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在先秦古籍裡的欽州記憶

翻開先秦古籍《山海經·南山經》 首頁,是這樣寫的:“南山經之首曰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於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其名曰祝餘,食之不飢。有木焉, 其狀如榖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 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麗麂之水出焉,而 西流注於海,其中多育沛,佩之無瘕疾。”

散落在先秦古籍裡的欽州記憶

《山海經》(南山第一經)

據《山海經》南山一經記載與前人的研究,鵲山由西到東,包括招瑤山等九座山脈,跨越現在的廣西、廣東、福建的嶺南地域,除① 招瑤之山以外,其餘八座②堂庭之山、③猨翼之山、④杻陽之山、⑤ 柢山、⑥亶爰之山、⑦基山、⑧青丘之山、⑨箕尾之山等八座大山的地理位置是比較清楚的。

《山海經》開篇說,招搖山臨於西海之上。 西海在哪?只要對應瞭解《山海經》與欽州的歷史地理環境後,就會知道西海就是指北部灣水域。

在古代,南海是指雷州半島以東地區海域;現在的南海區域到了唐代,依然稱之為“萬里石塘”,現在欽防地區的部分老人仍稱北部灣水域為西海,近年有小說《西海夕陽》說的就是明末清初北部灣傳奇的故事。這些都說明了古代的北部灣是有 “西海”的稱謂。

毫無疑問對應《山海經》的描述,“招搖山”就是 指距北部灣海域最近的大山山脈,即十萬大山山脈及餘脈。“多桂”,到了宋代,欽州依然是產桂樹的主要地方。宋代《嶺外代答》(花木 門·桂)如是說:“南方號桂海,秦取百粵,號曰桂林。桂之所產,古以名地。今桂產於欽、賓二州,於賓者,行商陸運致之北方;於欽者,舶商海運致之東方。”

“麗麂(ji,麗麂-荔枝的近音)之水西流注於海”,按《山海經》的說法,招搖山是嶺南地區最西面的一組群山,有江由西流入海 的江有茅嶺江、欽江及南流江流入西海,而欽州的欽江的周邊地形地貌與《山海經》描述的最為相像,距欽江又近、其能看見西海的十萬 大山餘脈的山峰,能稱之為“大山”的有望海嶺、那霧嶺等,而望海嶺是由北面進入北部灣水域地區,登頂最早看見海的大山。

明代曾在此一帶招撫瑤民苗民壯民被稱之為“招撫山”。搖—猺—瑤,至今十萬大山範圍內瑤苗壯仍是原著的主體。說明先秦時期,現在的欽州地區以水路為交通的要道,已經記錄在先秦的典籍中。

如果按《山海經》有山“臨於海上”的說法,那可能就是烏雷嶺了,因為古代的烏雷嶺是唯一臨海又緊鄰欽江的出海口,也曾是唐代烏雷縣及玉山郡的所在地。《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四·廣東五)是這樣記載的:“烏雷山,在州西南大海中,入安南之要道也。唐烏雷縣以此名。”

散落在先秦古籍裡的欽州記憶

欽州望海嶺

散落在先秦古籍裡的欽州記憶

欽州那霧嶺

散落在先秦古籍裡的欽州記憶

欽州烏雷嶺

《山海經》所述的“招搖山”,實際上是指十萬大山及其餘脈,以能遙望大海為地理標誌,北起望海嶺,東至那霧嶺,臨於海上的為烏雷山。

另一本先秦古籍《逸周書·王會》 是這樣說的:“正南: 甌鄧、桂國、損子、產裡、百濮、九菌,請令以珠璣、珻瑁、象齒、文犀、翠羽、菌鶴、短狗為獻。”

散落在先秦古籍裡的欽州記憶

《逸周書》封面

散落在先秦古籍裡的欽州記憶

《逸周書》有關記載

《逸周書》,原名《周書》,在性質上與《尚書》類似,是我國古代歷史文獻彙編。舊說《逸周書》是孔子刪定《尚書》後所剩,是為 “周書”的逸篇,故得名。

“翠羽”:翠鳥的羽毛。古代多用作飾物。裡面出現的“翠羽”是古代欽州地區特有的土貢之一。到了唐代,欽 州地區,還以“翠羽”作為重要的土貢。在《新唐書》(志第三十三·地理七上)記載:“欽州甯越郡。土貢:金、銀、翠羽、高良薑。” “陸州玉山郡(今欽州沿海一帶,包括今部分越南北部沿海地區)下。本玉山州,武德五年以甯越郡之安海、玉山置。貞觀二年州廢,縣隸欽州。高宗上元二年復置,更名。土貢:銀、玳瑁、裛皮、翠羽、甲香。”

從上文看出,到了唐代,只有現在的欽州地區,才有土貢翠羽了,除了欽州,其他地方並沒有土貢“翠羽”的記載。可見欽州與中原地區交往的歷史悠長,欽州古代大山裡美麗的翠鳥品種、品質、數量非常豐富。

散落在先秦古籍裡的欽州記憶

《唐書》對欽州地域甯越郡土貢的記載。

先秦古籍《逸周書》所載“翠羽”是古代欽州地域一直盛產的鳥類品種,是三千年前欽州地域古代原住民與中原王朝交往的證據。

先秦古籍對應欽州地域的記載,以古籍的描述作為欽州的地理標識,是否更有利於、適合於增強欽州的歷史文化魅力,來帶動相關地理描述地旅遊景區各項指標的持續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