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故事:孔融讓梨與孔融讓兄,孔融,一個儒家理想的殉道者

孔融是儒家理想悲壯的殉道者,猶如後來本可以苟且逃生的譚嗣同選擇血染菜市口。

在曹操慮偽的忠誠與大度面前,孔融無法忍受。他寧願去死,也不想再忍。

東漢未年,魯國有個叫孔融的小孩,是孔子的後裔。這在推崇儒家文化的三國時期,讓孔融的出身顯得非常不一般。

更何況,孔融自小聰明好學,才思敏捷。4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詩賦,是眾人眼中的神童。

一,孔融讓梨

一天,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拿了一個最大的給孔融。孔融卻搖頭不接,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說:“我年紀最小,應吃最小的,最大的那個給哥哥吧!”

三國故事:孔融讓梨與孔融讓兄,孔融,一個儒家理想的殉道者

父母聽後十分驚喜。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大江南北,並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範例。

二,孔融讓兄

一天深夜,孔家的人都被一陣急促敲門聲驚醒。那時,戰亂頻繁,世道不太平,哥哥孔褒不在家,家僕們無人敢決定門要不要開。

這時,年僅十六歲的孔融衣冠嚴整地走出來,命令道,開門。

大門開後,敲門者看到了面前的少年有些失望,便問,你哥哥孔褒不在家嗎?你就是六年前在洛陽拜訪李膺的孔融吧?

孔融十歲時,去拜訪大名士李膺,李膺不見人。孔融卻說自己是李膺的故人之後。李膺問,我認識你?孔融回答,我祖先孔子和你祖先老子有不少交情。

三國故事:孔融讓梨與孔融讓兄,孔融,一個儒家理想的殉道者

少年孔融是聰明而且膽大的。眼前這個半夜敲門的人是他哥哥孔褒的朋友張儉。張儉因罵宦官侯覽而被通輯。

孔融早就聽說過張儉是當時有文化的讀書人。當時,有人因敬重張儉的行為而收留他,已有十幾戶人家被牽連滅族。

孔融對張儉說,我哥哥不在家,但我難道不能為您作主嗎?

於是,少年孔融自作主張收留了逃犯張儉。

孔融十三歲時就死了父親,與兄長相依為命。他自小聰明有理想,可是他並不知道,這時,正是東漢末年,世家大族與宦官正鬥得你死我活。

侯覽追殺張儉便是第二次“黨錮之爭”的起因。

不過,就算他知道,他依然會收留張儉的。

不久,事情就敗露了。張儉被秘密逮捕,並且,連帶孔家兩兄弟也吃了官司,押在牢裡。

庇護逃犯,就是死罪。但張儉本是來找孔融的哥哥孔褒,孔褒不在家,孔融才收留了他,兄弟兩人,到底該判誰死?

孔褒說,張儉是來找我的,事情因我而起,和我弟弟沒關係。孔融說,人是我留的,禍是我闖的,跟我哥哥有什麼關係。

兄弟爭罪,都在把生存的機會讓給對方!

孔融這一讓,讓出了大名,那是一種人人都渴慕,卻又十分昂貴的道德追求:人生萬難,最難是死;連死都不怕的時候,最讓人欽佩!於是,少年孔融名聲大震!

三,仕途不順

名滿天下的孔融在洛陽開始了他的仕途。他先作為司徒楊賜的屬官去拜見大將軍何進,何進卻擺譜,讓孔融在門口等,孔融一怒之下辭職而去。

三國故事:孔融讓梨與孔融讓兄,孔融,一個儒家理想的殉道者

後來,董卓又任命孔融為黃巾軍活動猖獗的山東北海郡太守。在太史慈和劉備的幫助下,孔融幸運打敗黃巾軍,沒有命喪北海。

天下來到了曹操的時代。

孔融因為少年時候名聲在外,曹操把他像活菩薩一樣供起來,以顯示他對讀書人,對孔子家族的尊敬。

在曹操治下,孔融先後擔任的都是朝廷上那些無所事事的閒官:掌管宮室土木工程的將作大匠;負責掌官皇家錢財用度的少府;掌管議論的太中大夫。

四,滿門抄斬

本來孔融應該意識到這是曹操有意不重用他,自己的辦事風格與曹操有所不合。

但孔融卻認為他應該履行一個朝廷命官的監督職責,包括監督最有權利的人。

曹操為了防止浪費糧食影響軍糧徵集,頒佈了禁酒令。然而孔融卻不能忍,他認為酒本身就是一種禮儀,祭祀要酒,邦交要酒,百姓之間聯絡感情要喝酒,連小輩如何敬酒都有講究。

孔融把喝酒上升到了信仰和倫理的高度。

三國故事:孔融讓梨與孔融讓兄,孔融,一個儒家理想的殉道者

曹操因這事罵了他一頓,並告訴他因酒亡國的事情數不勝數。可孔融又說,徐偃王因為堅持仁義不肯迎戰周穆王,而丟失了國家,可你不能說仁義不好;燕王噲將國家讓給子之,國家大亂,可沒有人說謙讓會亡國;夏商因為女人亡國,可沒有人說從此不和女人結婚。幹嘛要把亡國的事情推到酒的身上?是你自己怕糧食不夠吃吧,才找藉口禁酒。

曹操打敗了袁紹,得到了美女甄氏,曹操本來自己想要,結果兒子先提了,於是把甄氏讓給了曹丕。

自古紅顏禍水,大家歌怒不敢言。而孔融卻杜撰一份考古送到曹操面前:

武王滅商,蘇妲己並不是像歷史上說的那樣被賜死,而是被賞賜給了周公。

曹操納悶,歷史上哪有些事?就問孔融是從哪裡考證出來的。孔融回答:

不過是從現在發生的事情倒推上去,想當然耳。

這件事明顯帶有一點人身攻擊的意思。曹操肯定不高興,但孔融依然故我,多次對曹操做的事公開反對。

終於,曹操對孔融感到頭疼了一一

憤青可以容忍,因為他們有憤怒,但是沒有社會影響力。可是老憤青就要嚴格管制了,因為這些人不但自己憤還會帶動大家一起憤,這就是社會不安定因素了。孔融既不懂順從,又不想閉嘴,下場只有一個。

三國故事:孔融讓梨與孔融讓兄,孔融,一個儒家理想的殉道者

建安十三年,曹操以不忠,不孝等罪名殺了孔融。並且,其妻和兩個年幼的孩子也一同被殺,留下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遺憾!

全家被殺,孔融用自己的生命結束了儒家理想在這個時代的可能。

孔融是這個時代的最後一個儒者,儘管不合時宜,但他還是篤行所奉行的儒家精神。他像一個劍客,單槍匹馬想要恢復一種早已遠去的時代精神,卻和與風車作戰的堂吉訶德一樣,成了這個時代一個孤獨而怪異的騎士。

他過於聰明,又過於理想,但現實卻又充滿了挫折,最後,真正能帶給他存在感的,大概也只有死亡了!

(圖片來自網路)

(堅持原創,讀得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