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反擊戰勝利後,為何東西線兩位指揮員的待遇明顯不同?

79年對越反擊戰獲勝後,我軍在東西線的兩大指揮員許世友和楊得志,發展軌跡各有不同。楊得志將軍因為指揮若定、作戰效率高且戰損小,深受中央領導的信賴,很快就把他推上了關鍵的總參謀長崗位,並且在新崗位上表現也非常出色。

對越反擊戰勝利後,為何東西線兩位指揮員的待遇明顯不同?

而在東線指揮我軍大量殲敵的許世友將軍,卻在戰後淡出了一線領導崗位,不光沒有晉升,甚至連原先的大軍區司令員都不是了。為什麼兩個人在戰爭勝利後的待遇相差這麼多呢?有的朋友把這歸結為對越作戰時的指揮表現不同:楊得志將軍更愛惜士兵,並且戰略戰術得當,戰損比許世友負責的東線要小很多。

對越反擊戰勝利後,為何東西線兩位指揮員的待遇明顯不同?

其實這種說法是有欠妥當的,雖然包含了一定的基本事實,但肯定不是問題的關鍵。因為許世友將軍的東線戰場面臨的敵人抵抗更強,也是我軍大量殲敵的主攻方向,取得的戰果也更大。準確地說,東線傷亡雖大,但殲敵更多。所以不能單純以我方傷亡數字來判定戰役指揮的好壞,這樣對許世友老將軍進行評價,也是不夠公平的。在多年沒有打外戰的情況下,許世友將軍的霸氣和果斷給我軍增添了速戰速決的砝碼,這是難能可貴的。許世友之所以在對越反擊戰後淡出一線,另有其他原因。

對越反擊戰勝利後,為何東西線兩位指揮員的待遇明顯不同?

79年反擊作戰前,軍委希望派出經驗與年齡都合適的將領來指揮作戰。然而經過之前國內的諸多變化,軍隊指揮員也出現了一定的青黃不接現象,因此只能派老將去壓陣。楊得志將軍指揮西線部隊時,已經是68歲高齡了;而許世友則是1906年生人,反擊戰時已經是73歲的老將。相對而言,楊得志將軍還要年輕一些,精力也更充沛,戰後仍然能從事重要工作;而許世友多年在軍隊擔當重任,為國立功後也到了告老還鄉的年紀。

對越反擊戰勝利後,為何東西線兩位指揮員的待遇明顯不同?

一個73歲的老人,明顯不太適合在軍隊的關鍵崗位繼續擔任領導職務,尤其是在對越作戰已經取勝的情況下。許世友將軍一生十分喜愛飲酒,雖然年輕時身強力壯,但到了晚年身體素質下降得比較快。在對越作戰之前,他就已經是疾病纏身,為了國家的利益,還是毅然接受了軍委的任命。既然戰爭打勝了,有什麼理由不讓許將軍安度晚年呢?年齡和身體問題,才是許世友戰後淡出軍事一線的最根本原因。事實上,在結束對越作戰指揮後的第六年,許老將軍便因癌症去世了。

對越反擊戰勝利後,為何東西線兩位指揮員的待遇明顯不同?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楊得志上將是在反擊戰前不久才擔任昆明軍區司令員,此前大量的戰備工作已經由王必成安排妥當。楊得志雖然上任後效率很高,指揮高明,但是不久後得病離任,曾因腸胃疾病和心衰而暈倒。後來他的具體指揮工作,是由西線的其他將領(主要是

張銍秀、查玉升

)幫助完成的。因此,雖然楊得志軍事水平很高,但不能說楊將軍在這次戰爭中的功勞就一定比許世友大。

對越反擊戰勝利後,為何東西線兩位指揮員的待遇明顯不同?

攻克諒山,震懾越南當局這一關鍵的戰略任務,正是由許世友麾下的55軍完成的。可以說在戰功戰績方面,很難講到底誰更突出,兩線的具體任務和作戰特點有很大區別。而如果戰後由許世友擔任總參謀長或者其他重要領導崗位,可能又會有朋友指出軍隊幹部老齡化之類的問題。所以這完全是見仁見智的,如果以許世友戰後不再擔任重要職務,來證明他對越作戰指揮得不好,顯然是捕風捉影的揣測,對戎馬一生的老將軍不公平。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史源歷史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