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中,馬是取勝的關鍵,但勝利不屬於馬,勝利屬於統治者

在古代,戰爭能否取得勝利的關鍵在於,是否擁有眾多強壯的馬匹,馬匹是戰爭中取勝的關鍵元素。

在這本《歷史的細節》中以馬鐙、騎士與文明為線索串起了整部中外史。朝代的更迭、戰爭與掠奪、士兵與文明,這些豐富的要素在歷史這部大戲中粉墨登場。

古代戰爭中,馬是取勝的關鍵,但勝利不屬於馬,勝利屬於統治者

古代的中國實行著“小國寡民”政策,與世界缺乏聯絡,在馬鐙的發展史上卻與世界出奇的同步,歐洲騎士盛行的時候,也正是清軍八大旗踐踏明朝的時候。而事實上,以馬戰士為主的侵略早在世界展開了。

1519年,印加帝國的科爾特斯以16匹馬和數百名戰士征服了阿茲特克帝國。後來,皮薩羅又以168人和62匹馬征服了科爾特斯。

當時皮薩羅遠渡大洋,爬山涉水也只安全運到了62匹馬,他們面對的是8萬印加軍隊,還有數百萬印加人民。但是他們有馬,況且印加人民從未見過這樣的高頭大馬及鐵甲鋼槍的騎士陣列馬。

當幾十匹馬狂衝過來的時候,大地都在顫抖,印加人嚇得魂飛魄散,幾萬部隊瞬間崩潰,不戰而敗。

古代戰爭中,馬是取勝的關鍵,但勝利不屬於馬,勝利屬於統治者

這不得不說這是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一個奇蹟。當時取勝馬是關鍵,但勝利不屬於那些馬,而是屬於那些騎在馬上的統治者。

一、馬的馴化

人類不同的生產方式決定了不同的文明形態,當人類從採集果實獵取動物來滿足生活需求,到進入到種植穀物,開始進入到農耕社會,從動物也就進行了“拘獸以為畜”的馴化過程。

從10000年前馴化狗開始,接著是食用性動物羊和豬,最後是動車型動物牛和驢。

大約5000年前,馬被人類馴服了。馬在動力和操縱方面,大大地超過了其他。馬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動物,馬以最快的速度奔跑是每小時70公里左右,可以連奔跑100公里以上。

馬能被馴服的重要因素,馬是群居性動物,頭馬的在馬群中有著絕對的領導力。一匹成年馬的智商相當於一個5歲孩子,馬與人之間能產生出信任與眷戀。

古代戰爭中,馬是取勝的關鍵,但勝利不屬於馬,勝利屬於統治者

馬還有一個特性,外表溫馴安靜,骨子裡卻桀驁不馴,有強烈地競爭意識,還有某種程度地攻擊性,不肯輕易服輸。

馬因其血性,而被人類帶到了戰鬥中,成為了狂熱的戰士。

二、馬與戰爭

馬被人類馴服後,戰爭才開始變得更加普通及殘酷。馬的出現,對人類剩餘物資的重新分配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使掠奪與戰爭更加容易施行。

馬的出現,縮短了交戰雙方的空間上的距離,還戰爭從靜態走向動態,有了馬,戰爭無處不在。

馬被人類馴服之後,人類對馬的使用可分別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以馬驅動戰車,人移動的速度大大提高,但卻受到地形限制。

輪子與馬的結合,既象徵著和法律,也標誌著政治和技術。馬車因其強大的突擊能力和機動性,很快就被應用到戰爭上。

古代戰爭中,馬是取勝的關鍵,但勝利不屬於馬,勝利屬於統治者

中國古代,戰車最早使用到戰爭中是在夏朝,夏王啟指揮的甘之戰中。

周人戰勝商人,也是因為周人相對比商人先得到馬,先會騎馬,和用馬拉戰車,這種軍事上的優勢加速了周人戰勝商人的過程,從而,在牧野之戰,周人戰勝了商人。

在周朝,馬是非常貴重的,曾經在岐山東邊一點的眉縣李村,曾經出土了西周中期的小馬造型的青銅器,它的銘文就記載了周王主持了“執駒之禮”,是指每匹馬到兩歲時,到了成熟期,要將小馬牽離母馬,開始駕車服役。

進入周後,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戰車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標準。到春秋時,出現了不少“千乘之國”“萬乘之國”。

古代戰爭中,馬是取勝的關鍵,但勝利不屬於馬,勝利屬於統治者

隨之,戰車的大量使用,其弊端也逐漸顯現。戰車製作工藝複雜且造價極其昂貴,戰車受制於地理位置,只有在平原之上才能發揮優勢,戰車陣刻板缺少靈活性。

戰爭也是講究投入與產出的價效比,在無數的實戰中,發現,戰車遠不如騎兵和步兵更簡單、更廉價,也更實用。春秋時代的軍事家孫臏說:

“險則多其騎”。

意思是說,地形越複雜,騎兵的作用越在大。

第二個階段,人騎在馬上,騎士靠夾緊雙膝和手扶來保持穩定,即使有了馬鞍,但重心依然過高,人有落馬的危險。

在馬鐙未出現前,騎馬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馬與騎手都必須經過一些訓練,才能成長勝任該項工作。

馬是不固定的,會因為人的用力而移動,上馬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人必須躍上馬,僅用兩隻手把自己的身體支撐起來,一躍上馬,穿著便服還行,如果是穿著頂盔帶甲,那就是難上加難了。

人想要騎馬,必須先訓馬。常用的手段是暴力體罰,馬嚼子通常裝有尖釘,只要用力一拉,就會給馬造成巨大的痛苦和身體傷害,透過控制馬的身體來控制馬的意志,扭轉馬的天性,將馬訓練成合格的戰馬。

古代戰爭中,馬是取勝的關鍵,但勝利不屬於馬,勝利屬於統治者

訓練騎兵如同訓練馬一樣,能幹活的人並不一定能成為騎兵,也是需要後天的一些訓練才能成為合格的騎手。

戰車時期,騎兵雖然已經初露鋒芒,但還是不能成為戰爭的主導力量,步兵和戰車仍很常見。

第三個階段,為馬配備馬鐙,騎者的重心下移,人依然下肢來駕馭馬,上肢獲得解放,成就了一種最完美的騎乘方式。

在馬鐙和馬鞍等馬具完善之後,騎兵可以輕鬆地在馬上做各種動作,人類戰爭史才真正迎來了騎兵主導的年代。

騎兵時代的戰爭變得非常富於想象力,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讓騎兵成了真正的“奇兵”。

三、馬的終結

即使是在騎士最巔峰期,步兵的長槍方陣也能對他們構成威脅,這種方陣最多可編入6000步兵,士兵手中的長槍槍桿是長約5。5米長白蠟木,頂端裝有1。2米長的鋼製槍尖。

面對這種陣型,騎兵們束手無策,馬天生害怕尖銳的東西,即使因慣性衝進方陣中,也會被步兵的長槍刺穿戰馬,騎兵落下,步兵輕而易舉就能殺死他們。

古代戰爭中,馬是取勝的關鍵,但勝利不屬於馬,勝利屬於統治者

長槌槍方陣的成功,預示著現代步兵時代的來臨。進入熱兵器時代後,長槍被火槍所代替。威武的騎兵常常被火槍手打得一敗塗地。重灌騎兵團在戰爭上越來越多的要求下,更顯得功能單一,面對複雜的戰鬥格局,顯得極其脆弱、呆板。

進入火藥時代,新出現的軍事學校實現了職業軍人的大批次生產。騎士與騎士很難面對面再相遇,騎士時代已經遠去了。

但騎士並未退出戰爭,重灌騎兵的機動性其實並不好,為了更好對抗大炮,輕型騎兵和中型騎兵出現了,沒有了重重的盔甲,輕型、中型騎兵除了在軍隊進入偵察外,還常常進行遠距離偷襲,破壞對方的交通線,騎兵有著無法代替的機動性。

直到現代機車出現,騎兵正式退出戰爭。

從戰車到馬鐙的出現,從馬被人類馴服到被人類現代機車所代替,體現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所有最先進的東西永遠都是最早出現並應用在戰場中,戰爭是人類的貪婪與野心最好的體現。

馬鐙最早也是出現在戰爭中,沾滿了鮮血,好戰分子馬戰士最終也成了炮灰,唯有馬鐙作為驗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史而被儲存下來,那段血腥的歷史同時也被儲存了下來。

馬鐙改變了人類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