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開國六公爵,為什麼只有徐達的爵位能延續到明朝滅亡呢?

洪武三年,朱元璋在奉天門大封功臣,共封六公二十八侯。

其中,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鄭國公常茂(常遇春已去世)併為六公。

後來,藍玉等人因戰功也晉為公,但一般將洪武三年所封的公侯並稱為開國六公二十八侯,視為開國功臣的代表。

這些被封的公侯,都獲得了世襲憑證,可一直傳下去,又得到鐵券,可以免指定次數的死罪(各有不同)。

然而,有了世襲憑證,未必確保真能世代傳承,有了鐵券,未必真能保得不死。

開國六公,有五公的爵位很快就丟了。

只有徐達是個例外。

徐達的爵位不但傳了下去,而且後人又多搞出來一個公爵爵位。如此,徐達後人帶著兩個公爵爵位一直走到明末。

這是怎麼回事呢?

被廢的公們

1、被朱元璋解決:3公

劉邦、朱元璋,都有屠殺功臣的惡名。

然而,劉邦的沛縣功臣,除公開造反的盧綰等人外,大多得以善終,劉邦所屠的功臣,多為韓信、英布、彭越這樣的“外人”。

朱元璋的開國六公爵,為什麼只有徐達的爵位能延續到明朝滅亡呢?

朱元璋的“開國六公二十八侯”,多是淮西人士,而“六公”更全為淮西人。

然而,朱元璋殺起來依然毫不手軟。

開國六公,有三公的爵位甚至在朱元璋時期就斷了。

(1)、李善長。

開國六公中,“而善長位第一”,被認為是首功之臣。他得鐵券,免李善長本人二死,免其其子一死。

朱元璋認為“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將李善長比作漢初蕭何。

想不到的是:漢高祖雖然也有屠戮功臣的惡名,但蕭何仍得以善終,而李善長,卻不得善終。

1390年,受胡惟庸謀反案的牽連,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處死。

李善長的兒子李祺因娶了臨安公主,公主夫婦及其子得以倖存下來。

後來,李祺的兒子李方、李茂仍為指揮、鎮撫之類的官職,但其世襲權力已被剝奪。

朱元璋的開國六公爵,為什麼只有徐達的爵位能延續到明朝滅亡呢?

李善長已經位極人臣,該有的都有了。如果說他自己相當皇帝,意圖謀反還說得過去,怎麼可能去支援胡惟庸謀反呢?

因此,李善長被殺次年,就有人上書辯解,表示李善長的事情有爭議,死得有點不明不白,希望朱元璋引以為戒。

朱元璋沒有加罪上書人。

看來,雖不能說李善長全無過失,但總體上仍然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是一場政治清洗。

南明弘光政權,追諡其“襄愍”。

“襄愍”,也就是平反昭雪的意思。

然而,一切都沒有意義了。

(2)、鄧愈。

李善長出事,把鄧愈一系的爵位也連帶弄沒了。

比李善長稍幸運的是,鄧愈本人還是得以善終了。

洪武十一年,鄧愈去世。

朱元璋的開國六公爵,為什麼只有徐達的爵位能延續到明朝滅亡呢?

當時,朱元璋痛哭不已,追封其為寧河王,並以其子鄧鎮襲國公爵。

不過,鄧鎮是李善長的外孫女婿。

李善長出事,鄧鎮也牽連進來,奪爵被殺。

150年後,嘉靖年間,嘉靖以其後人鄧繼坤為定遠侯。

定遠侯的爵位,傳了五代,直到明末。

(3)、馮勝。

李善長、鄧鎮出事,好歹還有個“說法”。

搞死馮勝,朱元璋連個“說法”都沒給。

“勝功最多,數以細故失帝意”,最多也就是一些小事,讓天子不滿吧。

藍玉死後,馮勝被召回,次年被賜死,“諸子皆不得嗣”。

當然,比如常遇春的後人來,馮勝不算“莫名其妙”。

2、莫名其妙丟爵:1公

朱元璋的開國六公爵,為什麼只有徐達的爵位能延續到明朝滅亡呢?

常遇春在朱元璋大封功臣前已經去世了,不過,老朱沒有忘記他的功勞。

因此,常遇春的兒子常茂被封“鄭國公”。

常茂為人比較囂張,一起作戰時,跟馮勝、藍玉都不對付。

後人,常茂和馮勝撕逼,撕到朱元璋那裡去了。

朱元璋正愁沒機會收拾大將,遂各打五十大板,收了馮勝兵權,讓常茂到龍州去了。

龍州,在廣西,路途遙遠。

隨後,常茂去世,卻有當地人報告說常茂沒死。

朱元璋派人討龍州,才知道常茂已經死了!

常茂去世時,沒有兒子,常遇春的另一個兒子常升改封開國公,仍為國公。

常茂的死,雖然費盡周折,但好歹最後搞清楚了。

而常升的死,卻成了謎。

有人說常升在靖難之役中,與徐達之子徐輝祖一起抗擊燕王軍,死於永樂初年。

也有人說常升早在朱元璋時期,就死於藍玉案了。

常升的結局說不清楚,但他的國公位沒有傳下去是確定的。

常升的兒子後來在雲南為將,但已非國公。

到嘉靖年間,嘉靖追封功臣之後,以其後人為懷遠侯,直到明亡。

當然,常遇春後人丟爵的具體原因不知道,但值得注意的是:

常遇春的長女是太子妃,是建文帝的嫡母,其丟爵或許受此影響。

3、被朱棣解決:1公

李文忠於1384年去世,其子李景隆襲其爵。

朱元璋去世後,李景隆被建文“以肺腑親任”,待遇在乃父之上。

朱元璋的開國六公爵,為什麼只有徐達的爵位能延續到明朝滅亡呢?

然而,在靖難之役中,李景隆卻表現垃圾,丟盡了父輩的臉,幾乎成了一個“笑話”。

靖難之役的最後時刻,李景隆開啟金川門,迎燕王軍入南京。

朱棣奪位後,以李景隆有“默相事機之功”,得到厚報,甚至在朝議時位列班首,位在靖難功臣之前。

不過,他到底不是朱棣自己人,僅僅2年後,朱棣以“陰蓄奴僕”、“圖謀不軌”等莫名其妙的罪行,將其軟禁,並奪其爵位。

李景隆絕食抗議無用,活到了永樂末年。

他的國公之爵,也就沒有了。

同樣到了嘉靖十一年,他的後人被封臨淮侯。

他們的侯爵,直到明滅亡才絕。

徐達後人的命運

其實,徐達後人的命運也一度是極為波折的。

不過,徐達的運氣比較好。

徐達的女兒,正是朱棣的皇后。

這層關係,使徐達家族經得起命運的波浪。

徐達去世後,其子徐輝祖承爵。

朱元璋的開國六公爵,為什麼只有徐達的爵位能延續到明朝滅亡呢?

在靖難之役中,徐輝祖數敗燕軍,表現良好。在燕軍渡江後,他依然引兵力戰。

燕王入南京後,徐輝祖不去迎接,有官吏來審其罪,他只說其父功勳及鐵券免死之事。

朱棣大怒,將其削爵幽禁。

好歹有皇后這層關係在,徐輝祖死後,朱棣表示:徐輝祖這傢伙謀危社稷,但中山王(徐達)功勞大。徐輝祖死了,中山王不可無後!

於是,徐輝祖的長子承了公爵。

後來,徐欽又引起朱棣憤怒,一度又罷為民,但明仁宗即位後,又恢復了他的爵位。

這個公爵,一直傳承到明亡。

而出人意料的是,不但徐輝祖這一公爵傳了下去,朱棣還給徐達後人另弄出了一個公爵。

徐達的四子徐增壽,在靖難之役時暗中幫助朱棣。

建文察覺後,親手誅殺了徐增壽。

朱棣奪位後,追封其為武陽侯,諡“忠愍”。

其後,又進封其為定國公,並令其子景昌嗣爵。

這一支後來也一直傳了下去,直到明末。

“洪武諸功臣,惟達子孫有二公”。——《明史。徐達傳》

徐達後人爵位得以保全的原因

明初功臣及其後裔,主要有兩道坎要過:朱元璋、朱棣。

明初功臣遭難,其罪狀大多頗有爭議,甚至有的連罪狀都沒有好好羅織。

因此,他們所作所為或確實有不法之處,但遭處分主要還是涉及敏感的皇權。

朱元璋的開國六公爵,為什麼只有徐達的爵位能延續到明朝滅亡呢?

朱元璋要替太子、太孫拔刺,要處理一批功臣。

朱棣也是造反得位,自然也是要處理一批不放心的洪武舊勳。

而徐達及其後人,基本“躲”過了這兩場災難。

1、徐達躲過朱元璋的打擊。

徐達在軍時,令不二出,但在朱元璋面前,則“恭謹如不能言”。

這樣的謹慎、謙恭,自然是徐達“保命”的重要原因。

不過,徐達得以善終,主要是他沒有成為朱元璋的主要打擊物件。

朱元璋打擊功臣,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1380年以前,皇權的主要威脅是:君相矛盾。

明建立之初,大政方針,需透過丞相下達,兵部等六部與皇帝之間,隔著丞相一級。

因此,天子與丞相之間,天然存在軍權之爭。

所以,李善長、胡惟庸,以及與他們有一定親密關係的武將(如鄧愈),都可能成為朱元璋毫不手軟的打擊物件。

而徐達的立場是明確的:“大將軍徐達深疾其奸,從容言於帝”。完全站在朱元璋一邊。

因此,徐達在胡惟庸案中,得以全身而退。

朱元璋的開國六公爵,為什麼只有徐達的爵位能延續到明朝滅亡呢?

在胡惟庸案爆發後,朱元璋趁勢廢除中書省及丞相制,並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完成了一次集權。

1388年以後,皇權的主要威脅是:君將矛盾。

原本,君將之間,隔著一個相,在相的問題解決後,君將矛盾又直接起來。

尤其是:朱元璋認為太子朱標“仁弱”。朱標死後,皇太孫就更缺乏威信了。

因此,朱元璋晚年,“春秋高,忌功臣”。

藍玉、馮勝等人,又成了其主要打擊物件。

如果徐達此時仍在,即便其性謹慎,也未必能得善終。

不過,徐達在1385年已經去世。

其子徐輝祖能繼承徐達之爵,卻不可能具備徐達的威望、資歷。

因此,徐達一系始終沒有成為朱元璋必拔的刺。(至於野史所載的吃朱元璋所贈蒸鵝而死,全當故事聽吧)

2、躲過朱棣的打擊。

在靖難之役中,徐輝祖算是抵抗到底,“頑固不化”。

然而,徐達的女兒,是朱棣的皇后。

徐皇后不是一般的皇后,她是與朱棣是共患難過來的,關係極為密切,並曾共患難,甚至在北平保衛戰中親率城中婦女披甲上陣,在諸子、靖難功臣中的影響力非常大。

更重要的是,朱棣的幾個有可能繼承皇位的兒子,都是徐皇后所生。

徐家男人此時已經離開權力中心,不構成任何權力威脅。

這種情況下,治徐家的罪,治皇后家族的罪,削太子舅舅的爵,對朱棣是弊大於利的。

何況,徐家人對朱棣也是有功的,徐增壽為了暗中幫助他,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所以,朱棣不爽的,只是徐輝祖這個人,而不可能是徐家。

因此,朱棣不爽徐輝祖,對他削爵幽禁,但到徐輝祖去世,國公的爵位還是要繼續下去的。

相反,對於徐增壽的功勞,朱棣更是大為褒獎,另立一公。

渡過朱元璋、朱棣這兩道坎後,大明的皇權集權已經穩固,皇位交接也基本和平進行,不再有大肆清洗的必要,徐家的公爵也就一直保留了下來。

個人以為,徐達的爵位能一直傳到明末,關鍵詞是“幸運”。

徐達的性格謹慎,自然是其得以自保的重要原因,但其實其幾公,也未必真的各個都罪至可殺,而徐達如果多活幾年,也未必不會成為朱元璋必拔的刺(徐家可是燕王的姻親呀)。

徐家躲過朱棣的打擊,主要依賴徐太后。

可是,當時,功臣女多為王妃,誰又能預料到燕王妃會成為皇后呢?

開國六公二十八侯,多死於非命,像徐達家族這樣的,確實是“小機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