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號稱“啥都敢吃”,卻為何不吃貓肉?僅僅只是因為發酸嗎?

作為一個國際社會上認可的“大胃王”,中國人能吃、敢吃、會吃的名聲已經傳遍世界。就比如說原本還是一大入侵物種之害的小龍蝦,如今已經變成中國需要人工養殖的食材了。而和小龍蝦一樣,被中國端上餐桌的,別國視為入侵物種的食物並不少。因此,我們中國網民自己也喜歡號稱“啥都敢吃”。

中國人號稱“啥都敢吃”,卻為何不吃貓肉?僅僅只是因為發酸嗎?

那麼問題來了,有著如此多飲食文化的中國。我們卻能發現卻發現很少有人吃貓肉,即使是有那也只是極少數部分。有人說,這是因為貓肉的口感極差。因為李時珍就曾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過:

“然狸肉入食,貓肉不佳,亦不入食品,故用之者稀。”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貓肉難吃又難入味,所以吃貓的人很少。

越南食貓記

但是這樣的觀點在越南並不適用,貓肉在越南堪比中國的小龍蝦。如果大家能看到越南的選單中有一道叫作“Baby tiger(虎寶寶)”的菜,那麼就是貓肉無疑了。

中國人號稱“啥都敢吃”,卻為何不吃貓肉?僅僅只是因為發酸嗎?

在這裡,貓肉被視為一頓饕餮大餐。一個貓肉火鍋的價格大約是40英鎊(362元人民幣),大約可供七人食用。餐廳同時也提供貓肉面,大約是三英鎊一碗(27元人民幣)。即使1997年的時候,越南的前總理潘文凱因為一場正威脅著整個越南的鼠疫,而明令禁止吃貓肉,這樣的現象也是屢禁不止。

並且頗為諷刺的是,身處於中上層階級的越南警察和律師。其實才是吃貓肉的主力軍,在這個階層中,一口啤酒就著一口貓肉才是他們的時尚。越南的家貓就像前幾年中國的狗一樣,被主人牢牢地鎖在家中,以免遭到貓肉販子的偷竊。

中國人號稱“啥都敢吃”,卻為何不吃貓肉?僅僅只是因為發酸嗎?

中國人為何不吃貓肉

因此,用“貓肉難吃”這個觀點來解析中國人不吃貓肉。其實是不正確的,大不了學習越南人的製作方法變好了。我們只有真正地去了解中國貓文化,才能找到原因。其實貓在中國,一直是以一種陪伴、吉祥等寓意出現在民眾身邊的。

在歷史上,貓曾經做過祭祀活動所用的“貓神”。他憑藉著捕鼠的技能進入到人類的生活中,為民間農事提供了幫助。因此在古代,農民們舉行的酬謝農事的八位神靈中(八臘),就有貓神在其中。在《禮記·郊特性》之中就有記載:

“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

中國人號稱“啥都敢吃”,卻為何不吃貓肉?僅僅只是因為發酸嗎?

它也成為過家養的狸奴,正是因為貓的捕鼠本領對糧食的儲存極其有幫助。因此善於捕鼠的貓很早就在民間被廣泛飼養,唐朝之時開始被請到皇宮之中供人賞玩。到宋朝之時,這一現象更是達到了巔峰,那時的人們要養貓,還要準備上“聘禮”去“聘貓”。貓也是從這個時候,成功得由一個“捕鼠于田間,以飽自腹”的功能性動物,成為了陪伴型“躍美人於懷中魚肉食之”的動物。

而到了明清時期,貓這種動物“吉祥”的寓意也是越來越廣。與貓相關的藝術品,以及表演作品等等,開始大量出現在民間。甚至還有專門的書籍從各種角度去生動的記載貓與人,就比如說清代好黃漢所撰寫的《貓苑》。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貓從一開始就沒有被中國人當作過食物來看待。

中國人號稱“啥都敢吃”,卻為何不吃貓肉?僅僅只是因為發酸嗎?

小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中國人吃貓少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貓根本就不會作為食物被國人看待。但中國人也並不是完全不吃貓肉,比如傳說中的“龍虎鬥”就曾是一道以貓肉為主要食材的菜。但總歸來說,中國並沒有吃貓肉的傳統。畢竟貓貓那麼可愛,誰又能忍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