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對前代鎧甲的改良,使他們的鐵騎最終踏遍整個大陸

鎧甲作為一種重要的防護性軍戎服飾,在古代戰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戰爭中主要的防護裝備,鎧甲的出現以及發展實際是人們對保護身體需求的不斷增強,中國歷史上出土了很多精良的鎧甲。

縱觀蒙元時期的歷史,戰爭幾乎貫穿其始終。蒙元時期軍隊不斷擴充疆土,征戰討伐,令敵人聞風喪膽,展現出所向披靡的態勢,戰爭的一次次勝利使得蒙古帝國不斷強盛。究其原因,軍隊的鎧甲應當起著很大的作用。該時期鎧甲受本民族遊牧文化影響,在前朝基礎上加以改進,有屬於本民族的特徵。

蒙古人對前代鎧甲的改良,使他們的鐵騎最終踏遍整個大陸

一、蒙元時期鎧甲分類與特徵

蒙元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時期,該時期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隨著發展,蒙元時期騎兵分化成輕騎兵與重騎兵兩種。涉及到軍隊所用鎧甲,各個時期都有不同的呈現。

蒙元歷史的研究從 1206 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開始,此時的蒙古部落製造工藝水平較差。加上鎧甲製作材料的欠缺,對於早期騎兵,該時期想要追求效能優良的鐵質鎧甲但條件不足。因此鎧甲的製造只需滿足簡單的防護性。

早期的蒙元鎧甲簡單的大塊皮革製造,並且沒有一個統一的規格。防護面積以及皮革用量,無法確定。加綴的牛骨等主要集中在胸部以及肩部,數量較少。但此鎧甲為增強防護性使用兩層毛皮鞣製,防護性得以提高。

而隨著向歐洲以及本土等國家的的征戰討伐,蒙古帝國不斷強盛。此時的輕、重騎兵對於鎧甲的需求增加。不滿足於簡單的防護性,開始借鑑西方以及遼、宋、金等國,尋求更高的防護性。

並且追求防護性的同時,尋求更適合騎兵作戰的鎧甲,對靈活性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此時的輕、重騎兵對鎧甲的需求出現差異。

由於輕騎兵在本軍部隊後三排,受到的直接傷害較少,開始追求更高的靈活性,來保證後排提供強有力的輸出。輕騎兵利用弓箭等遠端武器進行戰鬥,身騎戰馬的輕騎兵需要不停奔跑找到最佳的射擊位置。因此,在鎧甲設計上更追求鎧甲的靈活性。

皮甲可以滿足簡單的防護需要並且對騎兵的束縛較小,使得騎兵作戰輕鬆、靈活性更強,有部分輕騎兵為追求靈活性甚至不著皮甲。蒙元時期輕騎兵鎧甲主要有:簡易皮甲、絲綢甲、布面甲,防護部分則可分胸甲、披膊、膝裙三部分。

重騎兵在隊伍前兩排,對防護性的需求較高。在蒙古軍隊中,重騎兵鎧甲要比輕騎兵鎧甲裝備齊全的多。他們禦敵時主要為五橫排,前兩排重騎兵需要承受更多的攻擊因此需要更高的防護性。

《黑韃事略》軍器條中曾有記載:“其軍器有柳葉甲、有羅圈甲……”,可知蒙元時期的重騎兵鎧甲主要為柳葉甲以及羅圈甲,在其他的文獻蒐集中也可瞭解到除了這兩種主要鎧甲型別之外,還有鐵網漆皮甲。

除此之外,輕、重騎兵馬匹本身都來自優質馬源,因此馬匹的各方面效能都比較優良。該時期馬匹主要注重防護性,但為減輕其負擔,在滿足防護性的同時要儘量做到輕質。

文獻記載中將馬甲主要分為五部分,額前一塊鐵片來保護馬匹頭部;胸前安置一塊連綴鐵片的皮甲加以保護;在馬身左右各一塊在馬背連線做周身防護鎧甲,該部分鎧甲延伸至頸部;最後一塊為馬尾周圍的保護,與馬身鎧甲相連,馬尾處有孔以便馬尾穿過。

根據記載也不難看出,馬甲防護了重點部位,防護面積大,保護馬匹不會受到致命傷害,並且馬甲有五部分組成便於拆卸與組裝,用料和做工與騎兵的鎧甲一致,可見蒙元時期對馬的保護也受到了極高的重視,而蒙元時期馬匹的優良也為其戰爭勝利提供了保障。

蒙古人對前代鎧甲的改良,使他們的鐵騎最終踏遍整個大陸

二、蒙元時期鎧甲的工藝

歷代鎧甲的製造都有嚴格的規制及製作流程,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鎧甲的製造工藝已經趨於成熟。蒙元時期的一部分鎧甲製作精良,連綴的甲片都是要經過精細的打磨與拋光。這一時期的特徵也比較明顯:主要是皮革作為主要原材料,札甲為主要形制。

從文獻了解中可得知,歷朝歷代對於鎧甲材質的選用都相當重視,並且鎧甲材質的選用也與很多因素有關。蒙元時期的鎧甲材質主要為皮革,也會使用少量的鐵質材料來提高鎧甲的防護效能。在皮甲材料的選擇上,蒙元時期主要有牛皮、兕皮以及鮫魚皮、貂皮等其他動物皮毛。

在蒙元時期,鎧甲主要材質也可以認為是牛皮。蒙古民族歷來牛羊畜牧業發達,這就為他們提供了大量的牛皮用於鎧甲的製造。雖然牛皮的效能不像前述幾種皮質那樣優良,但牛皮要比上述皮質軟的多,易於加工製造。

考慮到牛皮韌性不夠的缺陷,為更有效保護士兵安全阻擋弓箭兵刃等的傷害,在蒙元時期也會用層合的方式或者塗層加固處理來增強牛皮效能,或在皮甲外綴甲片或鐵網支撐合甲來起到更好的防護作用。

在蒙元時期之前,大多數朝代為追求防護性,都會使用大量的鐵質鎧甲,並且在當時,鐵鎧的工藝水平以及冶煉金屬技術都已經達到了鐵鎧的巔峰。為何蒙元軍隊會放棄優良的鐵質鎧甲而開始將大量皮質鎧甲應用與戰爭中呢?大概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原因。

(1) 蒙古帝國始於草原,草原地區的鐵礦資源稀少,周邊國家對蒙古草原地區的鐵製品進行管制,限制鐵器的流入。

(2) 蒙古民族畜牧業發達,大量動物毛皮可供選擇且效能優良。

(3) 與該時期作戰方式有關。蒙古軍隊以騎兵作戰並需要不停迂迴,需要前方態勢後迅速返回彙報。

在蒙元時期,如要製造一副效能優異的鎧甲,會先裁剪大小一致的皮帶以及將打磨光亮的鐵片先製成尺寸固定的小鐵片甚至先將鎧甲所用皮質進行樹脂浸漬。制甲前的設計是鎧甲製造的基礎,也是後續製作流程的重要依據。

蒙古人對前代鎧甲的改良,使他們的鐵騎最終踏遍整個大陸

制甲前,首先要針對不同的兵種進行不同的規劃。蒙元時期輕、重騎兵對於鎧甲的需求不同,因此兩者的設計也不同。

(1) 在製造鎧甲之前,都會先繪製要製造鎧甲的草圖。

(2) 根據草圖的繪製以及騎兵的需求,對甲片以及皮帶進行規格的統一。

(3) 對相應甲片以及皮帶進行分類,明確各個身體部位的型別。

(4) 對甲片以及皮帶進行處理,鑽孔或樹脂浸漬。

(5) 根據不同使用者的身高、胖瘦等大致分為幾個型號,類似於現在衣服的XS、S、L 等,儘可能使衣物合體,減少其對士兵作戰時的阻礙。

蒙元時期鎧甲的製造已經有了嚴格的標準,大致流程:選材-規劃-甲片處理-切割及鑽孔-編排連綴並且在皮帶的切割及鑽孔上都有一定的規律。並且該時期使用皮革恰好也說明當時遊牧民族的冶鐵業和鍛造技術落後,皮質材料是其能夠利用的最佳材料,透過增加厚度以及皮-鐵複合來達到與鐵甲相差不會太大的防護效果。

蒙古人對前代鎧甲的改良,使他們的鐵騎最終踏遍整個大陸

三、宋元時期鎧甲的比較

宋元為相近時期並且處於鎧甲發展史上承上啟下過渡時期,兩者的鎧甲存在一定的差異。宋元時期鎧甲的形制均為小型札甲且連線方式均為將材質按各部位不同需求切割,然後連綴成甲。並且兩者的鎧甲在各部分組成上無明顯差別,均包含披膊、身甲以及膝裙。

兩者存在相同之處。原因在於蒙元時期製造受到被征服民族的影響(近取金、宋,遠達漢、唐),蒙元時期之前,唐朝時期鎧甲形制已經基本定型,在此基礎上,五代與北宋時期將鐵質鎧甲的製造更加規範並廣泛應用於軍事。經過之前的發展,鎧甲的製造以及相關流程已經趨於完善。

在蒙元時期到來之前,歷史上的鎧甲製造為蒙元時期鎧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不難看出,在出土實物以及文獻記載中出現的蒙元時期鎧甲,都有之前鎧甲製造的影子,但蒙元時期在此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民族特色,並沒有一味仿照前朝追求鐵質鎧甲優越的效能,而是針對自身作戰以及社會習慣的需求,加以改進,有了今天靈活便利的蒙元鎧甲。

實際上,兩時期鎧甲的製造在一定程度上都繼承了前代基本的定式和組合,也在原有基礎之上,根據自身時期特點有所創新。宋元時期鎧甲不同之處則在於:

(1)材質。兩者材質存在明顯不同,蒙元時期材質主要為皮質,宋朝時期為鐵質。兩者的不同與兩時代特點以及地域有明顯關係。

(2) 靈活性。根據表格對比可知,蒙元時期輕騎兵鎧甲重量在 15 斤左右甚至更輕,重騎兵鎧甲重量在 30 斤左右。而宋朝時期的鎧甲在 48 斤左右。拋開其他因素影響,士兵所穿鎧甲的重量直接影響靈活性。因此在靈活性上:蒙元時期>宋朝時期。

(3) 防護性。防護性與防護面積以及厚度、層數有關。兩時期防護面積差異不大,在厚度上,皮質鎧甲>鐵質鎧甲,鎧甲層數上,皮質鎧甲>鐵質鎧甲。

但皮質鎧甲的增加主要是為了透過此種改變來達到可以與鐵質鎧甲相媲美的防護性,只有透過增加鎧甲厚度以及皮-鐵複合設計,才可以彌補皮質防護性差的缺陷。但在防護性上,宋朝時期鎧甲>蒙元時期輕騎兵鎧甲,宋朝時期鎧甲≥蒙元時期重騎兵鎧甲。

宋元時期鎧甲的發展結合自身時代特點、借鑑前朝鎧甲優勢,處於鎧甲發展過渡時期,並對後朝產生了深遠影響。明清時期對蒙元時期鎖子甲以及布面甲的改造發展;明代對中原鎧甲基本形制續以及對宋朝兵制的繼承都體現了後朝對宋元時期鎧甲的借鑑、發展以及延續。

蒙古人對前代鎧甲的改良,使他們的鐵騎最終踏遍整個大陸

結語

蒙元時期鎧甲是結合其工藝水平以及資源的最佳選擇。蒙元時期皮質鎧甲的相關處理彌補其工藝水平及資源的缺陷;鎧甲的變化都是為了適應各朝代特點,適應武器、兵種以及作戰方式的變化,追求更高的實用性。或許,蒙元時期騎兵鎧甲的改進也正是該時期戰爭能夠勝多敗少、克敵制勝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