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隨筆:老胡一家

生活隨筆:老胡一家

其實,這一家姓什麼,我並不知道。本想問一下,覺得不禮貌。轉念一想,也覺得沒必要,姓名不就是一符號嗎?於是,決定 “賜”他一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一溜兒排開,感覺都不合適。正躊躇間,忽有一字,凌空飄來,腦洞頓覺大開。對,就姓胡吧!

生活隨筆:老胡一家

老胡一家,在小區裡開了一家菜店。菜店在小區內的一小衚衕裡,沒有招牌。透過一個很小的門走入,卻別有洞天。這大概原是一個倉庫,有近200平米的樣子。時鮮蔬菜,應有盡有。

老胡,已人到中年。身材不高,卻很壯碩,像一隻直立行走的牛。他從室外向室內搬運蔬菜時,像個身先士卒的將軍。站在那裡,指揮別人擺放蔬菜時,更像將軍。他粗重的鬍鬚,鎧甲一樣的工作服,令人想到安祿山——安祿山,是個胡人。從外表看,他似乎更適合賣肉,像《水滸傳》的中胡屠戶。這或許,就是我潛意識中,認為他該姓胡的原因吧。

生活隨筆:老胡一家

但老胡一說話,你會吃驚,這是一種外表反差巨大的聲調和頻率。中音,語音極為標準,簡潔,不緊不慢,極為平和,像個話劇演員。

老胡說話好聽,卻極少說無用的話。他說得最多的,就是報菜價。菜店門口,他坐在裝菜的塑膠箱和一塊案板壘起的“櫃檯”後,邊稱菜邊說:“五塊二,加四塊六,九塊八。”“三塊四,加八塊七,十二塊一”,前面的單價,說的輕一點,快一點。後面的總價,說得重一點,慢一點。

生活隨筆:老胡一家

他的菜新鮮,並且價格公道。頂花帶刺的黃瓜,兩元錢一斤。有一種比拇指略大略粗的茄子,清蒸後蘸醬,甜絲絲的,極有茄子味。那天,我挑了多半方便袋,才花了四塊五毛錢。

儘管交款的隊伍有點長,但老胡的菜是悅耳的音符,老胡的報價是明快的節奏。老胡家的菜店,有一種別樣的氣氛。

很多私家菜館,專門來他這裡精選優質食材。街坊鄰居,喜歡在這裡邊買菜邊聊天。有一次,還有一位金髮碧眼的女老外,飄然而至。

生活隨筆:老胡一家

老胡幫手,是他的兒子。小夥子,平頭,眼睛大大的,雙眼皮。我轉身看老胡,發現他也是雙眼皮。其實,老胡也是很英俊的。小夥子,衣著樸素。說起話來,有點娃娃音,但也是語調平和,算起賬來,也是有條不紊。總是面帶微笑,人很多,很多人都是微信付款,他卻不要求顧客拿手機來確認。我有些替他擔心,後來發現,自己是杞人憂天,小夥子精明著呢,他的案板下藏著一個高科技的產品,可以顯示是否付款!

一 天,剛走進衚衕,迎頭碰到小胡往外走。但進入菜店,卻又看到小胡坐在櫃檯後算賬。我驚呆了。坐在店裡的小胡對我說,剛剛出去的,是我弟弟。我終於明白,老胡的兒子原來是一對雙胞胎。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家菜店,原來是父子三人在經營。我把奇遇,當笑話說給老胡聽。老胡笑哈哈地說,兩個兒子沒有考上大學,後來就跟著他賣菜,幾年來,一家人倒也和睦。

菜店人多的時候,要兩個櫃檯同時算賬,兩個小胡各站一處。兩個模樣相同的人,同時收錢,十分有趣。在這種情況下,我常提醒自己,千成不要交兩次菜款。

生活隨筆:老胡一家

老胡還有一位幫手,就是門外的那個老太太,是他的母親。老人家六十幾歲,頭髮花白。滿面的皺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對雙眼皮。

平日,她將裝菜的紙箱、包裝物打捆分類。傍晚,則在門外鋪展開一塊塑膠薄膜,將兒子菜店裡賣剩的蔬菜堆成堆,一元一堆,促銷出售。七個青椒,只要一元錢。我付她一元錢,只要四個。她卻硬把另外三個塞給我。瞪著眼睛說,這菜沒壞,不吃可惜了。我回望著她,她哪裡是老胡的母親,分明是天和地的使者,要把光合作用積聚的能量,傾注於人類機體之內。

生活隨筆:老胡一家

老胡的菜店,在旁邊開闢出一個小店,準備擴大經營,銷售水果。水果店,是老胡的兒媳經營的。他的雙胞胎兒子中的一個,成家了。兒媳,是一個很瘦的女孩,不太會打扮,因為帶著一個吃奶的孩子,做事也很不太利落。老胡的兒子,經常過來幫忙。這回菜店門臉上,樹起了一塊廣告牌:果蔬大王。

生活隨筆:老胡一家

但幾個月過後,我從外地出差回來,卻發現水果店有很大變化。水果品種多了,擺放整齊了,這位兒媳說起話來,也是不緊不慢,從容大方了許多,做起事來,也極為麻利。她看我帶的東西很多,就用幾個大袋子,將東西分裝。我說來一斤甜一點的草莓,瞬間即為我揀好。回家後,開啟包裝,個個飽滿鮮紅,甘甜如蜜。我對老胡說,您的兒媳越來越像你們家的人了!

生活隨筆:老胡一家

一天,再去水果店,發現主人變了。原來,老胡的夫人身體不好,兒媳回家帶孩子去了。水果店兌給了外人。

水果店的氣氛,和以前不太一樣了。尤其和菜店裡的氣氛,差得更多。

又一次經過老胡菜店門口,發現水果店的玻璃窗上,貼著“外兌”兩個字。

生活隨筆:老胡一家

偶然發現老胡菜店的廣告牌上,“果蔬大王”的下方,還有一行字:賣菜,我們是行家。哈,這應該是胡家人引以為豪的真實內心吧,不過,為什麼要寫在這裡呢。而既然是“果蔬大王”,為什麼只說自己賣菜的事呢?

望著老胡忙碌的一家,我在思考著答案。

生活隨筆:老胡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