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自身奮鬥成就一世榮耀!這位南安人護駕有功屢得皇帝眷顧

靠自身奮鬥成就一世榮耀!這位南安人護駕有功屢得皇帝眷顧

潘承家故居

翻開歷史華章,有多少王侯將相征戰沙場、奠定乾坤。1683年,康熙用武力收復臺灣時,在澎湖海域“七日兩戰”中,湧現出一大批驍勇善戰的將士,出生於南安樂峰的潘承家也在其中。

三藩平定、臺灣統一之後,康熙將河務視為首要任務。他親自六下江南,接觸社會現實、瞭解風俗民情、治理水患。1703年,康熙第四次下江南時,壯貌魁偉、護駕有功的潘承家讓康熙記住了。潘承家也因此開啟他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生。

出身貧寒的潘承家勇猛善戰,在戰亂中

帝王眷顧的事蹟,被口口相傳至今。300多年來,潘承家一直受到鄉鄰四舍的敬仰。

湖內尋跡

大暑過後便是秋,是最接近收穫的季節。擇一日從南安市區出發,迎著盛夏的光,駛入蜿蜒山徑,穿過流水阡陌,驅車前往湖內村,期許一場邂逅。

隸屬樂峰鎮的湖內村,因其居住地像一個湖,故稱之為湖內,數千人口散佈在觀音山下。潘承家就出生在這個小村莊裡。

泉南潘氏奉潘源節為入閩一世祖,唐末五代,潘氏散居泉州、福州、莆田、漳州等地,明朝宣德年間,潘氏一族入南安樂峰爐內繁衍肇業。到潘承家這一輩是第幾代,潘氏族人也記不大清。

潘氏五世宗祠大廳懸掛著一方“四代一品”匾額,這是康熙欽封給時任總兵官左都督潘承家的見證。小村莊走出了一位總兵官左都督,潘氏族人對此頗為驕傲。

靠自身奮鬥成就一世榮耀!這位南安人護駕有功屢得皇帝眷顧

潘承家故居

墓廟內的“四代一品”匾額。

盛夏的湖內村裡有些冷清,沒有喧雜人聲,沒有雞鳴犬吠,唯能不息的蟬鳴,也漸顯得無力。在宗祠不遠處,原有一棟潘承家修建的“官衙”,無奈,主人還未入住便亡故。而無人居住的“官衙”早已傾頹,只遺留些許殘垣。

距“官衙”一公里左右的慕美山麓有座潘承家墓,當地人稱其為“家爺墓”,也稱“蝴蝶墓”。遠眺以為是一座廟宇,走近細看,方能窺得其中玄妙。墓身前方是重簷歇山頂結構的廟宇,與潘承家墓相嵌融合,墓體呈龜狀,用綠輝花崗岩打造而成。

這是潘承家與其夫人的合葬墓,早年曾遭破壞,廟內可見翻修的痕跡,廟前石埕原立有1對石將軍、1對石馬,均已被盜,現存物為仿製品。正門門楣上有“皇清一品總兵潘承家墓園”鎏金大字,廟內供奉著潘承家及其夫人塑像,其背後的墓碑上書“皇清總兵官左都督潘公承家,誥贈一品夫人郭氏之墓”,碑額處還有“欽賜祭葬”字樣。龕的上方有泥塑“四代一品”描紅大字,龕前放置的桌子,可供香客放置香燭等祭祀物品。

幾經風雨,如今的潘承家墓石埕下方有一對六角“蝴蝶亭”,供人納涼賞景消閒,青山綠水間,滿眼綠樹勁草,可見耕種的黃牛悠閒晃盪。

在潘氏族人的描述中,潘承家墓地裡至今仍儲存著一方墓誌銘,由清中憲大夫、通政使司左通政叔錦所撰。從墓誌銘中可得知,潘承家三歲喪父,七歲母親亡故,孑然一身的他,不得已投奔叔父家中。自幼貧困孤寒,但潘承家不曾向命運屈服,成為亂世中雄起的一代人傑。

瓜州奇遇

“邊頭射鵰將,走馬出中軍。遠見平原上,翻身向暮雲。”這是康熙曾御筆揮毫贈予潘承家的唐詩絕句。望著廟內懸掛的紅底金字匾額,不禁讓人思緒倒帶。

靠自身奮鬥成就一世榮耀!這位南安人護駕有功屢得皇帝眷顧

潘承家故居

墓廟內的牌匾上寫有康熙揮毫贈予潘承家的唐詩絕句。

亂世中,叔父家無力長期撫養潘承家,他只能漂泊為生,挑柴擔鹽艱辛過日。沒有親人依靠,潘承家不僅頑強地活了下來,而且身材壯碩魁梧,言行間透露不凡氣質。有識之人勸告他投奔廈門水師靖海將軍施琅部下,一來能解決生活問題,再者保衛邊疆為朝廷出力,興許還能謀個一官半職,光耀門楣。

告別了親屬,潘承家來到廈門,投靠靖海將軍施琅部下當一名水兵。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裡,潘承家刻苦操練,作戰驍勇,智謀過人,逐漸聞名于軍伍之中。

康熙癸亥年(公元1683年),為收復臺灣,施琅在銅山龍吟宮舉行祭江誓師儀式。潘承家所屬的水師歸銅山遊擊將軍陳攻克指揮,因其平日訓練表現優異,臨戰之前,被委以水軍把總之職。

在澎湖海戰中,潘承家所在的水師雖主要承擔守備之責,他仍展現出卓越的水上作戰技能,勇猛拼殺,屢建奇功,很快被提拔為水師右軍千總要職,後又提左都督,任江南鎮海將軍。

康熙癸未年(公元1703年),康熙第四次南巡時,潘承家再次嶄露頭角。據墓誌銘記載,康熙南巡至揚州瓜州古渡口,正坐在御船上欣賞風景時,忽遇狂風大作,將船帆吹歪,擅識信風的潘承家負責警衛任務,眼看船有傾覆之憂,連忙跳上御船保護康熙。

事情過後,康熙特地詳細詢問潘承家的前後征戰履歷,並命潘承家解衣。看到滿身傷疤的承家,簡直就是一條活脫脫的硬漢,不禁讚歎道:“此福建好漢子也,勇如此,宜扈從(編者注:隨駕)。”第二天,康熙對皇太子說:“此大將材也,他日可大用。”

瓜州護駕之後,潘承家被授予京口右營守備之職,負責操練軍隊,同時防捕鹽梟。不僅如此,康熙鑾駕至常州時,對潘承家仍惦念不忘並賜食物。到了淮安,康熙又想起潘承家,索性揮毫御書唐代李益的《觀騎射》一詩贈予。

統帥三營

康熙一生有六次南巡,潘承家三次追隨護衛,與皇帝建立深厚的感情並獲得信任。康熙乙酉年(公元1705年),康熙再次南巡,往蘇州慶賀生日,潘承家第二次跟隨左右。

據《聖駕五幸江南恭錄》記載,康熙過京口閘,潘承家接駕。康熙問起他現任何官職時,潘承家回答是巡江營守備,是在前次皇上南巡時,皇太子賞的守備。康熙說道:“漢子很好,可做得總兵。”

整整數月,潘承家都陪伴在康熙左右,護其周全。後康熙重賜御書、金銀、人參補品,並提升潘承家為委公署左軍遊擊。

康熙丁亥年(公元1707年),康熙再下江南,潘承家又率舟護駕。見到他後,康熙喜不自勝道:“汝來了麼?”據墓誌銘記載,這次康熙對潘承家重賜金帛藥餌寶物,皇太子賜御筆唐詩,大親王賜匾額。提升其為水師右將軍遊擊,加封潘承家上溯三代皆為一品,即“四代一品”。授潘承家左都督職銜,同時封潘承家妻室為“榮祿大夫一品夫人”。

加賞、升職、誥封,對於康熙的厚待,潘承家心存感激也更加努力工作。不久福建、廣東鬧饑荒,潘承家奉旨同蘇松戎穆公監運御賑米船隊,從福建出發到廣東救濟災民。完成任務後回朝復旨,康熙非常高興,在中和殿設宴慰勞,留在皇都賞賜、遊玩多日。

康熙乙未年(公元1715年),康熙在京城召見全國副將、參將、遊擊、守備共計40餘員將領,逐一論功。康熙遠遠就看到潘承家,讓原本排在第七位覲見的他直接插隊上前,慰勞良久,康熙直接讓他在禁苑住了將近一年,朝夕相對。

康熙丙申年(公元1716年),潘承家被破格提拔為福建、臺灣、安平三營水師副將,接替將軍張國管轄臺灣水軍。作為最高指揮官,系整個臺灣島海防要務於一身,哪怕舟師哨巡潘承家都會親力親為,使得臺灣海域靖晏萬民稱頌。

一年後,潘承家又領特旨,擢升廣東碣石總兵。在廣東碣石,潘承家不遺餘力地察驗邊防形勢,鞏固海防力量,事無鉅細皆處理穩妥。可惜的是,擔任廣東總兵不過兩年光陰,潘承家便在官署中病故。

死訊傳開,“軍民哀悼,罷杵絃歌”。康熙得知痛心疾首,特賜諭旨:“潘承家僕仗很好,熟識水性,行走效力之處甚多。擢用總兵官以來,整頓營伍,和戢兵民,盡心職守。忽聞病患淹逝,深為軫惻,應得卹典,著察例具奏。”同時還給予他欽賜御葬的榮耀。

墓誌銘這樣評價潘承家的一生:“公神勇出於性生,自總角從戎以臻榮貴,凡有烽警,鼓勇爭先;恬淡愷惻,潔己惠下,身為大帥,未嘗少有興作役一兵、偏喜怒妄賞罰一卒;用能聲名洋溢,翠華頻幸,所至優褒,督撫稱揚,文章薦舉。”彰顯潘承家一生為人正直,為將則英勇無畏。這讓他上得皇帝眷顧,下得軍民擁戴,可謂“一時無兩也”。

站在位於湖內村宮埔自然村的潘承家故居內,彷彿能看見那個孤苦卻不屈的少年,奮發圖強的身影。潘氏族譜中寫道:“據其始則如彼,究其末則如此,非所謂不激胡奮乎?後世之人可發奮矣!”意思是說,潘承家雖是孤兒出身,無依無靠,卻能奮發圖強,成就一世榮耀。後輩之人,還有什麼理由不發奮的嗎?

人物

:潘承家

潘承家,字可欽,號師六,南安樂峰湖內村人。出生於清順治己亥年(公元1659年),卒於清康熙己亥年(公元1719年),享年61歲。潘承家出身貧寒,自幼孤苦,行伍出身,投廈島水師,因護駕有功,官晉“左都督”南澳總鎮,誥封“四代一品”。

靠自身奮鬥成就一世榮耀!這位南安人護駕有功屢得皇帝眷顧

遺蹟

蝴蝶墓

潘承家墓位於南安市樂峰鎮爐山村慕美山頭,俗稱“家爺墓”,又稱“蝴蝶墓”,是清康熙年間欽賜祭葬的武將墓。古墓早年曾遭破壞,於1978年重修,古墓前的廟內供奉著潘承家及其夫人塑像。

靠自身奮鬥成就一世榮耀!這位南安人護駕有功屢得皇帝眷顧

李楊瑜 李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