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死對頭,一心為主,得到天下士人的佩服

既生瑜,何生亮,這句話讓我們認識到的兩個人,周瑜和諸葛亮。有人說,他們兩個就是對頭,都是同樣的聰明。的確,他們都很聰明。建安五年四月,原來的主公——孫策遇刺身亡,臨終之前,孫策把軍國大事託付給了孫權,孫權,那時年齡尚小,很難服眾,而且他們的地盤,也只有那麼幾個,在偏遠的地方,也沒有完全依附於他們。天下英雄豪傑,每個地方都有,也沒有和孫家建立關係,當時的他們啊,沒有後來的那麼強大。萬幸,孫權還有張紹和周瑜等人,他們認為孫權是可以成大事的人,所以就盡心盡力的輔佐孫權,為他們的帝王大業努力著。

諸葛亮的死對頭,一心為主,得到天下士人的佩服

周瑜對孫家很忠心,周瑜在孫策死的時候,從外地跑來奔喪,孫權繼承事業以後,在孫權身邊擔任中護軍,和當時的張紹,共同掌管軍政大事。當時的孫權,不過是一個將軍,按照規矩,賓客禮節也很簡單,但是周瑜,卻每時每刻都對他使用君臣的禮節,可能是以此來表達他對孫權的支援。周瑜他曾經對魯肅說過,他認為,當今世上,,不只是君上選擇臣子,而且也是臣子選擇君上。現在他的主人——孫權,就是他可以信賴的君主。大事業才是一個男人應該追求的,而孫權任人唯賢,而且接納奇才異能,以後肯定會建立一起風光偉業。魯肅心動了,他接受了周瑜的說服。周瑜向孫權推薦魯肅,說他有才幹,一定是一個非常好的輔佐人才,並且也建議孫權應該廣納人才,大事業的成功,人才不可少,只有夠多的能人異士,才可以成就大業。

諸葛亮的死對頭,一心為主,得到天下士人的佩服

豐功偉業啊,哪裡是那麼容易的,這條路上不止他一個人。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勝得很漂亮,在打敗袁紹之後,建安七年,曹操下令,讓孫權送人質到曹操那裡。孫權感到事情的嚴重,就召叢集臣,大臣眾說紛紜,有人認為要送,有人認為可以開戰,他們猶豫再三,也不能決斷。孫權是不想送人質的,畢竟這是一個很丟面子的事情,而且還會讓人喪失鬥志。所以他就帶著周瑜一個人,到她的母親面前。也許就像每個孩子一樣,孫權對母親也有一種依戀之情,所以孫權才會向他的母親求助。和孫權一樣的是,周瑜也認為不能送人質,因為一旦送了人質,不只是丟不丟面,而且是人質在手,曹操對他們的約束力就非常強,他們就會束手束腳,又怎麼能夠建立豐功偉業?

諸葛亮的死對頭,一心為主,得到天下士人的佩服

周瑜這話也確實很和孫權的心思,知子莫若母,孫權的母親也不是一個平常的母親,她也是一個非常有才智的,他們三個人都認為該這樣做,她也勸孫權,周瑜的話很有道理,以後在事情上,可以多聽聽周瑜的意見,孫權便按照他們商議的對策,沒給曹操送人質。孫權也確實挺聽母親的話,每次賜給周瑜,一年到頭都有一百多件衣服,這在當時,是沒有哪個將領可以和周瑜相比的。對於孫權,周瑜也可以說是很忠心。周瑜對孫權很忠心,在有些書上記載,曾經曹操愛惜人才,就想讓周瑜歸附與他,自己派人進行勸說,可惜,好話說盡,周瑜絲毫不動心。亂世之中,這份忠心更是可貴,所以,能夠一心為主的周瑜,才會得到天下士人的佩服。

諸葛亮的死對頭,一心為主,得到天下士人的佩服

豐功偉業要有人進行領導,也要有人打江山。有腦子還不夠,還要有手有腳,腦子出謀劃策,手和腳開疆擴土。孫權知人善任,求賢若渴,後來,甘寧歸降,周瑜和呂蒙就推薦了他,他也受到了孫權的重用。孫權的身邊就有很多的能人異士,一起為他的江山出謀劃策。建安十一年,周瑜率領著孫瑜等討伐,討發的地方必敗無疑,最後,他們殺了首領,俘虜了數萬人,進一步為孫權的江山開疆擴土。我們都說,諸葛亮和周瑜是對頭,但其實,誰又知道他們是什麼關係呢?也許他們是知己,畢竟他們是很相似的人,也許他們真的是對頭,因為他們真的都是聰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