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中,項羽為何放走劉邦?

在楚漢爭霸的過程中,項羽為何會失敗?劉邦為何會獲勝?很多人都認為是劉邦與項羽兩人之間的性格差異、以及選人用人和階級意識的差異導致了最終楚漢之爭的結果,但是,他們卻忽略了他們兩人對政治的看法,在楚漢爭霸的爭鬥之中,劉邦一直都處於示弱的狀態,竭盡全力讓項羽相信他的志向並不在此。

項羽的抱負則是稱霸,統一中國,透過兩人的對比,在楚漢的鬥爭之中,只要劉邦處於弱勢,承認項羽的霸主地位,那麼項羽的這種正義感,便會讓劉邦有可乘之機,讓劉邦有了一定的生存空間,基於種種原因,在“鴻門宴”中,項羽放走了劉邦,這是也是項羽走向失敗的最關鍵的歷史事件之一,“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劉邦生命安全收到威脅之時,如何從項羽手中逃脫?項羽又為何會輕易放走劉邦呢?本文從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鴻門宴中,項羽為何放走劉邦?

一、歷史時代背景

中國經歷了春秋、戰國、秦朝,秦朝滅亡之後,楚漢之爭,最終形成了極具影響力的王朝——漢朝。由於秦朝不斷加重賦稅,農民苦不堪言,陳勝、吳廣率先揭竿而起,隨著農民起義的成功,秦朝被滅,項羽分封天下。

楚漢之爭的研究有很多,很多有名的政治歷史學家都對其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分析過,當然,對於楚漢戰爭最早做的總結者是劉邦,劉邦認為:“自己是善於用人,自己雖然技不如人,例如“張良、蕭何、陳平”等人,但是卻能夠讓他們為自己所用”。後來司馬遷評論項羽的失敗中這樣說道:“以力征經營天下”,意思就是說,項羽只是單純的崇尚武力,用武力去平定和經營天下,缺乏謀略,是項羽失敗的原因。

二、項羽個性特點分析

在秦朝末年,戰亂頻發,項羽跟隨叔父“項梁”起兵,後來迅速成為了“反秦起義軍”中的領袖,以及獲得了“天下霸主”之稱,項羽有力拔山兮的氣魄,擁有蓋世之才,是英勇善戰的領袖,被人稱為“撥亂反正”的英雄。但是,縱觀歷史,項羽其自身命運極其悲慘,項羽他阻諫議、棄謀臣,剛愎自用以及暴戾姿態,好行小惠,不施仁政,最終喪失了民心,霸業也毀於一旦。

回顧歷史之中,我們可以看出,項羽是一位非常勇猛的鐵漢,有人為之惋惜,有人為之感嘆,但是我認為項羽是親手葬送了自己的王朝,將自己的霸主弓手讓人,是他自己想將自己送上了絕路,尤其是“鴻門宴”放走劉邦的那一回,讓劉邦得以喘息和發展,項羽從24歲跟隨叔父從軍,一直到32歲烏江自刎,在這短短數年之間,項羽的霸權猶如曇花一現,最終將政權拱手讓給了劉邦,劉邦成為了漢朝的第一任君王。

鴻門宴中,項羽為何放走劉邦?

項羽的性格“剛愎自用,思想退步”。項羽進軍入關之後,他的所作所為讓天下人大失所望,項羽建立了一個短暫的新的政權王朝,但是項羽並沒有將權利集中到中央,而是採取“分封制度”,這種做法為項羽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特別是項羽封的幾個關中王,是秦朝的降將,投降項羽之後,用欺詐的手段,殺害了無數的秦國降兵和普通百姓,並使得20萬降兵被活埋,這些降將通過出賣部下而換取的榮華富貴,使得關中百姓對其恨之入骨,這種做法也讓項羽失去了大部分民心,也間接給了極度籠絡民心的劉邦機會。另外,項羽滅了暴秦之後,項羽更加犯了兵家大忌,項羽不但屠城咸陽,還下令燒燬秦宮,這場大火燒了整整三個月。

項羽如此倒行逆施的做法,不僅不是一個好的統治者,也不是一名好的政治家,由此可以看出項羽對於局勢的把握是模糊的、不清楚的,對國家政權的認識是膚淺的,他用種種粗魯的武力表現出了各種愚蠢,種種做法讓人感到惋惜和遺憾。

不僅如此,項羽還是武斷專行的,不聽諫言,任人為親。縱觀歷史,每一場戰爭都是對普通老百姓和士兵最殘酷,國家徵兵是從普通百姓之中,士兵永遠衝鋒在前,作為一個首領,無法選擇擺脫戰爭的殘酷,那也應該為人民減少戰爭的損失,而不是加重戰爭的殘酷性,項羽的種種做法是將普通百姓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面,“韓信”是這樣評價項羽的:“他是一個英勇的戰士,但他不是一個好的統治者,他除了衝鋒陷陣,但無法駕馭瞬息萬變的局勢。

鴻門宴中,項羽為何放走劉邦?

戰爭作為一個群體性力量的對決,單憑一身武力和一時意氣,雖然可以取得一時半會的勝利,但很容易激發更大的反抗”。同時,項羽不僅沒有識人用人的慧眼,也心胸狹隘,就連對他衷心耿耿的曠世奇才“范增”也被項羽氣走了,俗話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寡助之至,天下叛之”。

指揮十面埋伏包圍項羽的他的舊部下“韓信”,提出“四面楚歌”使其軍心渙散的是項羽的他的舊部下陳平,最後把他逼上絕路,江邊自刎的是項羽的老朋友呂馬童,項羽到最後已經是眾叛親離,項羽一步一步將自己逼得窮途末路,是他自己親手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三、“鴻門宴”經過及原有分析

“鴻門宴”是項羽走向衰亡的關鍵事件,由於項羽放走了劉邦,導致了劉邦積聚勢力,最終將項羽滅掉而取而代之。根據後來“司馬遷”對於“鴻門宴”的描述和解釋中,可以看出,項羽放走劉邦的原因應該是項羽的猶豫不決,但這不是真正的原因,因為,即便在“鴻門宴”中項羽對劉邦的殺心猶豫不決,後來當項羽意識到錯誤之時,也可以立即派兵攻打劉邦,如果項羽這時出兵,劉邦依舊不敵項羽,照樣可以置劉邦於死地。

那到底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而是在於透過“鴻門宴”這次宴會,劉邦向項羽的示弱,劉邦見勢不妙,即使劉邦先進入咸陽,但依然表示沒有稱帝稱王之心,並且還承認了項羽的霸主地位,願意俯首稱臣,劉邦的做法使得項羽認為,劉邦不是敵人,而是自己的部下,從而在“鴻門宴”中真正放過劉邦,後來待項羽反應過來之時,劉邦已經遠逃,想要攻打劉邦已經為時已晚。

鴻門宴中,項羽為何放走劉邦?

項羽召開“鴻門宴”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方面是來自劉邦集團的內部,他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告訴項羽說:“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認為劉邦首先進入關中,佔有了關中的珍寶,並沒有把他放在眼裡,非常憤怒。另一方面是來自項羽的謀士亞父“范增”的建議,項羽尊稱“范增”為“亞父”,在這一時期,項羽非常尊重“范增”,並且非常聽他的話,“范增”說:“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

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而“范增”的建議更加肯定了項羽的觀點,更是挑戰了項羽的“霸主”地位,影響了他的政權地位,特別是說劉邦有“天子氣”之後,更是暗示了劉邦不僅僅侷限於只是做一個王侯,其野心更是要做天子、君王,這就與項羽的霸權主有極大的衝突和矛盾,因而,項羽在召開“鴻門宴”這個想法之時,因為劉邦與項羽的抱負有很大的衝突,項羽確實對劉邦動了有殺他之心。

那麼為何項羽在“鴻門宴”中又改變了主意呢?劉邦又為何會成功脫身呢?那還是劉邦的運籌帷幄,以及讓項羽相信劉邦只是想做一方的諸侯,對稱帝不感興趣,在“鴻門宴”中有個關鍵人物就是“項伯”,“項伯”對張良說了項羽有殺劉邦之心,結果張良帶“項伯”去見了劉邦,劉邦對“項伯”表示:“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原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從中可以看出,劉邦先入咸陽,是為了替項羽掃清障礙,所做的一切是為了迎接項羽,自己並不會與項羽為敵,更不敢稱“王”或者稱“天子”,後來“項伯”又將話傳到了項羽耳中,使得項羽對劉邦的信任慢慢建立起來了。

鴻門宴中,項羽為何放走劉邦?

在“鴻門宴”中還有一位關鍵人物,那就是劉邦的忠心部下“樊噲”,當在“鴻門宴”中的時候,項莊開始舞劍助興,這時劉邦的生命安全嚴重的受到威脅,“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時劉邦的部下“樊噲”闖入,並對項羽說了與劉邦對“項伯”說的一番差不多的話,“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因為之前楚懷王說過,誰先入咸陽者,誰為王,因劉邦先進入咸陽城,項羽對此耿耿於懷,現在聽到“樊噲”說,按照約定,封劉邦一個諸侯王即可,也慢慢打消了項羽殺劉邦的念頭。

還有重要的一點讓項羽相信了劉邦,因為劉邦來赴“鴻門宴”之時,只帶領來了一百多人,劉邦這樣的行為,使其放鬆警惕,並且劉邦在項羽前面,極力的擺低自己的姿態和地位,並且以貴重禮物相贈,再加上劉邦的說辭,這時,項羽考慮到,如果殺死劉邦,可以避免楚漢之爭,但是劉邦死後,仍然還有他的十萬大軍,如果發生戰爭,那麼勢必會導致楚軍的大量傷亡。

如果放走劉邦,反正劉邦已經確認了項羽的霸主地位,劉邦只是甘願做一方諸侯,並不會對自己有任何威脅。這時項羽已經將自己帶入成為霸主之後,允許劉邦作為諸侯的方式而存在。從最後項羽放走劉邦的行為,就可以看出,項羽這時的決斷不夠果斷,不像“鉅鹿之戰”那麼冒險,反而採取規避風險的行為,因此,“鴻門宴”放走了劉邦,也並沒有對他繼續追殺的原因。恰恰是這一行為,導致了劉邦得以恢復和發展,從而滅了楚軍。

鴻門宴中,項羽為何放走劉邦?

項羽和劉邦之所以會是這樣的結局,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劉邦在選人用人方面獨具慧眼。在這一方面根據《史書》的記載,劉邦對自己的總結比較多。二是劉邦和項羽兩者的戰略戰術的差異。

項羽比較注重運用武力,但試想一個統治者單純依靠武力,是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而劉邦善於運用謀略,特別是在戰術上,運用戰略得當,前期採用速戰速勝的方式與項羽進行戰鬥,後期又採用製造聲勢的謀略戰術,使得劉邦很快佔據了有利的勢力。三是劉邦和項羽的政治意識差別。

項羽在對人民的態度、天下大勢的判斷以及敵友的判斷上都存在問題,而劉邦是草根出生,對待人民的態度自然謙遜和藹,因善於謀略,無論是敵是友,都表現的非常和善,再加上劉邦善於造勢,很快便取得國家政權。四是劉邦擁有天然的地理環境優勢。劉邦居富庶的關中地區,提供了足夠的後勤保障。

從“鴻門宴”中可以看出,項羽非常重視親情,甚至還遠超“謀士”,項羽雖然對“范增”尊稱亞父,但是,在“鴻門宴”從項羽對待“項伯”與“范增”的態度就已經可見一斑,在這之前,即使項伯與“范增”意見不一致時,項羽也是偏向項伯多一些,例如在“滎陽之戰”中,劉邦被困,糧草短缺,“范增”建議項羽,加緊攻打滎陽,拒絕劉邦的求和,但是項羽卻聽信“陳平”的反間計,項羽開始懷疑“范增”,這種對謀士“范增”極度不信任,使得“范增”離開了項羽,告老還鄉。

鴻門宴中,項羽為何放走劉邦?

同時,項羽還非常重視友情,項羽對於劉邦的各種判斷也是建立在友情的基礎上,項羽和劉邦曾並肩作戰,有過戰友之情,並且,還在楚懷王面前約定為兄弟,有兄弟之情,這種友情,影響了項羽對政治的判斷,出現了錯誤的認知,影響了項羽對政治的理性分析。劉邦之所以會勝利,那是因為當情感與理性發生衝突之時,始終將理性放在第一位。

四、結束語

項羽的偉大抱負是做諸侯中的“霸王”,在“鉅鹿之戰”的破釜沉舟可以看出項羽的英勇無畏,但是,在“鴻門宴”中的優柔寡斷以及情感影響了理性的判斷,導致沒有做出理性的分析,從而干擾了決策,不願冒險刺殺劉邦,反而是放走劉邦,就因為,劉邦承認了項羽的霸主地位,允許劉邦有了喘息的機會和生存的空間。

參考文獻:

[1]楊敏,段宗社。司馬遷對項羽悲劇命運的理解與建構[J]。安康學院學報,2018,30(06):40-44+50。

[2]吳丹。 項羽形象演變研究[D]。陝西理工學院,2016。

[3]季乃禮。項羽為何放走劉邦——鴻門宴中項羽的決策行為分析[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6):126-134。

[4]王亞昕。 中國古代文學中項羽形象尋繹[D]。陝西師範大學,2015。

[5]徐憲軍。可悲的歷史 痛苦的回憶——楚漢爭霸中項羽為何走向滅亡[J]。吉林教育,2010(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