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代當監察

明朝初期,首任行政長官朱元璋注重史治,鼓勵監察部門和臣民上書奏劾不法。監察官員也比較給力,進諫言、言國事、訴不公,比較踴躍。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記載:監察官史不問難易,不顧死生,專以求全責備。

文死諫、武死戰。國之幸也。

回到明代當監察

主要是老闆支援,成就君臣之間佳話,也顯示言官風節。

自太祖朱元璋至英宗朱祁鎮,稱得上民風淳樸、言風純正。社會風氣明顯好轉,貪官汙吏膽戰心驚,監察官員講究節操蔚然成風,不存在黑吃黑或燈下黑現象。反之發現腐敗行為和黑惡勢力時若裝聾作啞,充老好人,對不起,同事就能把你罵死。

回到明代當監察

事情起變化是從英宗、代宗帝位之爭開始。轉折點是土木堡之變。石亨、曹吉祥擁立英宗復位成功,二人開始結黨營私,恃寵不法。監察官員張鵬、楊瑄、周斌等人,彈刻“曹石”。二人見勢不妙,找到英宗,來個惡人先告狀,反誣張鵬等人“結黨舞弊,陷害忠良”。英宗為“曹石”撐腰,將張鵬、楊瑄等人關進看守所,並追究幕後主使,稱都御史耿九疇、羅綺為主謀,“並逮擊之”。

回到明代當監察

自此,逢監察御史彈劾權貴,多不奏效。監察工作陷入困境。

如此困難時期,多數同志依然不計個人得失,甚至不顧生死,堅持同腐敗行為作鬥爭。比如正德年間,即不太靠譜的武宗朱厚照時代,太監劉瑾掌管司禮監,弄得朝野上下烏煙瘴氣。監察部門的同志前仆後繼,彈劾劉瑾。蔣欽三次上疏,三次被杖,最後死在獄中。陸崐偕十三道御史,奏劾劉瑾,朱厚照不予理會。楊守隨、韓文再度彈劾,結果一個提前退休,一個降級使用。

回到明代當監察

期間有一位仁兄在上疏中直呼劉瑾為“權奸”,老劉惱羞成怒,將其廷杖四十,貶為貴州龍場驛的驛丞。這位仁兄的大名叫王陽明。

劉瑾亂政後,監察官員的言風發生很大變化。奸臣迫害賢良,幾乎無人阻擋。更有甚者,搞人身依附,充當權奸的走狗。都御史劉宇主動投靠劉瑾,單筆行賄萬金。劉瑾笑了:“先生何厚於我“,提拔劉宇為史部尚書。這樣的環境,監察官史糾察百官之邪就成為笑話。

朱元璋生平最恨貪官汙史,為預防和懲治腐敗,設立都察院,六科給事中(專門監督六部)等部門;地方上設立督府,並採取分道巡按的方法(傳說中的八府巡按),分別掌管各道的監察工作;省一級設提刑按察司,執行對地方的監察。看似完美,可現實依舊是打臉。

回到明代當監察

明代監察官史可以縱言高論,但決定權在皇帝手裡。對待監察部門是既拉又打,另有特務組織,創造了廷杖制度。一批忠心耿耿的監察官史被活活杖死。

明代中、後期各級官員之間互相結納,朋黨林立。排斥異己,互相改訐。大明走向沒落,朋黨“功不可沒”。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