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分析帖:六國伐秦首選函谷關,為何趙武靈王的戰略不可行?

戰國後期秦國實在太強大了,逐步侵蝕六國領土,使得六國不得不在蘇秦等縱橫家的遊說之下聯合起來伐秦。很有意思的是,六國首選的是直取函谷關路線,卻摒棄了趙武靈王從河套地區南下滅秦的奇襲路線。其實六國並不是傻,在當時的局勢與條件下,函谷關路線是非常正確的,奇襲路線反而是不可取的。

戰略分析帖:六國伐秦首選函谷關,為何趙武靈王的戰略不可行?

歷史上進取關中的幾大路線

關中地區在唐朝滅亡之前一直都是龍興之地,其關中平原適合農業發展,四周都有天險環繞也較為容易防禦,是個絕佳的發展基地。西周、秦國、秦朝、漢朝、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的統治者,都不約而同地都在此定都。

反過來如果要取代他們,就需要考慮進取關中的戰略路線問題了。歷史上發生過的幾大戰略路線主要有以下條:

第一條:

函谷關路線

。這條是六國伐秦的首選,隋末李淵、李世民父子入主關中其實走的也是這條路線,是被最頻繁使用。由於黃河改道等原因,後世實際不是完全走秦函谷關,但總體路線還是這個方向。比如安史之亂安祿山叛軍攻入長安,大體走的也是這個線路。戰果情況是,六國伐秦失敗了,李淵、安祿山都成功了。

第二條:

武關路線

。楚國想滅秦曾試圖走這條路線,不過沒有成功。倒是秦末的時候劉邦成功了,不過也是酈食其說服武關守將,然後張良獻上奇襲計謀才取下的,實際不是強攻拿下。

第三條:諸葛亮

北伐路線

。其實這裡細分起來是分好多條的,比如秦嶺三條,隴西方向一條,可惜都失敗了。姜維北伐路線,也是包含在裡面的。

至於從河西走廊入侵關中略述,因為那是西域以及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在某些歷史時期會採用的路線,比如犬戎、匈奴等,對六國的意義不大。

剩下的就是沒有發生過的趙武靈王

奇襲路線

,暫時將其歸為第四條。其具體線路如上圖所示,大致從晉中盆地出發,繞到陰山腳下,然後進入河套地區,接著翻越黃土高原南下直取關中平原。

戰略分析帖:六國伐秦首選函谷關,為何趙武靈王的戰略不可行?

第四條路線存在的問題

上面這張圖是黃河中游流域的地形圖,黃河“幾”字形頭部是河套地區,中部黃土高原,再往下便是地勢較為平坦的關中平原。眾所周知水往低處流,黃河之所以從隴右北上一方面是因為黃土高原地勢較高,另外一方面是因為河套地區地勢較低。如此看來,從河套地區進入黃土高原是向上走的。

黃土高原海拔800~1200米左右,原本是適合農業生產的,但可能因為亂砍濫伐嚴重,水土流失嚴重,逐漸形成了河谷盆地型的高原,溝壑縱橫,逐漸變得乾燥起來。植被變少,導致很難留住水分,這一地帶變得越來越缺水,不適合農業生產。這些綜合作用,導致在黃土高原行軍十分困難。

早在春秋時期之前,這一帶附近的河套地區還生活著林胡部落,“林”字說明當時還是有不少樹木的。之後河套地區完全變成草場,說明是存在比較嚴重的水土流失的。

在此之外還有犬戎部落及其分支,分散在高原附近。進入春秋時期黃土高原還誕生了,一個叫義渠的諸侯國,其祖先其實就是犬戎。不過一直到公元前272年才被秦昭襄王滅掉,併入秦國。

戰略分析帖:六國伐秦首選函谷關,為何趙武靈王的戰略不可行?

種種跡象表明黃土高原的農業價值很小,但戰略價值卻很大,這是秦國比較晚將其納入領土範圍的重要原因。而這個戰略價值,就是預防河套地區的林胡以及後來強大起來的來自蒙古高原的匈奴,剩下的就是秦國最棘手的敵人趙國了。

所以不管是防誰,秦國都鐵了心要不計代價在黃土高原邊緣建長城。建了長城之後,秦國並沒有急著跟趙國去爭奪河套地區這個重要的養馬場,而是將擴張重心放在了東面。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因為河套地區除了黃河天險,沒有其他好可守的險要。而河套地區地勢較低,周遭環境多數河流沖刷而成的的灘地,水流其實沒那麼急,比其他段容易渡河,很顯然天險作用要小很多。

河套地區既然不好守,假如做最壞的打算的話,趙武靈王奇襲失敗了必須撤退,秦軍是可以大膽地追擊到黃河附近的,這樣趙軍或者六國聯軍就危險了。

然後是黃土高原邊緣地帶的秦長城,這個險要又很難攻破,耗費著實不小。就算突破了長城,在黃土高原行軍也十分困難,不僅缺水,而且道路極不好走,後勤保障也很困難。另外還得時不時提防著秦軍的埋伏,而且如果失敗了退兵也是很危險的,稍有不慎走錯路,就走進死衚衕,被秦軍甕中捉鱉。

所以這第四條路線的危險係數著實不小,即便趙武靈王沒餓死在沙丘,趙國內部團結,也很難成功——除非秦軍在長城一帶不設防,不過這是不可能的。

戰略分析帖:六國伐秦首選函谷關,為何趙武靈王的戰略不可行?

函谷關路線是當時最優解的原因

從中原地區途徑周王室的領土,抵達函谷關,這一路上地勢都是十分平坦的,後勤保障可以說是十分容易。而且周王室的領土在分裂成西周公國與東周公國之前,還是被戰國七雄預設為東西南北各諸侯強國的緩衝地帶,各諸侯國經過的時候其實也不敢太放肆,所以即便六國聯軍輸了,秦軍追到這裡,也不敢怎麼亂來,故而六國聯軍走函谷關路線退路也是有保障的。

光這些原因,函谷關路線就遠勝趙武靈王的奇襲路線了。

那六國聯軍走武關路線又如何呢?是否能“複製”未來的劉邦滅秦的效果呢?也不行,因為武關地勢也十分險要,不比函谷關差。強攻損失太大,所以起初劉邦是派酈食其去遊說的,企圖兵不血刃拿下武關。但張良又考慮到武關一旦被秦再次控制,劉邦與張良的聯軍將沒有任何退路,所以張良才力勸劉邦奇襲武關,將其徹底納入自己的掌控之下。這兩點都足以說明強攻武關的難度,實際可能比函谷關路線還難的,沒有奇謀配合會很懸。

另外一點就是走武關路線要經過楚國境內,也不一定會同意。

戰略分析帖:六國伐秦首選函谷關,為何趙武靈王的戰略不可行?

至於諸葛亮北伐路線,對於當時的六國來說更是不可能了。他們首先入蜀就很困難,尤其是當時不興水戰的歷史。即便入了蜀,還得翻越秦嶺進攻關中地區,或者繞到西北迂迴殺進去——對於當時的六國來說如此折騰,簡直是吃太飽了,肯定不會這麼幹。

再說了對於趙國、韓國、魏國、齊國、燕國來說,巴蜀地區離他們太遠了,拿下了也不好瓜分,只能便宜了楚國,所以他們肯定也不會這麼幹的。

綜上所述,如果按照當時的歷史局勢來看,諸葛亮北伐路線對於六國來說是最不可能的,也是最難的;武關路線沒有奇謀配合比函谷關還難,楚國不同意也是白搭;趙武靈王的奇襲路線可行性實際也非常低,而且後勤保障與退路嚴重存在嚴重缺點,極其不安全;所以剩下的只有函谷關這個可選項了,雖然函谷關地勢也很險要,但好歹只需要打一個關口,拿下即可直接殺到秦國首都咸陽,非常划算——即便是失敗了,也好撤軍,安全係數提高了不知道多少倍。

即便如此,對於極不團結的六國來說,即使強攻,也不一定拿得下函谷關——因為呀,函谷關真的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太難了!看來秦滅六國是歷史必然趨勢了。

我是東海尋人,喜歡這篇文章的小夥伴,記得關注、點贊、收藏、分享、評論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東海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