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歌34-奪儲之禍

(戚夫人發動奪儲之戰,嚴重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嚴重低估了呂后的能力。戚夫人這個戰爭方式,帶有很大的普遍性,戚夫人首先想擺平劉邦,再讓劉邦去擺平呂后和朝中大臣,劉邦雖然鼎力支援廢太子一事,但卻虎頭蛇尾,終於在高帝十二年,因為商山四皓的出現而劃上了句號。從此劉邦不再提及廢太子之事,但劉邦雖然不再支援戚夫人進行奪儲之戰了,但是這個事情並沒有了結,它一個最大的隱患就在於戚夫人和呂后之間已經結成了死冤。)

大風歌34-奪儲之禍

戚夫人與呂后間結成了死冤,這件事情在劉邦下世後出現兩個結果,一是戚夫人被殘害為人彘,二是愛子劉如意被殺。最終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這場戰爭中,戚夫人是戰敗一方,被迫害死,誰來負責?自身要負責任,還有劉邦。戚夫人靠的是劉邦。當然還有另一方,呂后。呂后也有責任。我們來討論奪儲之戰,誰來負責?我概括起來,三句話,一是戚姬估計失誤;二是劉邦難辭其咎;三是呂后應對得力。

戚夫人判斷失誤;阻力很大;沒有妻黨。這三大原因導致戚夫人失敗。判斷失誤上,他發動奪儲之戰,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呂后的實力。戰爭的方式上,戚夫人的戰爭有普遍性,想透過劉邦來擺平,一個女人先征服一個男人,再能過他來征服世界。這是古老而現代的故事。這種方式要成功得有兩個條件,一是女人自身要有殺傷力;二是被攻擊的男人要果敢有力。兩條具備了,女人可能獲勝。再來看戚夫人,有殺傷力,在征服劉邦來說,成功。但是劉邦並不是幫她辦成事的那種男人。他並不果敢有力的男人。劉邦外戰內行,內戰外行。對外果敢,奪韓信的兵權,殺曹無傷,這些毫不手軟,但是對老婆兒子女兒不成了。在平城被圍七天,有人獻計和親匈奴,劉邦答應送女兒魯元去匈奴,呂后一哭,拉倒了。這事可以看出沾著女兒的事辦不成,換太子不成,換皇后不成。這是內戰外行。外戰上卻內行。阻力很大上,他也沒有想到。戚夫人想到劉邦一聲命令肯定成,她沒有想到難為大臣們接受。這事中,戚夫人所做的是歷代帝國最難接受的廢長立幼。也有做成的,像漢景帝廢劉榮立劉徹,當時也有大臣反對,但他做成了,因為漢景帝果斷。漢武帝也立了劉福陵,做成了。唯獨劉邦沒做成,與皇帝的性格有關。劉邦事沒做喊得都知道。第三個原因是沒有妻黨。她在劉邦陣營中隻身一人,呂后卻有影響力。是劉邦結髮夫妻。兩哥哥是功臣。像結識張良,請四皓,都是哥哥辦的。戚夫人卻是孤身一人的。來與功臣外戚鬥爭。

大風歌34-奪儲之禍

劉邦難辭其咎。他立太子過早。立得早時,看不出來還有幾個兒子,八個兒子都來了,發現嫡長子不行,再改難。二是慮事不周。劉邦與項羽鬥爭中有他老謀深算一面,在與諸侯鬥爭中也如此,但是也有處事粗糙的一面。像支援戚夫人換太子,這戰爭不能輕易發動。他沒考慮到。他沒想到呂后生氣,問題嚴重。功臣派呂后派反對,他沒辦法了。劉邦誤導。三是優柔寡斷。四皓出現,能代表社會輿論嗎?是假相。就是殺了四皓又能怎麼樣?

呂后在這事上,做得非常好,應對得力。一發生,呂后確實恐慌,擔心兒子與自己。兩種不同型別的女人,戚夫人靠男人征服世界,呂后是不透過男人仰仗自己來征服世界。呂后借力打力,非常巧妙地借用三種力量,功臣派像叔孫通張良周昌,用得巧妙。再借助商山四皓代表的輿論力量。他們是張良製造的假相,呂后利用他們來製造假相,讓劉邦及時收手了。其實她借用了四人的力量。再是藉助妻黨的力量。尤其是呂澤。這樣的鬥爭中,呂后全勝,戚夫人完敗。是不是意味著劉邦做錯了呢?換太子錯嗎?這得分析。如果像張良所說因愛廢立,有問題。選太子應看能力,至於母親如何不應該考慮。劉邦是喜歡戚夫人喜歡劉如意,這有責任。但是還有因素,應當相信劉邦有眼力,劉盈與劉如意都是兒子,儘管一個母親不太喜歡,戚夫人他喜愛,兒子間他做過權衡。其實比較兩個兒子,類不類。後來證明了劉盈果然沒作為。看到戚夫人殘害後,他崩潰了。沉湎酒色,沒幾年就死了。在位七年,死了。老四是漢文帝劉恆,有作為,與弟弟比,他沒作為。看他不行,劉邦看得準。問題是劉邦看的劉如意有本事嗎?一早就被殺了,不知道劉邦看得準不準。但要看到四子劉恆最看好,是後來的漢文帝,在八子中最有城府,嘗試潛伏,沒人發現他的能力,他卻全勝,而且有作為,沒被劉邦看出,這是失誤。

劉邦對老婆應該有了解,殺韓信殺彭越,為兒子擔心,他做了嗎?兩件事,一是他接受建議,派周昌做劉如意的國相,周昌本是中央的御史大夫,做趙國國相,地位低多了。出於三點考慮,周昌值得信賴;周昌不辱使命;周昌有恩於呂后。呂后都跪謝,劉邦覺得讓周昌保護,呂后大概不會為難。事實證明他錯了。劉邦死後,呂后下令叫劉如意進京,周昌擋住。呂后先調他進京罵他。劉邦想不到嗎?劉邦天真地以為大臣能保護自己的兒子太幼稚。周昌畢竟是臣,掌權的只能是呂后。呂后罵周昌,歷史沒有記載他的回答。領導寬容,大臣才敢於說話,像呂后這樣的,都不敢說話。像陳平,周勃都附和呂后。二是派陳平去殺樊噲。至少反映出劉邦氣得立馬要殺掉可能殺害兒子的人。親貴不顧,一定要殺,劉邦保護兒子還是重視的。導致愛子被殺,愛妃被殺。

宋有詩:“百子池頭一曲春,君恩和淚落埃塵。當時應恨秦皇帝,不殺南山皓首人。”(《戚夫人》)南山皓首人指的就是商山四皓。七夕時,劉邦與戚夫人常常進行一些活動,最恨的是秦始皇,殺了那麼多人,為什麼不殺掉那四個老頭呢?這是站在戚夫人的角度來說的。明顯是認為導致戚夫人悲劇的是四皓,張良也因此成了責任人。第三個戚夫人咎由自取,如果安分地做嬪妃,會招致大禍嗎?也有道理。這事上,最應當負責的還是劉邦。從本質上是劉邦的江山美人之爭。劉邦毫無懸念地選擇了江山。劉邦是政治強權人物。他有基本的處世出發點,把權力看得高於一切。像項羽窮途末路時與虞姬道別。只要是政治領袖,面對江山與美人矛盾時,他們都會選擇江山。清代有詠古詩:“誰教玉體兩橫陳,粉黛香消馬上塵。劉項看來稱敵手,虞夫人後戚夫人。”玉體橫陳是成語,形容年青女子的肉體,一是虞臣一是戚夫人,兩個比喻,兩人都死了,是沒有保護好心愛的女人,無論是劉邦還是項羽都沒保護好自己的心愛,所以,評價說兩人真是平手,虞夫人死了戚夫人也死了,諷刺了劉邦。項羽失敗了,劉邦勝利了,卻也像項羽一樣不能保護自己的心愛。也點出重要的問題。劉邦沒有在保護戚夫人身上起到作用。

大風歌34-奪儲之禍

劉邦曾白馬盟誓,一是非劉不王;二是非功不侯;三是不如約,天下共誅之。這個後,誰都不敢封異姓王。可見想儲存他會有作為,但在戚夫人身上,做得不夠,比如像遺詔。但他什麼也沒做,導致戚夫人慘死。差別在虞姬是在項羽面前有尊嚴地死,而戚夫人卻是劉邦死後沒有尊嚴地死。劉邦應當為二人之死負責任。但是劉邦一生多事,天天煩心事多,解決後宮之爭中,另一件讓劉邦痛心的事發生了,讓他十分震驚。

大風歌34-奪儲之禍

現貨正版 大風起兮雲飛揚 漢高祖劉邦上下冊 王立群著大風歌全新修訂版 大象出版社 正版書籍

¥

74

京東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