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後裔為何不與兩個姓氏通婚?一個有救命之恩一個有血海深仇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即便是毫無現代法律意識,古人也制定了覆蓋生活方方面面的律法和規章。這其中有誤打誤撞而促進了代際傳遞的同姓不得通婚,也有慘遭批駁,甚至被罵了數百年的“莫須有”罪名。但你可能不知,就是這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兩條規則,卻在一個我們熟知的家族中實現了“交匯”。

岳飛後裔為何不與兩個姓氏通婚?一個有救命之恩一個有血海深仇

一、岳飛與其後裔

岳飛,一個時至今日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名字。作為兩宋之交抗擊金軍的重要民族英雄,岳飛因精忠報國的精神、抵抗入侵和收復失地的戰績,以及被秦檜以莫須有之罪名屠殺的悲劇,深受一代又一代民眾的讚譽與悼念。

然而在岳飛之後,其後裔所得到的關注卻遠不如岳飛。可或許正是如此,岳飛的後裔才得以在秦檜的算計下尋到一線生機。在時局稍加向好,朝廷有了為岳飛等民族英雄平凡的苗頭之後,岳飛之孫岳珂也才有了機會再度向朝廷申冤,帶著關乎岳飛生平及功績的詳實資料向朝廷請求為家族正名。

岳飛後裔為何不與兩個姓氏通婚?一個有救命之恩一個有血海深仇

在朝廷凝聚人心以抗擊外敵的客觀需要、忠義之臣的伸以援手,以及岳飛後人的不懈努力下,被否定近百年的岳飛終於在南宋末得到平反,獲得應有的追諡。以其第三子嶽霖一脈為代表的岳飛後裔也終於擺脫莫須有的汙名,重新正大光明地為家國發光發熱。

在南方的岳飛後裔自不用多說。作為岳飛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繼承人,江南一帶的岳氏子弟在軍事、地方文化、地方管理等多方面都持續發揮著積極作用。直至今日,岳氏都是江南一代的知名家族。而在岳飛的老對手金國,其實也有為社會發展作出不小貢獻的岳氏後人。

元代著名文人鄭元祐曾在其文集《僑吳集》中記載,在岳飛因莫須有罪名被秦檜殘害後,其家人大多無奈南遷。但有一部分,諸如岳飛第四子嶽震之後,在慌亂之中逃往了北方。後來這一脈又受到北方頻繁戰亂的困擾,終遷至燕地。

岳飛後裔為何不與兩個姓氏通婚?一個有救命之恩一個有血海深仇

燕地是金人的地界,後又成為元朝的國土。岳飛在此繁衍生息的後人便先後有了金人和元人的身份。而身份雖有別於先祖,岳氏後人卻並未丟掉家族為百姓謀幸福的高尚追求。岳氏後人嶽天佑,精通與農業息息相關的天文和與健康緊密相連的醫學。嶽熙載、嶽壽、嶽鉉等岳氏後裔亦通曉天文,著多部天文書籍,極大地推動了金國在天文領域的發展。

後來金為蒙古所滅,嶽鉉等人皆被蒙古國招攬。元世祖忽必烈對“無所不知”的岳氏後人非常欣賞,很快就將嶽鉉提拔為司天臺負責人、正四品的司天臺提點。甚至有時嶽鉉去彙報工作,忽必烈都會專門遣走服侍自己的皇后,單獨會見嶽鉉……

岳飛後裔為何不與兩個姓氏通婚?一個有救命之恩一個有血海深仇

二、不得通婚的秦氏

不過岳氏雖有後人從武轉文,從南遷北,甚至為岳飛昔日的對手效力,但卻始終沒有忘記一點:岳氏的命運是被秦檜這一罪人改變。故而岳氏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堅持不與秦姓子弟結為姻親。

你可能會疑惑,這世上姓秦的人千千萬,可並不是誰都和秦檜有關。如果這麼一竿子打死,那萬一棒打鴛鴦了怎麼辦?在早期,岳氏後人其實並無這樣的苦惱。彼時岳氏的家族規模尚小,各脈或雖居於不同地區,卻都對秦檜等人有著強烈的憎惡之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岳氏能以德報怨而不向秦檜後人復仇都已是不易,又能有多大機會“棒打鴛鴦”呢?至於後來岳氏不斷壯大,岳飛後裔遍佈南北,岳氏這一條禁止通婚的規矩雖仍舊存在,但基本只侷限於江南一帶。而之所以侷限於江南,則是因為秦檜的後裔也主要生活在這片土地。

岳飛後裔為何不與兩個姓氏通婚?一個有救命之恩一個有血海深仇

三、不得通婚的貢氏

除了不能與同秦檜有關係的秦氏通婚,江南一帶的岳氏還有另一條原則——不與貢氏通婚。別誤會,貢氏可不是秦檜的幫兇。且正相反,岳氏不與貢氏通婚,是出於感謝其救命之恩。

岳飛尚且在世時,除了與同樣堅持抗金的韓世忠交好,還有一位莫逆之交——貢祖文。貢祖文同樣也是主戰派,但沒有韓世忠與岳飛遭秦檜針對。故而在韓、嶽二人被宋高宗收回兵權,岳飛被以莫須有罪名投獄時,貢祖文尚能自保。可在得知岳飛的血脈即將被秦檜趕盡殺絕時,貢祖文也終於下定決心要保護好朋友的幼子嶽霖,哪怕自己不得不為此辭官隱居。

在秦檜的窮追不捨下,貢祖文的舉動無疑拯救了差點覆滅的岳氏。且貢祖文還將嶽霖悉心撫養成人,堪稱嶽霖的再生之父。因而念及這份恩親與親情,嶽霖之後決定不與情同手足的貢氏通婚……

岳飛後裔為何不與兩個姓氏通婚?一個有救命之恩一個有血海深仇

其實數百年過去,秦檜也好,貢祖文也罷,與今日的後人都已經沒有太大關係。但岳飛的精神還在,岳氏後人亦在傳承,這兩條不可通婚的規矩也就還依舊有其價值——永遠拒絕沆瀣一氣,始終堅持結草銜環。

參考資料:

[1]武宜瑾。貢祖文捨身護嶽霖[J]。民間傳奇故事(A卷),2021,(03):27-28。

[2] 彭少輝。岳飛後裔與金、元時期的科學技術[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6(04):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