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仁之本”:從“有道”“無道”評判標準,看儒家擔當

文|顏小二述哲文

從《論語》一書中我們能基本瞭解到,“仁”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核心。

要談到什麼是“為仁之本”,就不得不說孔子的“仁者愛人”思想。

即在孔子的觀點中,“仁”的本質更多體現在“愛人”上。

《論語》“為仁之本”:從“有道”“無道”評判標準,看儒家擔當

怎麼樣才是“愛人”呢?這個話題很大。就“愛人”來解讀“仁”,我們可以從多方面理解,有時候,“仁”有時候代表一種社會倫理法則,有時候又是一種理想人格,有時候亦是一種極高的人生境界等等。

但是無論“仁”代表了什麼,它始終是評判世之“有道”還是“無道”的依據。

市面上對“仁”的解讀更多停留在“道德修養上”,從“愛人”的表面意義出發,將其本質解讀為“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以“忠恕”作為實現“愛人”方法的“理想人格”。

這種說法不錯,這裡為了避免老生常談了,顏小二將從孔子的“聞道”思想來解讀一下《論語》中的“為仁之本”。

《論語》“為仁之本”:從“有道”“無道”評判標準,看儒家擔當

即從價值觀層面為大家展現為何“仁”是對“有道”與“無道”的評判標準,以此幫助我們更透徹地理解,“為仁之本”實則更多體現在君子“行道”時的“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大情懷上。

希望可以給各位帶來一些啟發。

1、“求仁”與“求道”:“為仁之本”在於“為道之本”

有人說孔子一生在“求仁”,有人說孔子一生在“求道”。

在顏小二看來,這兩種說法都不錯。

當孔子“聞道、得道”的時候,也是“仁”得以在天地人世間普及的時候。

當然,這是一種難以達到的理想狀態。

在《論語。里仁》中記錄著孔子的一句話:“朝聞道,夕死則已”。

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

“聞道”是孔子一生的追求,也是人生的最高目標。

《論語》“為仁之本”:從“有道”“無道”評判標準,看儒家擔當

“聞道”的前提是“有道”。

“有道”的對立面是“無道”。

先“有道”才得以“聞道”,那麼如何判斷天下是“有道”還是“無道”呢?

在《論語。子路》篇中記錄了孔子這麼一句話:“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也就是說,從價值觀層面,

“王行仁道”其實是“世之有道”的一種表現形式。

即“仁”是價值觀層面判斷“有道”與“無道”的檢驗標準,而當孔子“聞道”之時,是孔子的個人人格達到理想之“仁”的時刻。

於此,

從孔子的“求仁”與“求道”中,我們不難側面推敲出,“仁”的本質,更多體現在對“道”的檢驗上。

《論語》“為仁之本”:從“有道”“無道”評判標準,看儒家擔當

一言以概之,“

為仁之本”實則是更多體現在“行道”上,畢竟,要判斷“有道”與“無道”的,首先得踐行“仁”,踐行“仁”者則是保有“仁”的存在

。各位體會一下是不是這個道理。

2、體現在“行道”上的“為仁之本”

關於儒家的“行道”,這裡不得不提儒家的理想人格——-君子。

儒家之君子,能夠把握“中庸”時刻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即有些事情我不做,並不是我不知道這件事能給自己帶來的利益、更不是因為這件事自己做不到,而是不應該做,不適合做,做了就是於禮不合、於道不合、於信念信仰不合。

孔子顛沛流離的壯年時期,便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君子“行道”寫照。

《論語》“為仁之本”:從“有道”“無道”評判標準,看儒家擔當

孟子曾這麼評價孔子:孔子進以禮,退以義,得之不得曰“義”。

以孔子之才,若是降志屈節去得一官位,繼而安定一方,這並不是難事。但他偏偏要周遊列國,在以競爭為主旋律的諸侯爭霸時代中勸人走“王道”而非“霸道”。

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擔當,是孔子之君子人格的體現。

也就是說,

在君子之大人格面前,所謂“行道”、所謂“為仁之本”,不是具體“小同”下的取捨,而是大愛下的對“天下大同”之“善道”的堅守。

自古以來,君子雖被人們推崇千年,但是修身養性、保有君子之風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畢竟,幾千年年來,人世的“有道”與“無道”從來不是君子可以控制的,君子所能做的,更多是時刻保守自己的“道義原則”,即便“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也義無反顧、欣然往之,這之中的道義與擔當,常人難及。

《論語》“為仁之本”:從“有道”“無道”評判標準,看儒家擔當

3、為“仁”奔走的君子

為什麼有的人,如孔子,可以抱著“天下為公”之心坦然地“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呢?因為他洞見了“仁之本”的大輪廓。

“為仁之本”的立場,一定不是為了某一類人,而是天地間的所有人,他們有“天下為公”的大愛,他們眼裡是天地之“道”,並非一小國的“有道”與“無道”。所以“得仁”的君子們,不會因為某一類人去奔走,而是為了“天下大同”去奉獻一生。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總結,“為仁之本”實則是君子對“天下大同”之“善道”的堅守,而“仁”,則是價值觀層面判斷“有道”和“無道”的標準。

《論語》“為仁之本”:從“有道”“無道”評判標準,看儒家擔當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釋出,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路,部分素材來自網路,侵刪(兩週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想持續瞭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各類文化,如影視、文學作品、歷史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