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可也是正兒八經的關西武人

初平元年(190)春正月,關東諸侯起兵討董,相國郿侯董卓拉攏關東士族的意圖亦宣告破產。

他們可也是正兒八經的關西武人

對董卓來說,這自然不是好訊息,但他的潛意識裡,未必沒有鬆了一口氣——因為之前作出的“禮賢下士”姿態根本就不符合他的本性,如今終於不用再裝著,算是卸下了一個大包袱。

既然對方選擇了暴力,那這就回到了董卓最熟悉的領域,他採取的對策也變得狠辣果決了起來。

首先是在當月癸酉日,董卓命郎中令李儒毒死了弘農王劉辯——這對關東聯軍來說,不啻為一條釜底抽薪的毒計。關東聯軍起兵的一大理由或者說藉口,就是董卓擅行廢立;至於說董卓殺了幾個中層文官,西涼軍在雒陽打家劫舍,這些理由其實都太弱,在老百姓中間並沒有什麼號召力。

他們可也是正兒八經的關西武人

因此可以想見,關東聯軍若真的擊敗了董卓,做的第一件事肯定是復立弘農王為帝——然而現在董卓還真就敢,直接把弘農王給肉體消滅了!如此一來關東聯軍就很尷尬,若宣佈董卓非法,那麼他立起來的獻帝劉協又怎麼算?然而靈帝劉宏就這倆兒子,現在只剩獻帝,若不承認他皇位的合法性,那誰才應該是合法的皇帝?關東聯軍又不好再推出一個皇帝來,一來從血統上看,獻帝已經是先帝僅存的兒子,這種情況除非獻帝身體殘疾,又或者幹出了什麼弒父殺兄之類的大罪,否則你很難找出理由來越過他立一個先帝的侄子之類的人;二來就算諸侯們就要硬立一個新皇帝,但他們是聯軍,各有山頭,對皇帝人選肯定各有想法,這立馬自己就能打起來。

因此他們也只有硬著頭皮承認了獻帝的合法性,起兵的理由也就不好再提廢立這茬,只能攻擊董卓“擅權”,這號召力度下降了不少。

不過嘛,馬上董相國也會搞出一系列騷操作,讓他們這“義軍”的號召力又拉起來。

他們可也是正兒八經的關西武人

一開始董卓是準備徵發天下軍隊討伐關東聯軍的,但尚書鄭泰卻勸他不要這麼做。按鄭泰的說法,“

袁本初公卿子弟

”,“

張孟卓東平長者

”,“

孔公緒清談高論

”,此輩徒有高名,軍旅之事一竅不通,哪比得上明公您這位“西州名將”呢!這幫人“

尊卑無序

”,“

將各棋峙以觀成敗,不肯同心共膽,與齊進退也。

”況且“

山東承平日久,民不習戰

”,您就算在這裡徵兵也派不上什麼用場,反而驚擾天下,“

自虧威重

”。

董卓聽後頷首,遂息掉了徵兵的心思。

這位鄭泰,出身滎陽郡開封縣;他這麼踩關東捧西涼,當然有他自己的盤算,無非就是不希望董卓禍禍自己家鄉。董卓嘛也未必看不出來這位的心思,不過他這番話也提醒了董卓,讓董卓意識到自家在關東的群眾基礎實在太弱,自己賴以為本錢的西涼軍,在此地完全是客場作戰,形勢很不利啊!

他們可也是正兒八經的關西武人

於是董卓就又想出了一個新主意——遷都長安!

你不是說關東“

民不習戰

”嗎?好,那我走,回到關西,不就行了嘛!

當然,既然是“遷都”,那肯定不會光是我走,皇帝也得走!你們這些當官的,自然也得跟著走!

——朝中一干關東出身的公卿,哪受得了這個!此一去,不就是羊入虎口了嗎?

鄭尚書本以為一番高明說辭唬住了董卓,哪想到反而讓他使出一記大招,估計腸子都悔青了。

但槍桿子在董卓手裡,公卿們都不敢明言反對。董卓於是又開起了大朝會,說“

高祖都關中,十有一世,光武宮雒陽,於今亦十一世矣。

”按《石包讖》,迴圈往復,如今國家也該回長安了,順天應人。

百官無人敢應。冷場許久,最後還是司徒楊彪徐徐說道:“遷都乃天下大事,國家在雒邑已久,如今無故捐棄宗廟園陵,恐百姓驚動,變生不測。且《石包讖》乃妖邪之書,豈可信之!”

董卓反駁,說“

關中肥饒,故秦得併吞六國

”,遷都之事,百姓有什麼資格議論?若有人不肯,“

我以大兵驅之

”,雖滄海亦可至!

楊彪回道:“

天下動之至易,安之甚難,惟明公慮焉!

董卓勃然變色,怒道:“

公欲沮國計邪!

楊彪剛開始還耐著性子說好話,但幾番下來脾氣也忍不住了,說話越來越嗆,到後來已經是豁出去了和董卓槓了起來。太尉黃琬也忍不住了,出來幫腔說遷都乃國家大事,楊公希望考慮周全些,也是應有之義。董卓聽了,一時噎住。司空荀爽見再這樣下去楊彪、黃琬要出事,趕忙和稀泥,說相國也不是就喜歡遷都,這不也是山東打過來了嗎?大家也無非是各出己策,就事論事而已。

董卓聽後,臉色稍微好看了點。但當日的聚議最後還是沒有作出什麼決策,不歡而散。回去後,黃琬又寫出了反對的文書。董卓愈發不爽,於是在二月乙亥,藉口發生了天災,免掉了黃琬、楊彪等,以光祿勳趙謙為太尉,太僕王允為司徒。這兩位新任三公一看架勢不對,都選擇了隱忍,也不敢反對遷都。

他們可也是正兒八經的關西武人

倒是城門校尉伍瓊、督軍校尉周毖仍在苦苦勸阻董卓。然而董卓一看到他們,氣就不打一處來——當初他是聽了誰的主意,把一干名士派到地方上當刺史太守的?結果這幫人一到地方全都翻臉了!庚辰日,董卓處決伍瓊、周毖。楊彪、黃琬大懼,跑去向董卓謝罪,不再反對遷都;董卓對貿然誅殺伍、周,也有些後悔,就又起用楊、黃為光祿大夫。

董卓後悔就後悔在,如此一來,相當於和公卿們徹底撕破臉了。以前或許公卿們感覺到和董卓利益有一致的地方,還會主動出些力;如今再要讓他們聽話,董卓就必須時刻拔出刀子在旁邊看著,這統治成本可就上升了。

麻煩的是這幫人還沒法撇開,因為董卓自己的班底太過偏科,還沒那個能力管理一個國家。

不管如何,雒陽朝廷中暫時沒人敢和董卓唱反調了。但他要遷都長安,還要先直面一個大威脅。

——並不是跟在他後面的關東聯軍,這些人山頭眾多,整合集結起來還需要不短的時間。

先是靈帝駕崩,然後是十常侍之亂,緊接著董卓廢立,大家似乎都忘了,涼州還在叛亂!而為了鎮壓叛亂,朝廷還有兩位重臣,在關西坐鎮!

他們可也是正兒八經的關西武人

一個是長安的行政長官、京兆尹蓋勳。

另一個,是擁兵三萬、屯於扶風的左將軍皇甫嵩。

這兩位可不是那些關東的“大頭巾”,他們可也是正兒八經的關西武人。

而且他倆和董卓,可從來沒有什麼好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