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野蠻式東擴,內陸國也收,前華約國也收,究竟包藏什麼禍心?

1949年北約成立時,12個成員國為美國、加拿大和歐洲10國,除了英國、冰島兩個北大西洋上的島國,還有歐洲大陸上的8國,大西洋沿岸的挪威、丹麥、法國、葡萄牙、義大利以及西歐的低地國家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從那時候的北約成員國看來,還基本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個名稱“匹配”。

北約野蠻式東擴,內陸國也收,前華約國也收,究竟包藏什麼禍心?

三年後的1952年,北約迎來兩個新成員,希臘和土耳其這對老冤家一同加入組織。吸收希臘進來還好理解,這裡畢竟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也算是西方傳統的勢力範圍。土耳其就有點牽強了,歐洲人從來沒把它當歐洲國家,看來,為了牽制對付當時的蘇聯,美國為首的北約也是“英雄不問出處”。

1954年,蘇聯和東南歐等八個國家共同成立了華約組織,當時的東德也加入。在這種情況下,第二年聯邦德國加入了北約。至此,北約15國對華約8國開始了幾十年的冷戰,期間的1982年,西班牙加入了北約。

冷戰時期,北約的戰略目標就是防範華約組織所謂的入侵,應該說,在兩大陣營長期對抗中,北約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

北約野蠻式東擴,內陸國也收,前華約國也收,究竟包藏什麼禍心?

然而,隨著1991年華約解散,蘇聯也解體了,北約失去了唯一的對手,按說也該走進歷史了。然而,蘇聯解體的1991年12月,北約和前華約國家、當時的獨聯體、波羅的海三國組成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準備同中歐東歐國家建立所謂的夥伴關係。

此後,北約開始了一輪輪東擴,1999年,也就是北約轟炸南聯盟這一年,波蘭、捷克和匈牙利作為東擴的首批成員加入北約。阿富汗戰爭後的2003年,北約軍隊進入阿富汗,開始了歐洲境外首次軍事行動。這一年的伊拉克戰爭中,北約還參與了對軍隊的培訓。

2004年,北約啟動第二輪東擴,一口氣接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七個國家,透過兩輪東擴,北約成員國從上世紀的16個擴大到26個,而且這些新成員中,除了斯洛維尼亞都是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和華約成員國。

北約野蠻式東擴,內陸國也收,前華約國也收,究竟包藏什麼禍心?

2009年,克羅埃西亞和阿爾巴尼亞加入北約。2017年和去年3月,黑山和北馬其頓相繼加入北約,至此,北約擁有30個成員國,比歐盟的成員還要多。

原來華約八個成員國中,除了法理上繼承蘇聯的俄羅斯,其他七國都被吸收進北約,今天的俄羅斯處在北約成員國的包圍之中,就連烏克蘭也把加入北約作為國家基本方針寫入憲法。不僅如此,外高加索三國甚至遙遠的中亞國家也和北約建立起所謂的獨立夥伴關係。

不難看出,為了東擴,以美國為首的北洋還是蠻拼的,現在的30個成員國中,波羅的海、黑海、地中海沿岸這些國家,好歹還和北大西洋沾邊,而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北馬其頓這樣的內陸國,跟北大西洋都扯不上。

北約野蠻式東擴,內陸國也收,前華約國也收,究竟包藏什麼禍心?

看來,只要有共同的目標和需求,北約這個大家庭對歐洲是敞開懷抱的,雖然沒有華約和蘇聯的威脅,另樹立一個北約的共同敵人對美國來說不難,這也是美國在歐洲加強存在的必要手段。

而在一些缺乏“安全感”的歐洲國家看來,不加入歐盟也要想方設法加入北約,這麼說來,今天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應該改名叫美國歐洲公約組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