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南明河:打造城市河流河治理新樣板

7月12日,第十一屆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召開,本次論壇聚焦“低碳轉型、綠色發展,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論壇上,南明河作為城市母親河治理典範,受到廣泛關注。

貴陽南明河:打造城市河流河治理新樣板

如今的南明河

流域治理難題

南明河是貴陽市的“母親河”,屬長江水系烏江支流,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全長219公里,其中貴陽市內185公里。20世紀末,隨著人口和經濟高速增長,南明河水量被擠佔,河道汙染嚴重,南明河治理迫在眉睫。

貴陽南明河:打造城市河流河治理新樣板

治理前

貴陽南明河:打造城市河流河治理新樣板

治理後

“流域水環境治理是世界性難題,像南明河這樣長距離流經城市、穿越人口密集區、汙染重河道黑臭的案例沒有成功案例可循。”中國水環境集團董事長侯鋒博士說。

過去常規做法是走傳統西方百年來“大集中”到下游建廠的模式,將汙水視作汙染物收集後長距離輸送到下游集中處理,造成河道生態基流不足,自淨能力降低,截汙溝和末端處理超負荷執行,河道黑臭等問題,陷入“反覆治理、反覆汙染”的僵局。此外,汙水管網地下長距離輸送還容易產生滲漏及環境風險等問題。

如何將汙水收集、處理和回用設計好,如何將處理後的水作為城市穩定的水資源,成為了當時主要問題。

城市尺度治理

南明河不僅僅是一條河道,還是城市的一個生活景觀,一個和百姓密切相關的活動場地。重要的是思路和規劃的轉變,不光要進行河道治理,還要站在城市尺度上治理。

“9年前團隊歷時6個月調研,走遍南明河干支流沿岸,摸清了汙染來源,並對南明河現狀及未來趨勢進行了認真系統的研究,首創性提出了‘適度集中、就地處理、就近回用’的系統規劃治理理念,形成了汙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的分散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創新技術體系”。侯鋒回憶說。

透過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建成了城市尺度的生態系統,根據城市排水、功能分割槽與資源利用,在南明河流域沿岸星羅棋佈新建了16座下沉式再生水廠和提標改造5座水廠。

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孔海南說:“分散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根據河道的分佈情況,因地制宜,將水廠建在上游和中游,實現高品質出水以達到生態補水要求。既補充了河道水量,又消除了黑臭,把汙水處理、中水回用以及城市河道綜合治理統籌考慮。”

國際河道治理樣板工程日本京都鴨川河、韓國首爾清溪川等多是透過單一水廠來治理河道,而南明河治理除了1條幹流外,還將7條支流全部統籌考慮進去,服務整個城市500多萬人口。南明河治理無論在技術應用和工程規模都領先於世界,在全球也難找到如此之大的系統,以城市尺度來治理河道的案例。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分散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在解決鄰避效應的同時,還為社會公眾創造了福利。如貴陽南明河畔的青山再生水廠把地上空間打造為科普館和景色優美的休閒公園,不僅起到水環境教育的作用,還成為了周邊居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

貴陽南明河:打造城市河流河治理新樣板

貴州貴陽青山再生水廠

中共中央黨校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生態文明建設教研室主任李宏偉教授認為,這相當於把優質的生態產品貢獻給了周邊居民,下沉式汙水處理廠把南明河原來的黑臭水體變成了優質的生態產品,為人們提供了生態福利,這是生態產品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的體現。”

該模式在經濟價值上的體現也很明顯。傳統的地上汙水處理廠長距離鋪設管網、高成本處理汙水的模式是不可持續的。現在分散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不僅使得汙水處理的綜合成本降低,水資源也得到充分利用,沿著南明河分佈的21座下沉式再生水廠,對南明河起到了很大的生態補水作用。

李宏偉說:“在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上,透過研究南明河治理中汙水處理、中水回用等,我們會發現該系統在促進碳減排上也有較大貢獻。”

透過中水的迴圈利用,實現綠色發展。中水就地充分利用降低了碳排放,下沉式水廠可騰出更多地面空間去做生態景觀,這種從節地節水到節水的資源利用方式,不僅可以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也體現了減汙與降碳的良好協同。

貴陽南明河:打造城市河流河治理新樣板

河面飛翔的白鷺

南明河歷時8年治理,先後投入76億元,一條嚴重的黑臭河成為了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白鷺翻飛的母親河。

記者:蘭聖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