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清為“大家”舍“小家”,一生以身作則,以國為先

1962年,孫玉蘭在自己丈夫手下工作,她想:這飯碗算是拿穩了!可第一個來勸她主動下崗的,竟是自己的丈夫。

張富清為“大家”舍“小家”,一生以身作則,以國為先

1954年,新中國百廢待興,面臨退役轉業的張富清,有兩種選擇。

一種是選擇回到自己老家陝西,還有一種是聽從組織的安排,哪裡有需要就到哪裡去。

張富清連猶豫都沒猶豫,毅然決定,跟隨組織的召喚,到更艱苦的地方去。

就這樣,張富清帶著新婚妻子孫玉蘭,從武漢來到了湖北恩施來鳳縣,在這裡一呆,就是一輩子。

當時的來鳳縣,是名副其實的艱苦、貧窮。“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是對來鳳縣毫不誇張的描述。

恰逢新中國三年大旱的時候,來鳳縣是最嚴重的地區。水田全都乾裂了,秧苗奄奄一息,顆粒無收。

照這麼下去,國家的公糧交不上不說,老百姓連飯都要吃不上了!張富清心裡急得不行。

經過各種考察研究,他做出一個決定,發動人民群眾修建水渠,從根本上解決生產的問題。

修建水渠的工作是很辛苦的,張富清並沒有像其他領導幹部一樣,做做規劃,指揮指揮大家,而是身體力行,所有的工作,他總是第一個衝上去幹。

在張富清的帶領下,水渠修建的工程也在順利進行,可是這時候,張富清卻收到一封電報。

張富清為“大家”舍“小家”,一生以身作則,以國為先

電報是老家的人發來的,說張富清的母親病重入院,讓他回去看看母親,也許這就是最後一面了。

張富清收到電報以後,陷入了糾結之中。

生養自己的母親病重,於情於理都應該回去盡孝;可是,現在也是工程最關鍵的階段,如果自己走了,很有可能就功虧一簣了。

輾轉難眠,決定難下,張富清百般糾結,最終,強忍錐心之痛,決定留在來鳳,以人民群眾為優先。

於是,他連母親的最後一面都沒有見到,這也成了他這一生最大的遺憾。甚至到晚年,每每提起這件事,他都心痛不已,忍不住落淚。

張富清在母親去世後,在日記裡寫道:有國才有家,國家正是需要我的時候,把工作做好了,就是對母親最大的孝順。

張富清的自我犧牲是有巨大價值的,二龍山水壩修建成功後,不但解決了農田的灌溉問題,水利工程還促進了來鳳縣的電力開通,來鳳縣自此變得明亮而溫暖。

張富清為“大家”舍“小家”,一生以身作則,以國為先

張富清活成了來鳳縣人民心裡的燈塔,卻沒照亮自己女兒的生命。

在大女兒建珍9歲那一年,發燒遲遲不退,孫玉蘭心急如焚,讓張富清請幾天假,回來帶著女兒去醫院看看。

可當時的張富清忙著幫助農民搞建設工程,告訴妻子說自己離不開,於是孫玉蘭只好一個人在家照顧著生病的女兒。

到張富清忙完回來,帶著孩子去醫院檢查的時候,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張建珍被確診為病毒性腦膜炎,留下了後遺症,成為一個智力不健全的孩子,一生都要靠母親的照顧生存。

張富清一生把國家、人民放在自己之上,甚至是對自己的妻子兒女,也是嚴格要求。

三年困難時期,中央要精兵簡政,張富清的妻子孫玉蘭,當時在供銷社上班,歸他管轄。

孫玉蘭本想著,在張富清手下工作,那讓誰下崗也不會讓自己下崗啊!還沒來得及高興呢,張富清就來勸她,讓她主動下崗,減輕國家的負擔。

孫玉蘭心裡非常不樂意,下崗了,這一大家子吃什麼喝什麼?但是作為老夫老妻,孫玉蘭太清楚張富清的性格脾氣了,國家利益高於一切,還是聽從了張富清的安排。

孫玉蘭下崗之後,為了滿足家裡的開銷,就去給別人當保姆、縫紉衣服換取生活費,包括張富清的孩子,下課了也會去撿柴火、拾煤渣,來保障生活。

而張富清的孩子,每個人都是透過努力奮鬥,參加正規的選拔考試獲得了現在的崗位,他從不讓孩子走捷徑。

對自己,他在物質上更是沒什麼追求,甚至直到現在,他還居住在之前工作時分配的改房裡,破舊的老房子周邊,早已翻新過好多次,唯獨他住的這裡,還是當年的樣子。

張富清為“大家”舍“小家”,一生以身作則,以國為先

身邊所有的人,都覺得張富清勤懇樸素,嚴格要求自己,大家也都知道他曾經當過兵,可是從來沒有一個人知道,他竟然還獲得“戰鬥英雄”的稱號,還曾經獲得“人民功臣”的勳章。

一直到2018年,湖北進行退役軍人資訊採集工作的時候才被人發現。張富清所有的軍功章、證書,都被他鎖在一個箱子裡,一鎖就是60年。

每當兒子女兒問及他,為何有如此軍功,還要守在來鳳縣這個窮地方,他總說,我們現在的生活已經很幸福了,比著犧牲的戰友們,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

張富清的一生,詮釋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真諦,不管自己居於什麼位置,總是在竭盡自己所能,為國家為人民考慮,把責任扛在肩膀。向那些為社會默默付出的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