

行使皇權,

推動社會進步。在監督體系方面,應該讓監督機構具有

獨立的權力

,不必受到其他職權的限制,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

明朝廢除宰相制,皇帝權力加強,監督體系完善,言官處於重要地位

明朝的監察體系較為成熟完善,但言官制度

有所缺失

,言官的

官職也並不高

。凡是有威望有才能的皇帝都是敢於接受批評的,不應限制言官的權力。身為統治者,要虛心地接受手下官員的建議,聽取官員的意見,全身心地參與到社會建設中去,為王朝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