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國:爵位最低的諸侯國,強敵環伺下6次遷徙,卻頑強存活了700年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許與呂、申,同為古代四嶽部落之後,是羌人的一支。許是呂部族的一個分支,夏代由今陝西洛水下游北岸東波黃河,遷於晉西。後來周武王滅商,許、呂、申等姜娃諸國立下大功,許國的首領昌叔被仍封於許,南遷至今河南許昌,成為周的屬國,定為男爵。雖然封爵卑小,但許國位於中原肥沃地帶,疆土又較廣大,所以在周初仍不失為大國。周平王東遷後,鄭國也東遷於許國之北的鄭州,逐漸構成對許國的威脅。

許國:爵位最低的諸侯國,強敵環伺下6次遷徙,卻頑強存活了700年

同時許國位於晉、楚、齊、宋、秦諸大國之勢力交叉之地,成為軍事必爭的重地。以致許人無日不受兵災,也無日不參與軍事會盟,依違於諸強國之間,荷延殘喘,以求生存。許國因此不斷衰弱下去,終致被鄭所滅。

後雖復國,繼又被楚所敗,降為附庸,最後被韓所並。許國的歷史,是一部顛沛流離、備受欺壓的悲劇。先後遷徙五、六次,簡直不成其為國。

一、許國的來源

許國,姜姓,是姜戎的一支。為太嶽或四嶽之後,所以《左傳》說,“姜,太嶽之後也。”“夫許、太嶽之胤也。

”《國語·周語》雲:“齊、許、申、呂,由太姜。”《世本》稱,“許、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后。”

太嶽是炎帝之後,故以上說法都是一致的。

許國建號為許,因襲東夷族許由故地而得名。許由是堯時賢人,被後代視為高士。

《史記·燕世家》及《伯夷列傳》均載許由:說堯讓位於他,他不受。《正義》引皇甫謐《高士傳》雲:“許由字武仲。堯聞致天下而讓焉,乃退而遁於中嶽,潁水之陽,笑山之下隱。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於潁水濱……許由歿,葬此山,亦名許由山。

在洛州陽城縣南三十里。”司馬遷曾登箕山,見上有許由冢。陽城縣即在今河南登封縣東南三十五里的告成鎮。《漢書·鮑宣傳注》也載此地有許由祠。

《世說新語·言語注》說許由是陽城槐里人,死葬箕山之巔,在陽城之南十里。

看來,許由自生到死,並沒有離開過陽城這塊地方。

許國:爵位最低的諸侯國,強敵環伺下6次遷徙,卻頑強存活了700年

許由其人,據《莊子》、《墨子》、《韓非子》、《荀子》、《呂氏春秋》、《淮南子》、《論衡》、《後漢書》、《文選》和《古今樂錄》,都稱憾是個高潔清節之士。堯讓位而不受,隱居遠透名聲很大,為人們廣泛稱頌。

《水經·泗水注》稱:泗水“東過沛縣,昔許由隱於沛澤,即是縣也。”

似乎許由又曾居於沛澤。古山東峰縣有許池水,南流入沛澤,即因許由所居而得名。這個許池水即發源於縣西十里的許由冢,直到南北朝時還儲存著,可見許由對後人影響之深。

“或曰許由夏常居巢,故一號巢父。”許由在《漢書·古今人表》中作許繇。論者雲許由即皋陶之轉音,只是許系林木圖騰,後發展為製陶,又層化為鳳鳥圖騰,名稱雖變而語音如故。

皋陶墓也在箕山,或因其子孫封許,故皋陶亦叫許由。

如《史記·夏本紀》雲:“皋陶卒,封其後於英、六,或在許。”把許和皋陶連起來,其至以許由與皋陶原是一人。

皋陶後來可能由山林遷居於許的平原之地,故叫許。

《太平御覽》卷一百七十七居處五,引戴延之《西征記》曰:“許昌城本許由所居,大城東北九里,有許由臺,高六丈,廣三十步,長六十步,由址聞堯讓,而登此山,邑人慕德,故立此臺。”

這便是許地名的由來。林修竹《山東各縣鄉土調查錄》載山東邱縣有許由故里,濮縣有許由廟,丘縣,今屬河北丘縣南五十里的丘城是也。那麼,根據其居處的變動情況,許由也並非是箕山的土著,也不是一輩子沒有離開過箕山。他既然是東夷族,而東夷族的發源地在河北、山東,這樣便可理清一條路線。即許由由丘縣經濮縣南遷至沛縣,再西遷至許昌,確定部落定居地,然後終於箕山。所以其後裔有一支留居於許,其餘的又南遷於英、六等地。

到周武王滅商時,東夷族諸國大多臣服於周,周武王便封呂族的一支姜文叔於許,為許男,統治原有許由部落的遺民。

許由後商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敘述了許氏祖宗的源流雲;“曾曾小子,祖自炎神,縉雲相黃,共承高辛,太嶽佐夏”呂叔作藩,俾侯於許,世胙遺靈。”這個封文叔於許國的事,應在周武王滅商之後水有可能。如果如《世本》所說,由周文王封於許,那是不可能的事。因周文王時的勢力尚未到達許國。

許國:爵位最低的諸侯國,強敵環伺下6次遷徙,卻頑強存活了700年

許同莘說:“禹封呂侯,呂歷夏殷之季而國微,故周武王封文叔於許以為周藩。文叔者,出於呂,故謂之呂叔。”

其實呂國並非微衰,卻是後胤滋繁,國勢日盛。周封呂、許,正是姬姜通婚聯盟的表現。

在商代時,呂人或有一支居於今陝西大荔縣北十五里的許原。原上有許莊,位於呂川之南。

畢沅《關中勝蹟圖志》卷十同州府大荔縣雲“商原,在大荔縣北二十五里…《雍勝略》:“許源一名商原,其地寬平,自蒲城連朝邑界,近水之滸,又名滸原。’《通志》:“許原,一名長缸嶺,盡於同州界,絕於河,延袤八十餘里。”吳鎮烽《陝西地理沿革》雲:“西起洛河,東終黃河,商原在大荔縣北三十里。

而“許原在大荔縣北十五里,西魏大統三年,高歡自蒲津渡河,攻馮翊不克,駐軍許原,即其地。今原上有許莊鎮解放前曾設許原鄉,均沿其名。”

顯然商原與許原是兩地相鄰的地方,並非同一地點。而許、滸古音通用。《後漢書·朱穆傳論注》雲:“伐木滸滸”可見古已通用。只是到宋以後,滸、許二字音義才發生了不同的變化。

當呂文叔封於許由故地為許男後,遺留於許原的舊族,便發展為春秋時大荔之戎。常為秦患,直到公元前461年戰國初年,才被秦厲公所滅。許原之名,正是呂文叔被封於許後,其族人的追稱。

呂文叔封於許之後,皋陶之後的許國南遷於今湖北英山縣南的許子坪。後入於楚,當在楚並英、六、群舒的時候。姜姓的許國則與周保持親密聯絡,協助管、蔡、霍三國,監視和控制商的遺族宋國,防止他們的叛亂。周穆王巡狩時,還曾“見許男於洧上”。洧上即洧水之上。

此水發源於登封縣北的許嶺,東流入賈魯河,即今雙泊河,當時為許的北境,故留下許嶺之名。

《詩·國風·揚之水》有“戍許”的記載,《山海經·中山經》雲:“朝歌之山,漁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滎”。

許國:爵位最低的諸侯國,強敵環伺下6次遷徙,卻頑強存活了700年

朝歌即河南淇縣,滎即滎澤,在滎陽附近,深即滸,亦即許當因許人曾分佈於此而得名。可見許還是周朝的軍事重鎮。

二、許國的衰亡與遷徙

許國和其親族呂、申、齊、紀諸國,在西周末年還都是強國。許甚至操縱周朝的政治,扶立了周平王,建立起東周王朝。

周都洛邑,靠近許國,許易於對東周控制。故《竹書紀年》載,“申侯、曾侯及許文公立平王於申。”

立平王而後伐周,知滅周者並此姜氏申、許之屬。

周平王時期正是許國鼎盛時期,它的疆域比較大,據許同莘說,“是時鄭封地僅在王畿以內,甫田之地,在王畿以東,當是甫之北境…鋪田面南至今之尉氏,與向國接壤,又南歷洧川、長葛而至許昌,為許之北。其南則有地其……今以地言之,則北訖中牟,南抵上蔡,儼然為東方諸候之最,故能上匡王室,入柄鈞衡。”

周平王東遷洛也,鄭也東遷至今鄭州,便著手吞併了虢、鄶二國的土地。

到魯隱公八年,鄭以在泰山之祊地,交換魯國之許田,即鄭東郊的圃田。

這是成王營洛邑時賜給周公的,原來可能為許國所有。鄭得了甫田之後,國力更為富強,造成長期以來對許的威脅。

過了三年,鄭莊公便聯合齊、魯軍隊進駐許都,使許大夫百里奉許叔居許東偏,鄭將公孫獲處許西偏,加強對許的控制和監督,許國從此急劇衰落。

以後晉、楚、齊、秦強盛,互相爭霸,許、鄭成為交爭的中心地帶,幾乎無年不遭兵禍,許、鄭不得不依附諸大國的保護,在它們的羽翼下,以求生存。各大國出兵時,必命許派兵相從,許國疲於奔命,還要向各大國提供貢賦。這時,“申、呂雖衰,齊、許猶在。 ”

公元前665年夏天,鄭又侵許。回這正是齊桓公稱霸時期,許便依附於齊。

公元前656年,許和宋、魯、鄭、衛、陳、曹等國,在齊的率領下,打敗了楚的同盟蔡國,接著乘勝攻楚。

次年,許又參與以上諸國與周惠王世子會於首止。由於許依齊敵楚,第二年,楚成王便圍許救鄭,諸侯救許才解了圍。許因害怕楚的威脅,聽從蔡穆侯的勸告,前往武城(南陽北)面縛銜璧,大夫披麻戴孝,士人拖著棺材前往見楚王求和。

再過兩年,許又倒向齊國,與齊為首的周、宋、衛、曹、陳等國會盟於洮,以安定王室。

許國:爵位最低的諸侯國,強敵環伺下6次遷徙,卻頑強存活了700年

次年,許參加齊、周、宋、鄭、衛、曹的葵丘會盟。公元前647年,許參加齊、宋、鄭、衛、陳、曹在鹹的會盟。第三年,因楚攻徐,許又參與諸國的牡丘會盟以救徐。次年冬,又與齊、宋、魯、鄭、衛、陳、曹、邢會盟於淮,以保衛鄫國,防止淮夷的侵犯。

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霸業衰落。宋襄公乘機欲為霸主,許倒向了宋國。公元前639年秋,許與以宋為主的楚、鄭、陳、蔡、曹各國會盟於孟。次年夏,跟著宋、衛、滕去伐鄭。宋襄公被楚打敗受傷而死,許只得投附楚國。

公元前633年冬,許跟著楚所率領的鄭、陳、蔡聯軍圍宋,第二年便遭齊、宋等諸侯聯軍的反攻討伐。

過了四年,正是晉文公稱霸時期,許又遭到晉、鄭、陳聯軍的討伐。從此,許倒向了晉一邊。公元前618年,楚伐鄭,晉便率領宋、魯、衛、許救鄭。五年之後,晉與宋、鄭、衛、陳、曹、許會盟於新城。

以後,晉、楚的霸業中衰,鄭乘機於公元前588年二次伐許。

次年,又派大將“公孫申帥師疆許田,許人敗諸展陂,鄭伯伐許,取、任冷、敦之田。”晉以三軍救許,楚則救鄭。過了五年,鄭攻許。再過五年,鄭攻許。

許的領土大片被鄭併吞,國勢日益衰弱,只得又靠攏楚國。公元556年,“許靈公迫於鄭,請遷於楚,楚公子申遷許於葉。”杜注,“葉,南陽葉縣也。”即今葉縣東三十里。因山地縱橫土地瘠薄。

次年許向晉請求遷移,因遭大夫們的反對沒有實行,後來晉和宋、魯、鄭、衛伐許,到了許的棫林、函氏等純。從此,許國寄人籬下,實則淪為附庸國,喪失獨立。

前549年,楚和陳、蔡、許伐鄭。三年後,許參與楚、晉、魯、衛、蔡、陳、鄭、曹等國的弭兵之會於宋。

五年後,許與諸侯會盟於虢,這段時間處於休戰階段。

這時,吳國興起,不斷攻擊楚國。楚便於公元前538年率領宋、陳、蔡、鄭、徐等國會盟於申,伐吳滅賴,又欲遷許於賴,命公子棄疾去築城。五年後,“楚遷許於夷,實城父,取州來淮北之田以益之;遷城父人於陳,以夷濮西田益之;遷方城人於許。”

許遷夷四年,楚滅了蔡國。楚“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於荊山”。許在荊山五年,“許又從夷遷於荊山,平王復之,復其本國,許又歸於葉也……許亦鄭東遷,故以自遷。”“楚遷許於析,實白羽”。白羽在今河南浙川縣,有白亭保,北魏時建為白亭縣。

許國:爵位最低的諸侯國,強敵環伺下6次遷徙,卻頑強存活了700年

許國從此仰楚國的鼻息以苟延殘喘。

公元前494年,楚率隨、陳、許圍蔡。《左傳》哀公元年注:“鄭滅許,此復見者,蓋楚封之……《許世族譜》:許男斯之後,有元公、成悼公孫,則是楚封元公為許男也。”

後楚滅許,杜預《春秋世族譜》認為:許當戰國初,為楚所滅。

許亡後,大批遺民南遷。許原居於葉的時候,這裡出現了舞水、舞陽等地名,當因許居於此而得名。

《山海經·中山經》說:“朝歌之山,潕水出焉。”

這條潕水即舞水,發源於泌陽縣西北,流經葉縣東南,入於沙河。戰國時,潕變為舞。

漢於今芷江縣東南置舞陽縣,南齊改名陽,唐於芷江西建舞州。這裡的鄦、潕、舞、無等地名,都是許國遺民由河南舞陽、潕水帶來的。

三、許氏後裔分佈

許亡後,宗族分散各地。

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卷二十三許下雲:“至許元公結,為楚所滅,遷於容城,子孫分散,以國為氏。 ”鄭有大夫許息。衛有大夫許為,其裔自容城徙北新城縣(今河北徐水縣西南)都鄉樂善裡。

秦末有許猗。漢初有柏至侯許盎、嚴侯許猜等。東漢末年,譙郡(安徽毫縣)許褚,有宗族數千人。

譙即春秋時許所遷的城父,有些許人一直留居下來,竟達七百六十多年之久,發展成為龐大的宗族。

《唐貞觀八年條舉氏族事件》載:潤州丹陽郡四姓有許氏。又許州潁川郡七姓有許氏。《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載:

許國:爵位最低的諸侯國,強敵環伺下6次遷徙,卻頑強存活了700年

冀州高陽郡五姓之首為許氏。又許州潁川郡十一姓有許氏。許氏有遷至湘、桂者,漢代澧中蠻人許聖起義,今侗、壯、布依、土家有許氏。朝鮮也有許氏。泰國議長許敦茂,泰姓名為巴實·幹那差越,廣東潮州人。菲律賓女總統科拉松·阿基諾夫人,姓許,曾祖父許尚志,原籍福建同安縣人。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