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亞危機:三皇協定破裂

保加利亞危機:三皇協定破裂

關鍵詞:柏林會議、三皇協定宣佈失效

前因:

柏林會議

1878年,德國宰相俾斯麥以德國在巴爾幹地區沒有直接利益為由,願意當上調解人,在德國首都柏林召開討論巴爾幹問題的國際會議,邀請各國出席,以平衡英國、俄羅斯與奧匈帝國的利益。

保加利亞危機:三皇協定破裂

▲柏林會議列強瓜分非洲示意圖

後果:

三皇協定宣佈失效

1887年,以德國、俄國、奧匈帝國為主體的軍事聯盟“三皇協定”到期,由於俄國拒絕續約而宣告失效,三國同盟瓦解。

保加利亞危機:三皇協定破裂

▲三皇同盟 (俾斯麥策劃的軍事同盟)

始末

1885年9月,保加利亞人民起義,推翻了土耳其總督的統治,宣佈保加利亞統一。

沙俄不承認保加利亞的統一,試圖借保加利亞危機控制巴爾幹半島,將保加利亞歸為己有。這就影響了奧匈帝國的利益,奧國與素來與俄國不和的英國聯合發表宣告,抗議沙俄對保加利亞問題的干預,並粉碎了沙俄策劃的政變。

結果,俄國喪失了在保加利亞的控制權,與奧國關係降至冰點,俄國、奧匈帝國與德國早年形成的“三皇協定”壽終正寢,而德國也陷入了親近俄國或者親近奧國的兩難境地,這一事件被稱為“保加利亞危機”。

保加利亞危機:三皇協定破裂

▲德國宰相俾斯麥

十二年前,德國宰相俾斯麥撮合了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德國皇帝威廉一世及奧匈帝國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簽署了以孤立法國為目標的三皇協定。

俾斯麥此舉,一方面是為了防止法國報普法戰爭之仇而對德發動戰爭,另一方面是防止俄羅斯與法國聯手東西夾擊德國。

三皇協定一度使三國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密,渡過了一段蜜月期。因為透過同盟,德國實現了孤立和削弱法國的目標;而俄羅斯則加強了在中亞地區對付英國的力量,也強化了西部邊疆的安全保證,奧匈帝國與俄國在巴爾幹半島的矛盾也因同盟而有所緩和。

直到保加利亞危機爆發。

在保加利亞危機爆發後,德國的首要目標便是維持三皇協定的穩定。

保加利亞危機:三皇協定破裂

▲德國統一之前的歐洲“棋局”

德國的態度是壓制奧匈帝國爭奪巴爾幹主導權的企圖,以此保證俄國的勢力範圍不受侵犯,維持兩國之間的和平。同時,德國也勸俄國保持冷靜,因為奧匈帝國之所以想要干涉保加利亞危機,就是有著背後的英國在給它撐腰,如果俄國出手,勢必引發英國的動作,這樣也不利於德國對歐洲的控制。

但是,俄奧間的關係是難以調和的,這是俾斯麥外交體系中一個先天而致命的缺點。

在巴爾幹問題上,奧地利已經看出來透過三皇同盟來遏制俄國在中南歐的擴張,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俾斯麥非要強求的俄奧合作是不可能持久的。

對於俄國和奧國,德國只能是選一邊站。

自1870 年以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一直期望德國會對俄國在普法戰爭中的支援態度作出酬謝,但他非但沒有得到,相反,他認為在俄國困難之時,德國卻落井下石。

保加利亞危機:三皇協定破裂

▲普法戰爭 (1870年法德戰爭)

在此前的柏林會議上,德國和其他與會國做出決議,共同壓制俄國在巴爾幹半島上的勢力。

這讓亞歷山大二世非常惱火,他抱怨說:柏林會議是一次俾斯麥領導下的歐洲反俄聯盟。

德駐彼得堡大使施魏尼茨1878年向柏林報告,強調沙皇對德國政策,特別是對首相已“日益不滿”。

俄國對德國的不滿情緒在保加利亞危機後爆發了。

俄國外交當局要求東方問題委員會中的德國成員,在巴爾幹郵電管理制度、邊界爭論等問題上,跟隨俄國一起投票,脅迫德國同俄國一起對奧地利持敵對立場。

此外,俄國警告德國,如果德國拒絕與俄國站一邊,“就必須承擔兩國關係惡化的一切後果。”

俄國為此進行了大量的準備,把軍隊的編制擴大到40 萬人,同時加強波蘭境內的許多軍事設施。這都是針對德奧兩國的。

1887 年1 月,沙皇在親德派的影響下派員前往柏林。俾斯麥的兒子赫伯特同沙皇的代表舒瓦洛夫兄弟舉行了會談。俾斯麥還在國會發表長篇演說,躊躇滿志地宣揚他與俄友好,同法敵對的方針。

俾斯麥說,對德國來說,與俄國的友誼比起保加利亞更重要。但是,沙皇已經不再相信俾斯麥沒有實質意義的外交表態。

當年6月,三皇協定期滿,沙皇拒絕續約。

至此,三國同盟瓦解了。

保加利亞危機:三皇協定破裂

▲三國同盟 (1882年德奧意三國結成的秘密同盟)

結論:

保加利亞危機的後果,直接導致了三皇同盟的最終解體。

【參考資料】《保加利亞通史》《一戰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