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也可以這樣寫,唐肅宗李亨的故事

大唐漫長的三百年國運中有一個轉折點,由初期的輝煌,包容,開放,變成後百年的收縮,保守,內斂。今天我們的主題就是這個轉折點的關鍵人物,唐肅宗-李亨的故事。

歷史也可以這樣寫,唐肅宗李亨的故事

公元756年,在逃亡四川的半路上,太子李亨和父親李隆基分道揚鑣,各奔前程。

唐明皇逃往四川,李亨去了塞上江南-靈武城。在當時名將高仙芝,封常清被冤殺,哥舒翰被迫投降安祿山的局勢下,北方對叛軍還有一戰之力的僅剩朔方節度使麾下的朔方軍。

在朔方將領的擁戴下,李亨登基為皇帝,組織軍隊平叛。

在這之前為什麼李亨會和父親鬧翻,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李亨可以算是唐朝最憋屈的太子,因為父親李隆基的政治手段,基本上消除了大家族包括外戚對皇權的影響,朝政格局又是處於互相制衡的狀態。太子的隱形勢力被降到最低。甚至都不如父親的隨身太監高力士影響大。再加上當政的宰相李林甫,和後期的楊國忠對李亨都是不合作的態度。導致李亨的太子地位岌岌可危,隨時都有被廢的風險。

歷史也可以這樣寫,唐肅宗李亨的故事

而這一切的原因就是李隆基造成的,透過政變上臺的皇帝,對於權力總是有極度的掌控慾望。稍有點風吹草動,都會觸碰到李隆基危險的敏感神經。所以也就容不得任何人染指權利,哪怕自己的親兒子也不行。

在這樣的背景下,李亨能做的只能隱忍,屈服。碰到李林甫的栽贓陷害,也只能委屈的去向父親申辯,和自己的老婆離婚,對心腹朋友的受害也只能報以同情,做不出任何反抗的舉動。

李亨唯一能信任的只有身邊的李輔國,和魚朝恩這些太監。

在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逃亡的路上,李亨派人聯絡羽林軍將領陳玄禮達成協議。又故意在軍中散佈謠言,誇大了楊國忠的罪名。導致軍中極度仇視楊家兄妹,有譁變的跡象。陳玄禮率軍誅殺楊國忠,為了徹底清除隱患逼迫唐明皇賜死楊貴妃。李亨也從幕後轉向前臺。

歷史也可以這樣寫,唐肅宗李亨的故事

借局勢的不安讓李隆基投鼠忌器,不敢再起內鬥的心思。

李隆基最後心灰意冷,封李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李亨名正言順的接管軍權。

多年的隱忍委屈讓李亨變得,優柔寡斷,膽小怕事。掌握權力後又有了猜忌的心思。既怕安祿山勢大難以平叛,又怕手下將領擁軍自立,最後執行了唐朝最大的弊政,宦官監軍成為宦官領兵。任由太監對軍中將領打壓,陷害。原本只貪錢財的宦官成為光明正大的一派勢力。漸漸影響到對朝政的控制。留遺害於後世。

也是由於這種政治生態的不正常,在安史之還沒有完全平息的時候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等被剝奪兵權。僕固懷恩徹底擊敗安史之亂的最後一位主角史朝義。

僕固懷恩為了大唐能順利平叛,出嫁自己的兩個女兒向回紇人借兵,家族戰死的達40多人。

可是在最後一戰中,為了自保,避免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對已經投降的,田承嗣,李懷仙等安史叛將做了保全,允許他們還在原來的地盤駐紮,不對軍隊做清繳和改編。

給唐朝留了個藩鎮割據的毒瘤。僕固懷恩後來引,回紇大軍反攻長安,病死於邊疆。

這時候的大唐再也沒有唐初的那種包容和大氣,政策全面轉向,保守,內斂成為唐朝後半期的主流思想。邊疆武將尤其是胡人受到猜忌,宦官開始干涉朝政。地方藩鎮勢力基本形成,開始對抗中央。並在隨後幾年逐步擴大。

歷史也可以這樣寫,唐肅宗李亨的故事

唐肅宗李亨本人只是在艱難的平叛,而對戰後的變化已經無能為力。本人的實力和能力都有限。承擔不了這些改革大任。

回頭再說說李隆基,在四川的太上皇知道李亨登基的訊息,為了變相的制衡新天子,讓皇子們各自兼任地方節度使。

李亨反過來下旨讓皇子們都去四川朝見太上皇,剝奪皇子們的權利。只有永王李璘不聽,打著太上皇的名義出兵。被李亨派兵滅掉。自此李隆基知道大勢已去,再也不關心軍國大事。

稍帶提一句,大詩人李白由於充當李璘軍師,也被牽連最後發配流放。

李隆基回到長安,李亨的皇后張氏極力排斥太上皇嫡系力量,發配高力士於外地,辭退陳玄禮等太上皇的親近老人,李隆基識趣的退居內院,再不干涉朝政。

我們總結一下由於

唐朝血淋淋的內鬥歷史,讓本來是父子的兩代皇帝就像個刺蝟一樣,再也不能親近,否則雙方都會扎的血流滿地。父子兩個帶著猜忌,防備的心態過完了這一輩子。進而影響到,李亨對所有人都保持懷疑,只能任用自己身邊的太監代替自己行駛權利。而太監為了爭權奪利壓根沒有是非和對錯的觀念。利用手裡的皇權,構陷大臣。國家正常秩序變得混亂。一些戰功赫赫的大將開始對中央有了防備之心。利用自己的軍權開始抵制中央。朝堂也對地方形成高壓政策。對邊疆也有心無力,趨向於保守。大唐也開始對胡人有了歧視和抵制。這樣惡性迴圈下去,地方逐漸形成割據。大唐的國土也開始大量收縮,放棄了安西,北庭等遙遠的土地。再也不見磅礴輝煌的盛世景象。

而朝堂之上由於太監掌握軍權,在皇帝更替的瞬間起到重要作用,明目張膽的開始操控皇權。

762年.唐玄宗李隆基駕崩。李亨懷著愧疚和思念的心態也於當年去世。太子李豫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