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術想稱帝,袁紹佔冀州,曹操稱魏王,可能都是因為這一句話

現在的人在分析古代史實的時候,常常會忽視古代與現代不同的文化環境。比如,西漢後期逐漸盛行的讖緯文化。東漢王朝的開創者劉秀就比較相信讖緯,並依據讖緯認命了不少官員。東漢末年同樣如此,一句讖緯影響了不少英雄人物的命運。

袁術想稱帝,袁紹佔冀州,曹操稱魏王,可能都是因為這一句話

這句讖緯就是,“代漢者,當塗高也”。奇怪的是,這句話並非東漢末年才開始流行的,據《太平御覽》,在西漢漢武帝時期就有過這種說法。當然,這也可能是後來的“穿鑿附會”。不過,這句讖緯肯定是早於曹丕代漢的。

袁術是東漢末期諸多地方牧守較早有不臣之心的,而他計劃稱帝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這句“代漢者,當塗高也。”按照《典略》的記載,袁術認為自己的名字正與“當塗高”相符,所以能夠代漢。袁術的字是公路,可以理解為“公共的道路”,就是比較正規的道路,而“當塗高”是可以解釋為“比道路高些的物體”的。袁術可能將二者聯絡在一起,“比一般的路高一點”,那就是“公路”,也就是說他自己能夠代漢。

袁術想稱帝,袁紹佔冀州,曹操稱魏王,可能都是因為這一句話

而對於“當塗高”的另外一種比較普遍的解釋是,“當塗高”者是道路上較高的建築,像是宮闕等。而宮闕在《周禮》裡面的說法叫做“象魏”,再引申一下就是“魏”。而在當時,大家能夠聯想到的就是戰國時期的“魏國”。也就是說,按照讖緯的這種解釋,誰佔據了“魏國”的地方,誰就有可能“代漢”。

第一個將其化為行動的可能是袁紹。袁紹被董卓任命為勃海太守,然後吞併了冀州,又相繼攻佔了幷州、青州和幽州部分地域。袁紹成為渤海郡太守是有些奇怪的,因為袁氏家族的老家是在汝南郡,袁術在被董卓排擠後也是向南跑的。但是親近袁紹的人卻勸董卓任命為勃海太守,極有可能是因為當時就對冀州有所圖了。

袁術想稱帝,袁紹佔冀州,曹操稱魏王,可能都是因為這一句話

第二個將其化為行動的可能是曹操。曹操在消滅多股地方勢力後,讓漢獻帝封自己為魏公,有非常大的可能是想要符合讖緯的“代漢者,當塗高也”。由於戰國時期魏國遷都大梁之後被稱為“梁國”,因此兩漢的王爵多半被封為梁王而不是魏王,像是西漢初期的異姓諸侯王彭越,深受竇太后(漢文帝妻子,漢景帝之母)喜愛的兒子梁孝王劉武等。曹操被封為魏公的同時,也有東漢劉氏的梁王,同時有梁王和魏公是很奇怪的事情,更何況天下還有很多地名可以選擇。從多種角度考慮,曹操被封為魏公,最大的可能就是符合讖緯。

袁術想稱帝,袁紹佔冀州,曹操稱魏王,可能都是因為這一句話

在今時今日看來,讖緯明顯屬於封建迷信。但在古代時期,這種封建迷信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共識。即使曹操和袁紹不相信讖緯,他們的部下、謀士等也有很大的可能向他們提出符合讖緯的策略。因此,弄清楚三國,不僅要多從今時今日的角度去思考,還要儘可能貼近當時的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