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諞傳讀《智囊》一

有句話說:書到用時方恨少。但《智囊》這本書,我讀完後總覺得對普通人無用。換言之,我認為這本書是給幹大事的那些人看的。

上智部裡,馮夢龍自己說“上智不可學”。我在看第一個故事時,就深深體會到了他說的“尋常所驚,豪傑所了。”

胡諞傳讀《智囊》一

太公望封於齊。齊有華士者,義不臣天子,不友諸侯,人稱其賢。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誅之。周公曰:“此人齊之高士,奈何誅之?”

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諸侯,望猶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棄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為教首,使一國效之,望誰與為君乎?”

就因為想以儆效尤,姜太公就把華士殺了,這理由也太牽強了吧?若是唐太宗也像太公望一樣,那馬周也就早死了。

再看第二個故事,這顛覆了我對孔子的印象。

胡諞傳讀《智囊》一

少正卯與孔子同時。孔子之門人三盈三虛。孔子為大司寇,戮之於兩觀之下。子貢進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夫子誅之,得無失乎?”

孔子曰:“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僻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此,則不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誅也。”

孔子殺少正卯,難道不是因為他的嫉妒?不是他的公報私仇?

正人君子殺人,總能給你安上一個人人得而誅之的理由,這讓我們小人物情何以堪?

或許他們有身居其位,不得已而為之的理由,但這種剷除異己的做法,作為一個現代人,我是不能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