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崛起引羅馬帝國滅亡,東西方面臨同樣的問題,中國為何能解決

引言:極簡羅馬史

公元前27年,經過前後三巨頭同盟的鬥爭。

凱撒名義上的繼承人屋大維終於成了羅馬元首,並被元老院授予了“奧古斯都”的稱號。

羅馬也從共和國時代,進入了帝國時代,屋大維建立的王朝被稱為: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

克勞狄王朝

是個短命王朝,經過四任昏君,(提比略、卡里古拉、克勞狄、尼祿)執政後,在末代暴君尼祿火燒羅馬後,終被推翻,帝國隨之進入兩年混亂期和四年內鬥期。

地緣崛起引羅馬帝國滅亡,東西方面臨同樣的問題,中國為何能解決

(奧古斯都)

持續六年動亂後弗拉維王朝誕生。

內亂讓元老院權威大減,君王權威更重,在君王和地方行省奴隸主達成妥協後,帝國統治開始趨於穩定,進而為後續安敦尼王朝(公元96-公元192)羅馬進入強盛期打下基礎。

安敦尼王朝(公元96-公元192)主政羅馬之後的五位帝王,號稱“五賢帝”!

羅馬帝國也在安敦尼王朝的圖拉真時代,進入了版圖最大的黃金時代。

地緣崛起引羅馬帝國滅亡,東西方面臨同樣的問題,中國為何能解決

(圖拉真時代的羅馬版圖)

但盛極而衰是常態。

公元193年爆發的接連兩次內亂中,皇帝都被士兵所殺,暴露了羅馬帝國的問題,那就是軍權失控。隨後,帝國進入塞維魯王朝(公元193-公元235)時期,這個王朝特點就是皇帝共治。簡言之就是上一任統治者和下一任統治者會在交接期共同治理帝國。

名義上的統一帝國,開始變成了分裂帝國!

帝國在這一時期的共治傳統,也為後續的戴克裡先“四帝共治”埋下了伏筆。

一個大一統的共治帝國,左右看都不靠譜,混亂和危機也因此而醞釀!

隨後天氣出現變故中,羅馬迎來了三世紀危機。

地緣崛起引羅馬帝國滅亡,東西方面臨同樣的問題,中國為何能解決

(三世紀危機時說羅馬)

一場屬於蠻族遷徙的禍亂,狠狠打擊了羅馬帝國的統治基礎,引發了帝國失序。

空前的大危機,讓羅馬帝國皇位更迭不斷,持續僅僅16年的伊利里亞時期(公元268-公元284),居然有多達七個統治者出現,直到公元274年,戴克裡先登上歷史舞臺,施行“多米努斯”制,廢除元首制,採用君主制,並施行四帝共治政體緩和內部鬥爭,才算緩解了危機。

戴克裡先得出現,讓帝國

分而不裂,混而不亂,

可羅馬帝國的板塊割裂問題,也在戴克裡先治下積重難返,四帝共治的權宜之計,最終導致了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羅馬。

後世的羅馬帝王,為了挽回局面,曾經做過不少努力。

比如君士坦丁王朝(公元305-公元364)時代的君士坦丁大帝,先是在公元313頒佈“米蘭敕令”讓基督教獲得合法地位,後又在公元323年召開尼西亞會議,促成“尼西亞信條”出現。這一切,都是羅馬帝國努力捏合意識形態的舉措!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更是選擇遷都君士坦丁堡以求穩固對東方領土的統治。

但這一切,在尾大不掉的割裂形勢下,成了偽命題。

羅馬帝國,在君士坦丁王朝後,迎來了瓦倫蒂尼安王朝(公元364-公元392)時代的軍事混亂(蠻族化軍隊內亂),狄奧多西王朝(公元379-公元395)時代的正式分裂。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了東西羅馬,分裂之後,西羅馬帝國在公元476年滅亡,東羅馬帝國則繼續存續了千年,直到公元1453年,才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滅亡。

地緣崛起引羅馬帝國滅亡,東西方面臨同樣的問題,中國為何能解決

(分裂的帝國)

一:羅馬帝國滅亡根源真是蠻族西遷。

以上,用最短的篇幅簡述了羅馬帝國的興亡史。

那麼到底是什麼引發的羅馬帝國滅亡?其實在這段興亡簡述中,就可窺見一二!

這窺見的一二無非如下幾點,而且還層層遞進!

第一,三世紀危機引發的蠻族西遷。

第二,蠻族西遷引發了羅馬帝國軍事壓力增加。

第三,為了緩解軍事壓力,羅馬帝國選擇融合蠻族,僱傭蠻族成僱傭軍。

第四,蠻族成為僱傭軍,讓羅馬漸漸失去了對於軍權的控制,最後軍隊失序引發動亂。

第五,然後,佔據軍事優勢的蠻族,漸成羅馬政治主導者,進而引發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如上的一二三四五,從三世紀危機引發,到軍隊危機後越演越烈,最後引發了政治危機。

那麼羅馬帝國滅亡最直接的因素,應該是匈人西侵引發的歐陸民族大遷徙。

原本生存在東歐和中西歐洲的大量日耳曼人、汪達爾人、東西哥特人、高盧人接踵而至,最終摧毀了羅馬帝國的統治。

可這一切,真的就是羅馬帝國滅亡的直接原因嗎?羅馬為何抵擋不住蠻族人入侵的腳步?

答案需要進一步分析才能獲知。

地緣崛起引羅馬帝國滅亡,東西方面臨同樣的問題,中國為何能解決

(得天獨厚的義大利核心區)

第二:歐洲獨有的板塊化。

羅馬帝國稱雄時,依託的領土是南歐和北非的核心區域,這核心區域的重要性就如同中華文明的長江和黃河區域一樣。

今日這羅馬帝國核心區域,是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和巴爾幹半島南部。

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希臘、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等歐洲國家,和非洲的埃及、阿爾及利亞等環地中海區域國家,都是曾經的羅馬疆域基本盤。

這塊區域的特點就是:地理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背靠阿爾卑斯山脈,東瀕黑海,南臨地中海,西濱大西洋。是歐洲和北非最精華,最適宜人類生存,也是資源潛力最大的區域。

潛力最大,資源最多,人口最充裕,就讓羅馬帝國有足夠的人口承載力和雄厚的戰爭潛力。

佔據最優越領土的羅馬帝國,面對支離破碎的蠻族部落,政治組成、軍事技術都優越的多,當然具有戰鬥力的優勢。這是曾經的羅馬,在面對蠻族戰鬥時,長期保持優勢地位的因果。

從羅馬共和國時代的凱撒征服高盧,到後續征服不列顛,羅馬人將這種優勢發揮到了極致。

但,這極致發揮的優勢,在後續也成了羅馬衰敗的根源。

原因何在?不過是文明交流後的進步,引發的蠻族崛起而已。

地緣崛起引羅馬帝國滅亡,東西方面臨同樣的問題,中國為何能解決

(蠻族崛起)

第三:羅馬的擴張帶來的歐陸板塊崛起。

歐洲文明的核心區域一直在南歐、地中海一帶,最遠輻射北非區域。

這和歐洲文明的搖籃,都在希臘和羅馬有直接關係,優越的條件意味著人類繁衍的繁盛和文明的進步。

居於核心區域,佔據時代主流地位,也促成了羅馬共和國和帝國崛起。

隨之而來的就是,高緯文明對於周邊低緯文明的征服。

最適合生存的區域產生了高緯度文明,可並不代表其他區域沒有文明的產生,阿爾卑斯山以北的歐洲,依舊有文明出現。

當地的土著如高盧人等,在哪個時候已經有了不少部落聯盟制國家的出現,制約他們成長的無非是整體的文明水平底下,還有科技水平滯後。

正因為如此,才有羅馬共和國帝國時代,不斷出擊征服蠻族區域的因果出現。

征服和被征服,是彼此爭鬥的過程,隨爭鬥而來的還有交流。

在爭鬥和交流後,曾經落後的區域,也吸取了羅馬帝國的文明和技術發展了起來。

這群發展起來的文明,在羅馬帝國控制力下降後,也從鬆散的部落聯盟,發展到王國階段。

生產力的發展,會促成社會組織的變化,還有國家組成的變化。

當部落聯盟變成了王國,往往意味著國家實力的飛速發展。

羅馬帝國因為文明開化早,基於生產力組成引發的前置發展期,過早的釋放了國家潛力。

可後進的落後文明區域,則在羅馬帝國中後期,迎來了國家實力的突飛猛進。

此消彼長間,曾經實力鴻溝巨大的兩大板塊,羅馬帝國南歐、北非板塊,跟西歐板塊的實力差距越來越小了。

地緣崛起引羅馬帝國滅亡,東西方面臨同樣的問題,中國為何能解決

(羅馬的敵人都在進步)

第四:羅馬帝國的敵人已然改頭換面。

論述羅馬帝國簡史的時候,我們說過,羅馬帝國也逃不過盛極而衰,在經歷過五賢帝時代的安敦尼王朝之後,進入塞維魯王朝王朝的羅馬帝國,就開始了政治混亂的時代!

這個時代的特徵就是,帝國越來越龐大之後的控制力缺失,引發地方實權派板塊化,進而開始共治和分治時代。

羅馬帝國進入共治和分治時代,意味著中央集權缺失,地方分權冒頭和國家整合能力減弱。

與此相對於的則是內陸蠻族勢力,在經過文明洗禮和交融後的崛起。

這樣的趨勢持續數十年後,在三世紀危機時,終於迎來了總爆發。

原因無他,積蓄了實力,人口增長的內陸蠻族因為氣候問題,還有匈人遷移帶來的軍事問題,不得不向羅馬進軍。

這和他們實力增長也是相關的,人口增加意味著資源訴求的增加。

原本生存條件相對不如羅馬的內陸蠻族,人口變多了,氣候變壞了,養不活自己了,要想活下去,只能拼命去掠奪。

羅馬帝國面對拼命掠奪,以求活下去的內陸蠻族,不再具有碾壓實力,也就少了抵抗的勇氣,加上內部政治鬥爭的慣性影響,開始將政治權術中的分而治之,運用在對蠻族策略上,透過拉攏,分化抵消蠻族給予的壓力,讓他們漸漸融入了羅馬帝國之中。

漸漸融入的蠻族,獲得了使用駱駝兵法的機會。

他們在羅馬富裕的領土中生存繁衍,進一步壯大經濟、軍事和政治實力,最後終於顛覆了西羅馬帝國,也讓西歐區域成了列國紛爭的戰場,一直延續至今。

地緣崛起引羅馬帝國滅亡,東西方面臨同樣的問題,中國為何能解決

(僱傭軍顛覆羅馬)

第五:地緣板塊割裂讓羅馬不得不分裂。

為何佔據文明高緯度的羅馬帝國最終抵不過蠻族?

經過以上分析,我們獲得了一個理由,那就是文明交融之後的落後區域文明崛起。

蠻族區域文明的崛起,讓落後的西歐板塊有了和強大的南歐、北非板塊羅馬帝國交鋒的可能。此消彼長後,反而是佔據上風的羅馬帝國,在落後的蠻族面前頻繁吃癟!

一個過於龐大的國家的弊端出現了。

版圖過大,戰線過長,讓羅馬人為了守護漫長的邊界線而焦頭爛額,為了能有效抵禦蠻族的入侵,羅馬人也和中原文明一樣,有修築長城的習慣。

在不列顛群島,為阻擋凱爾特人進攻,他們修築了哈德良長城,在歐洲大陸,羅馬人的長城也四處可見。長城,在內陸蠻族文明落後的時候,有很大作用,但在他們實力增加之後,就漸漸地力有不逮了。

漫長的國境線,曲折的邊疆,無數蠻族紛紛冒頭,左中右都要防守,讓羅馬帝國邊境烽煙四起,顧此失彼。

這也是羅馬帝國中後期,無數皇帝都身兼將軍職責,最後不得不分而治之的根源。

勤奮的帝王,帶兵馬去討伐蠻族,不勤奮的帝王,派遣鎮守將軍去鎮守討伐。

勤奮的帝王,戰死危險增加,於是帝王開始不勤奮起來,鎮守將軍們越來越多,成了封疆大吏,最後帝國政治板塊分裂,開始共治和分治時代,你管你那頭,我管我那頭,然後,中央集權被弱化,帝國被板塊化又讓帝國政治格局尾大不掉。

地緣結構引發的文明衝撞,讓羅馬帝國在此起彼伏的蠻族入侵中,漸漸分化瓦解。

地緣崛起引羅馬帝國滅亡,東西方面臨同樣的問題,中國為何能解決

(分裂的羅馬和正副皇帝)

第六:文化影響力滯後讓羅馬萬劫不復。

羅馬帝國為何能成就古典時代歐洲的幾乎大一統,根源就在於佔據了歐洲最核心的文明區域,進而在和後進文明的爭奪中佔盡優勢。

基於便利的地中海海上航線,羅馬完成了環地中海區域的征服。

可以實事求是地說,羅馬帝國是

成也地中海敗也地中海

,地中海雖然航運發達,但終究不是陸地,文明的交流效率也比不上陸地。

文明要發展,不斷擴張影響力是關鍵,但義大利地形特質,讓羅馬帝國的文明影響力擴散有天然制約。

背面高聳的阿爾卑斯山脈和南方廣袤的地中海,給了羅馬堅固的屏障,也給羅馬文明的擴散帶來了副作用。

強盛的時候,羅馬可以用武力完成征服,卻難以完成文明和文化的融合。地緣上鮮明的分野,還有羅馬元老院中對於公民權的珍視,讓羅馬在文明融合這一塊一直做的不夠好。

雖然羅馬用萬神廟的方式意圖彰顯自己對於異族文明的包容心態,可文明融合的起點,是強勢文明在人口中佔據大多數。

地緣崛起引羅馬帝國滅亡,東西方面臨同樣的問題,中國為何能解決

(羅馬萬神廟)

但這點上,即便鼎盛時的羅馬帝國時代,受限於區域人口承載力,依舊達不到融合的標準。

高傲的羅馬人,又將非羅馬區域統統視為蠻族,讓四方民族對於羅馬心生隔閡,阻礙了民族共識的誕生。

羅馬帝國後期,為了強化大一統,針對性的做了不少工作,如給予依附羅馬的異族公民權,促成基督教的地位提升,藉助基督教在西歐區域的廣泛傳播,形成文化共識。

但,這一切踐行得都太晚太晚了。

即便羅馬人還有四邊異族人,基於宗教共識有了部分文化共識,可是長久形成的民族分業,讓羅馬人和四方異族之間隔閡依舊。

國運強盛時,羅馬帝國尚可以憑藉強大武力,強行捏合帝國!(大一統時代)

國運頹勢時,羅馬帝國尚可以分撥利益方式,結成鬆散帝國!(共治時代)

國運弱勢時,強大的武力沒有了,足夠分撥的利益沒有了,留下的只有一個帝國空殼,四方異族對於羅馬的忠心最終蕩然無存。

曾經一窮二白投靠而來的蠻族們,在羅馬帝國內保留了獨立性,因為身體中自帶的武力因子,成了主導帝國軍事的主角,他們稍加鼓動,就足以顛覆帝國。

這就是帝國衰敗的邏輯,也是西羅馬最後萬劫不復的根源,地緣板塊,讓羅馬從未整合在一起,文化融合又從未做好。

地緣崛起引羅馬帝國滅亡,東西方面臨同樣的問題,中國為何能解決

(曾經的輝煌)

第六:看過羅馬在看中華文明。

看過羅馬歷史,再看中原文明,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卻有三點不同註定了結局的不同,這也可以分階段找到不同點。

文明發展之初,同樣處於高緯度文明,做派也相似。

中原文明,在秦漢第一帝國時代,和羅馬帝國早期一樣是先進文明的典範。

面對文明弱勢但武力強勢的外族時,雖然偶有吃癟,但只要國家富裕強盛,政治集權統一之後,都能有效打擊四邊蠻族。秦始皇北征匈奴,收復河套,漢武揮鞭持續打擊匈奴40多年,東漢壓制分化匈奴就是這強勢文明的體現。

在文明發展之中後期,面對文明融合後的異族表現也類似。

經過秦漢數百年征戰後,中原文明的西方異族也在漸漸進步。

北魏的孝文帝改革就是漢化改革和民族融合的序幕,後續唐朝的建立更是漢人融合北方民族血脈之後的二次復興,宋朝面對的契丹族,更是一個進步的少數民族政權,他們組成了漢族和契丹族混合政權,戰力強盛一時,後續金國和元朝、清朝,每一個跟中原文明深度交流的少數民族,都在民族爭端交流之後,選擇了漢化。

地緣崛起引羅馬帝國滅亡,東西方面臨同樣的問題,中國為何能解決

(孝文帝改革)

七: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的三大要素。

為何中原文明,並沒有如西方羅馬帝國那樣在異族打擊下,從此不復存在?

答案是,中原文明和西方不同。

首先:是文明誕生的板塊不同。

中原文明最早誕生在黃河流域,後續蔓延到了長江珠江流域和巴蜀區域。

這些區域中,長江和黃河流域除了水系之外少有天然阻隔,巴蜀雖然廣袤但卻是相對封閉的獨立地理單元,這些區域都是物產豐富,適宜於人類生存的黃金區域。當秦漢第一帝國完成了對這些地方的文化影響和人口擴散之後,就將這些區域變成了漢族文化圈核心區域。

地緣崛起引羅馬帝國滅亡,東西方面臨同樣的問題,中國為何能解決

(世界地形圖)

其次:是文明影響力的不同。

中華文明的特點就是儒家宣教文化,先秦時代誕生的儒家文化,對中華文明影響深遠。

秦漢大一統中,儒家思想和文化,配合統治訴求成了連線民族共識的關鍵要素,後續科舉制度的確立,還有科舉和儒家文化間的關係,讓儒家文化越來越深入人心。無數四方民族在面對漢文化的時候,也不由自主地深入其中,融合進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之中,這文化影響力的建立,始於秦漢,大成於唐宋,鑄就了中華文明無與倫比的包容性。

最後:人口基數不同。

三體中說,對一個文明的最高敬意就是,斬盡殺絕!

這話在今日看很不人道,但也反證了一個道理,能延續至今日的文明,都是在古代人多勢眾的文明,因此人口基數,對於文明的延續是生死攸關的命題,早早佔據東亞人口潛力最大區域的中華文明,天然就有了文明存續的根基人口。

尾聲:

一個文明的生命力,到底基於什麼?經過以上所述,大家或有明悟!

出生的區域決定了文明的高度,板塊的交融是否便利決定了文明的粘性,文化影響力是否強大決定了文明的厚度,人口的多寡決定了文明的生命力。

在這數項之中,中華文明都強於羅馬帝國,這才是今日中國依舊是中國,而曾經的羅馬帝國,早已成五十多個國家的關鍵。

地緣崛起引羅馬帝國滅亡,東西方面臨同樣的問題,中國為何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