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個官職,包拯和歐陽修,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因為一個官職,包拯和歐陽修,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作者:老談,來源:唐詩宋詞古詩詞(ID:tsgsc8)

不知諸位發現否,唐宋八大家中,倒有六位生活在北宋仁宗時期。若要深究其原因,大概有兩點可能。

其一,宋仁宗在位時間偏長,總計四十餘年,北宋的歷史不過167年,他一個即佔據1/4,若是掐頭去尾,中間最繁華的那幾年,差不多就是仁宗統治的年份。

其二,宋朝本就重文輕武,仁宗在位時,也頗禮遇知識分子,皇帝工作幹得不錯,國家承平,讀書人自然就扎堆的出現。

然而,另一方面,八大家(至少說北宋的六大家)之所以產生,帶著很無奈的成分。仁宗時期的這六個人,在政治上,難以有所建樹,不易被官方承認,唯有透過學術,得到後人認可。

所謂“唐宋八大家”,即“韓柳歐王曾三蘇”,韓愈和柳宗元,生活在前朝,暫時不做討論。歐陽修最起碼從年齡上,領先於其餘五個,大概基於此考慮,他佔據其中第一的位置。

1

世人皆知歐陽修的文筆,譬如《醉翁亭記》,他的文章字字珠璣,世人尊敬他,將其歸納入“唐宋八大家”之一。除此外,後人特意列舉出八人中的佼佼者,歐陽修、韓愈、柳宗元以及蘇軾,又被稱作“千古文章四大家”。

無疑,這個稱謂的含金量更大,“千古文章”,早已不拘泥於唐宋,以整個中國歷史為維度。

但是,若然翻開歐陽修的簡歷,文學家之前,還要加上政治家的頭銜。

歐陽修官做得如何?恐怕並不怎麼順利,他的文章寫得綺麗,人格卻相當剛直。

北宋仁宗年間,國家經歷與西夏的戰爭,日趨疲敝,史書上的說法是“財用空虛,天下嗷嗷”。見此情形,在歐陽修等諫官促進之下,皇帝重用范仲淹等人,開始施行所謂“慶曆新政”。

明黜陟、抑僥倖、進賢能、退不肖,等等措施,皆是“慶曆新政”的施政綱領。可想而知,范仲淹有意無意間,動了別人的蛋糕,於是對他的討伐之聲,可以用此起彼伏形容。

自古以來的帝王,都忌諱“朋黨”二字,好脾氣如仁宗者,其實對此也頗為疑慮。好死不死的是,支援新政的人物,甚至以能與范仲淹結黨為榮耀。保守派官員對他們的攻擊責難,同樣也可想而知。

歐陽修見此事,洋洋灑灑寫作一篇《朋黨論》,君子坦蕩蕩,心中有所想,下筆成文章,歐陽修如此寫道:

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謀臣不用,敵國之服也。

諸君觀此文,一個錚錚鐵骨的諫臣,一個傲然卓立的君子,躍然於紙上。

因為一個官職,包拯和歐陽修,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慶曆新政”最終以失敗告終,范仲淹也迎來被貶斥的命運,朝廷之內的絕大部分官員,大多緘口不言。當此之時,歐陽修站了出來,他為改革派辯護。

在與頑固派針鋒相對中,他憤怒地指出,你們這些中間派,平日裡默然無語,“待其自敗,然後隨而非之”,“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

唯有信念在心,方能奮不顧身,歐陽修豈不知,為失敗之人說話,打領導的臉面,就等於自掘墳墓。但是為了道義,

疾惡如仇

的歐陽修,還是不顧一切地做了。

後世小說家金庸,寫過一首頗豪邁的古詞,形容俠客之義薄雲天,若是用在文士歐陽修身上,竟也相得益彰。

向來痴,從此醉。水榭聽香,指點群豪戲。劇飲千杯男兒事。杏子林中,商略平生意。

昔時因,今日意。胡漢恩仇,須傾英雄淚。雖萬千人吾往矣。悄立雁門,絕壁無餘字。

其實,除了范仲淹,歐陽修還替很多人說過話,譬如在民間幾乎能封神的包拯。

2

和歐陽修類似,包拯同樣是難得一見的諫臣。

在老百姓心目中,他其實更加出名,不畏權貴,不徇私情,《宋史》中以一句俚語形容包拯

:“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其剛毅不屈,由此可見一斑。

但是,坦率地說,與歐陽修相比,包拯其實更圓滑內斂。

小說《三俠五義》中,仁宗皇帝的親孃李貴妃,因為兒子不孝順,責難於仁宗,命令包拯代打皇帝。

這豈不是難為老包?包拯臉再黑,再怎麼六親不認,也不敢打皇帝呀。包公的聰明勁兒,拿捏得恰到好處,他脫下皇帝的龍袍,有模有樣地鞭打一番。

既顧全了皇家尊嚴,也消解了李妃的怒氣,關鍵的關鍵,保住了自己的腦袋。包拯的做法,一個字,絕。

誠然,這些是小說家之言,正史《宋史》中,同樣記載了一個事件,單單說明其聰明伶俐。

包拯做天長令時,有人盜割他人牛舌,牛的主人前往上訴,包拯說道:“只管回去,殺了賣掉它。”

在唐宋時期,私自殺牛是違法的。果然,過了不久,有一個人揭發檢舉他私自殺牛的舉動。這就是所謂賊喊捉賊,包拯二話沒說,將此人逮捕歸案,並且問道:“為什麼先割去牛舌,後又告發人家?”

包拯的圓滑之處還在於,“慶曆新政”期間包括其後,歐陽修痛心疾首、慷慨陳詞;包拯則謹慎很多,在正面鬥爭時,他經常保持沉默,從未公開表明態度。

因為一個官職,包拯和歐陽修,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歐陽修比包拯小8歲,兩人卻在同一年,共赴禮部參加會試。

按照劇情的走向,他們定然會成為朋友,情況似乎就是這樣,公元1056年,包拯因為舉官不當被貶,歐陽修上書替他說話,皇帝採納歐陽的意見。次年,包拯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代管開封府。

然而,這兩人之間,最終卻相愛相殺,爆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論。

歐陽修更有學識,有口吐蓮花之才;包拯嚴峻剛正,與皇帝爭辯時,他的唾液能噴仁宗一臉。

所以,可想而知,這場爭論必定十分有趣。

3

有宋之一朝,三司使是個頗重要的官職,掌管全國錢穀出納、均衡財政收入。

許久以來,擔任此官職之人乃是張方平。張方平極聰敏,有大才,幼年家貧,他向別人借“三史”讀,十天後歸還,三本史書,已然爛熟於心。

張方平通曉軍事,善於外交,於財政賦稅更是十分精通。由他擔任三司使之職,其實也頗為合適。

正所謂德不配位,張方平任職之時,卻幹出不光彩的事情,他利用職權便利,低價收買別人房產。

擔任監察御史的包拯,發現此事,便對張方平提出彈劾,指責他失去廉恥,不宜身居高位。

因為一個官職,包拯和歐陽修,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聽聞包拯奏報,仁宗深以為然,他下詔命令宋祁接任三司使之職。

宋祁有大才,流傳至今的“二十四史”之一的《新唐書》,大部分即是宋祁負責編纂。

另外,於詩詞方面,宋祁亦非常擅長,他曾經作《玉樓春》一首: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因為“紅杏枝頭春意鬧”之句,太過出名,宋祁又被人稱作“紅杏尚書”,他愛美女,好享樂,生活上頗有情趣。

據說,他任職益州知州時,每頓飯不少於36味菜餚,而且葷菜、素菜、半葷半素各佔1/3。除此外,宋祁蓄養32名侍女,分別為他搖扇、捶背,每個夜晚,她的床邊,必會有一個丫鬟通宵守護。

宋祁的哥哥宋庠,亦在朝堂任職,按照宋朝避親制度,宋祁應該回避進入中樞系統。

老包的眼裡,容不得沙子,宋祁上任不到20天,他上書一封奏章,成功將宋祁拉下馬來。

最無奈的反而是仁宗,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許,皇帝一跺腳,乾脆就讓包拯擔任三司使。

包拯並沒有推辭,他竟然就欣然接受了這一任命。

老包有性格,歐陽修也有脾氣,他算是看明白了,感情老包指指點點,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啊。

宋朝的時候,提倡名節,倡導謙讓,包拯如此行事,有一說一,的確有商榷的餘地。

歐陽修坐不住了,既然包拯能寫奏章,他當然也會寫,而且,歐陽修的文學水平更高。平平齊齊的奏章,他能寫成古今文章的典範,前文提過的《朋黨論》,就是一個例子。

因為一個官職,包拯和歐陽修,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4

於是乎,歐陽修洋洋灑灑寫就一篇,《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

在這篇奏章中,歐陽修還引經據典,引用了“蹊田奪牛”的典故。

“蹊田奪牛”出自於《左傳》,意思是說,種田之人因為別人的牛踐踏自己的田地,反過來竟將人家的牛搶走。

具體到這件事中,所謂的“牛”,就是指三司使之職,而“奪牛之人”想當然就是包拯了。

堂堂大宋的文官,向來講究名節,正所謂“知廉恥,修禮讓,不利於苟得,不利於苟隨”,歐陽修衷心的希望,包拯可以“執節守義”,“以避嫌疑”。

誠然,私底之下,歐陽修與張方平、宋祁關係都不錯,若干年之前,歐陽修貶官滁州,寫下不朽名作《醉翁亭記》,張方平作《酬歐陽舍人寄題醉翁亭詩》,與他唱和:

我本高陽徒,野性蓋疏拙。

豈堪天子傍,命令裁機密。

一麾出承明,猿鳥遂超逸。

山州寂無事,氣象頗蕭瑟。

但歐陽修此舉,從公開角度考慮,既為保全包拯的名節,更是為了保全朝廷的大體。

歐陽修文章寫得厲害,轉瞬之間,包拯就處於風口浪尖,他

未作

任何爭辯,上表辭職。

皮球最終還是踢回到仁宗腳下,皇帝考慮再三,仍然堅持讓包拯上任——於仁宗而言,這可能是最妥帖的選擇,包拯也沒再推辭,泰然出山。

第二年,仁宗任命歐陽修為參知政事;將張方平調至南京,任命為尚書左丞;至於宋祁,則安心地編纂《新唐書》去了。

事情似乎迎來最完美的結局,但不幸的是,包拯與歐陽修友誼的小船,從此也翻了。

包拯去世之後,歐陽修主動要求替其寫墓誌銘,被包拯夫人董氏,斷然回絕。

又過了幾年,歐陽修也溘然長逝,兒子歐陽發為父親撰寫《事蹟》時,也避而不記,歐陽修和包拯之間的交往關係。

由此得知,那些名垂千古的歷史名人,竟然也會有小心眼呢。

參考資料:

1, 劉思祥:《略論歐陽修與包拯相知相違關係》

2, 王春江:《包拯與歐陽修》

3, 脫脫、阿魯圖:《宋史》

-作者-

老談,always talk,老是誇誇其談之人,除此外,別無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