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之金和尚:一位富甲一方的地主和尚

明朝末年,山東諸城有一金姓無賴將他的兒子以幾百錢的價格賣給五蓮山萬壽護國光明寺。年少的小金對於佛事並無太多慧根,誦經打坐禮佛更是毫無興趣,所以他只能在寺廟中做一些雜役。

數年後,金和尚的師傅圓寂,老禪師遺留下些許銀兩。金和尚帶著這些銀兩離開寺院。經過幾年投機經營、低買高賣,還俗後的金和尚手中積攢下了大量的財富。自古以來,購田買地建豪宅,都是暴發戶發跡後要辦的第一件事,金和尚自然也不例外,他搖身一變從一個寺院的小沙彌,成為了富甲一方的豪商巨紳,便在水坡裡購置田產。

《聊齋志異》之金和尚:一位富甲一方的地主和尚

與此同時,金和尚廣還廣收門徒,人數一度到達了千餘人。村中還興建了數十處豪宅,居住之人基本上都是僧人,並無俗家子弟。僧人們的住處分為前廳後寢,建築用材也極為考究,屋樑楹柱金碧輝煌,耀人眼目,堂上的屏風如明鏡一般透亮。臥室內珠簾繡幕,香氣襲人;檀香木床上雕刻有花鳥圖案,床上被子也都是錦緞製成。牆壁間掛著的美人仕女圖,山水畫卷,這些畫作鑲嵌於牆壁之上渾然如天成一般,配合得毫無間隙。

王侯將相的府邸,恐怕也不過如此吧,這哪是出家人修行的場所?

分佈於村子外圍的是金和尚名義上的俗家弟子,其實他們不過是貧窮的佃戶,他們本沒有產業,只得攜妻帶子來給金和尚做佃農。

平日裡,突然會有慕名前來拜訪金和尚的客人。金家置辦十幾桌宴席,也用不了一時半刻,其僕人之多由此可見一斑。

《聊齋志異》之金和尚:一位富甲一方的地主和尚

金和尚出門之時,都會被僕從弟子前後簇擁著,一行人儀仗整齊大約也有幾十人騎馬跟著,所到之處人們都禁不住駐足觀望。他的僕從們都喊金和尚為“爺”,村中諸人都稱呼金和尚為“祖”或“叔伯”,從不稱呼他為“大師”或“上人”。

金和尚花錢買了一個小孩,收為螟蛉義子,這小孩子倒也聰明伶俐。金和尚請名師大儒教導義子,經過幾年苦讀後,這孩子竟然高中舉人。金和尚搖身一變又成了遠近聞名的舉人老爺的父親,鄉人們都稱他為“金太公”

沒過多久,風光一世的金太公就過世了。金舉人為他披麻戴孝,出殯之時棚閣相連,旌幡蔽日,遠近士大夫、官員以及金和尚的弟子都前來參加了這場極其隆重的喪禮。

金和尚所留下的遺產被一分為二,金舉人以義子的身份繼承一半,他的門徒繼承了另一半。

《聊齋志異》之金和尚:一位富甲一方的地主和尚

《金和尚》的故事被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記錄於《聊齋志異》之中,通篇記敘了一個明清時期典型的僧侶地主的形象。

金和尚原型是海徹和尚,遼陽人,後因戰亂流落到山東高密,後為生活所破出家於五連山寺。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他的師傅圓寂,金和尚與師弟前往北京投靠北京西山寺性覺和尚。十七年後,金和尚再次回到五蓮山寺併成為主山和尚。其後三十年,金和尚利用他的特殊身份,勾結官府、魚肉鄉里,成為了一位地主和尚。

金和尚明明是一位和尚,卻更喜歡“爺”的身份。透過寺院積累的財富來兼併土地,最終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地主,看來“名、利”二字並非那麼好參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