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死後獲諡文正,雖文章品行俱佳,但政績卻不好

清末死後諡“文正”的八位人物分別為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假如從名副其實的角度來看,湯斌、劉統勳、曾國藩都可以說是實至名歸,而曹振鏞、杜受田、李鴻藻、孫家鼐也不算什麼,剩下的朱珪,在可非可非之間,有更多的爭論。

此人死後獲諡文正,雖文章品行俱佳,但政績卻不好

在很大程度上,朱珪被封為“文正公”是因為他是嘉慶帝的老師。從文才、德行來看,朱珪算得上是當時的大儒,他十九歲時,即與其族兄朱筠同享盛名,時人又將他們兄弟與紀昀、翁方綱等名士並稱為博學之士。雍正對朱珪有這樣的評價:“紀、翁不過是文士,朱珪不僅文章好,品行端方。”可見乾隆帝對他十分器重。

曾任山西布政使的朱珪,被山西巡撫認為是一介腐儒,不能言說,還在乾隆面前彈劾,乾隆便將他召回京城,命他進上書房,教他詩文,他欣然從命,對顒琰朝夕不忘,諄諄教誨,常引古今治世之道,告誡顒琰要以仁愛為本。乾隆後期,朱珪任兩廣總督。

此人死後獲諡文正,雖文章品行俱佳,但政績卻不好

嘉慶傳位給嘉慶,打算召回朱珪,嘉慶得知後很是高興,寫信給朱珪,告訴他這個訊息。和珅不願聽聞此事,到太上皇那裡誣陷,說這是嘉慶在向他的師長推銷。康熙一怒,派他去安徽巡撫,這也是嘉慶痛恨和珅的一個原因。

嘉慶一死,嘉慶就派人火速趕往安徽,召朱珪回京,朱珪一路上哭喊著,同時向嘉慶上奏,勸他:“聽說皇上為了表示孝心,要為皇考服三年之孝,但天子服孝,並不是如何毀掉自己的身體,泯滅自己的慾望,而是如何繼承先皇的事業。要嘉慶以身作則,勤儉節約,崇清廉廉恥,只要做到這兩點,賊盜不足平,財用也不積竭。

此人死後獲諡文正,雖文章品行俱佳,但政績卻不好

嘉慶帝到了京城,朱珪到了京城迎接,他握著老師的手,放聲大哭,從此把他當作最信任的人。凡是大的事情,都要先請教他,然後任命他為吏部尚書。根據前期嘉慶政變的情況來看,他確實接受了朱珪的建議。

嘉慶一生都標榜自己是“仁義之人”,但事做過頭,往往也流於偽善。當嘉慶十八年天理教起義被鎮壓時,嘉慶帝大開殺戒,下令立即處死一百多人。但是,這些人被押到菜市口準備行刑時,據說嘉慶忽然想起朱珪的教誨,頓覺心煩意亂,便派人到刑場築壇,為這些教民超度。這種既不能平息民怨,也不能為自己的形象增光添彩的“善舉”,嘉慶幹了不止這一件。

此人死後獲諡文正,雖文章品行俱佳,但政績卻不好

朱珪對嘉慶帝的教導,雖然有失其迂腐的一面,但他本人卻始終清正廉潔,兢兢業業,這就是嘉慶十分尊敬他的原因。在地方任巡撫多年,朱珪從來不收他屬下的錢物,四十餘年獨居無妾,生活異常清寒。由於住所狹窄,他不能透過門口。疾病纏身時,嘉慶要去探望,只能下車步行。

朱珪死後遺物,只有一套被褥,幾箱殘書,見到後無不歎為觀止。有人說,嘉慶帝親往弔唁,哭得甚為悲痛,因其一生無病,賜諡文正,並賜詩一首,其中有“半生獨宿,一世不言”的讚語。

此人死後獲諡文正,雖文章品行俱佳,但政績卻不好

次年,嘉慶東巡,途經朱珪墓園,又派近臣到墓園祭奠,親自寫祭文,題為“哀我哲輔,松楸在望”,表達了他對恩師的深切思念。嘉慶十三年,年已戊辰,想起朱珪正是上個戊辰年(乾隆十三年)的進士,又是一聲嘆息,說:“所得之士,如朱師傅,方謂得人”。

然而,嘉慶對他的師父,還是有過多的過分欣賞。儘管文章道德高超,朱珪縱觀其一生,在政治上並無多大建樹,這一點與湯斌、劉統勳、曾國藩相差無幾,所以說他的“文正”諡號在可與不可之間,甚至有名不副實之嫌。

此人死後獲諡文正,雖文章品行俱佳,但政績卻不好

再說,朱珪晚年對通道的崇敬也幾乎達到了痴迷的地步,被洪亮吉斥責為一個邪教信徒。在文昌宮,朱珪認為自己是盤陀石的化身,於是自號盤陀老人。70歲了,見人常不睜眼,與人交談時,雙目緊閉,最喜歡的話題,就是為人講因果。實際上,嘉慶年間,官位顯宦、迷信門派的左道也是一種風氣,朱珪對此道的著迷也是情理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