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羊城八景演變看其中的做法!

從羊城八景演變看明清廣州城市變遷中國古代自宋代起就有選地方八景的做法。羊城八景之選,也始於宋代,此後歷朝都有八景之選。明代羊城八景為:粵秀松濤、穗石洞天、番山雲氣、藥洲春曉、琪林蘇井、珠冮靜瀾、象山樵歌、荔灣漁唱。①清代羊城八景為:粵秀連峰、琶洲砥柱、五仙霞洞、孤兀禺山、鎮海層樓、浮丘丹井、西樵雲瀑、東海魚珠。②此前,宋、元羊城八景變化並不太大,有半數相同,③其共同特點,一是大部分分佈在城外(宋代僅光孝菩提在城中,海山曉霽、菊湖雲影及元代的粵臺秋月都在城郊,餘在城外);二是絕大多數集中於二山(白雲山和越秀山)、一水(珠江);三是主要是自然景觀(建築只涉及光孝寺、海山樓);四是佛教景點(與光孝寺、景泰寺、大通寺相關)佔一定比例。

從羊城八景演變看其中的做法!

明清時期羊城八景的選擇,傳遞了這一時期廣州城市變遷的資訊。明代羊城八景較宋元八景變化很大。其特點,一是分佈範圍大為收縮。宋、元八景,北至白雲山、西至石門、東至黃埔、南至芳村。明代八景,北至越秀山,東至教育路、西至荔灣、南至珠江邊。明初擴城,把越秀山南麓也圈人城內,八景盡在城區,不到白雲山;二是景觀不限於越秀山和珠江,還有城內一些景點;三是人文景觀比例增大,道教景點(涉及五仙觀、藥洲西湖遺址和玄妙觀)也佔一定比例。清代景點羊城八景變化尤大。一是分佈範圍大為擴大,主要向東西方擴充套件,西至西樵山、東至黃埔、北至越秀山、南至珠江邊;二是人文景觀比例擴大,涉及琶洲塔、五仙觀、城隍廟、五層樓、西禪寺。

從羊城八景演變看其中的做法!

綜上所述,可見從宋至清,羊城八景選點大體變化規律:一是景點分佈範圍有收有放,至清代最大;二是景點分佈較為集中於越秀山和珠江一帶;三是人文景觀比例越來越大;四是從佛教景觀較多轉向道教景觀較多從明清八景選擇的演變,可見到城市環境的一些重大變化及其與城市活動的聯絡。白雲山景觀不列入明清八景。傳說秦代就有方士安期生在白雲山活動,唐代杜審言、宋代蘇軾都留下了題詠白雲山佳句。白雲山在明清依舊是學者、詩人治學賦遊之名勝。羊城八景中,白雲山在宋代有“蒲澗濂泉”,①元代有“蒲澗濂泉”“白雲遠望”“景泰僧歸”三處,顯然得到開發。明代卻被越秀山景點取代而逐出榜上,主要是三城合一,城區擴大後,越秀山景區加大開發,特別是密切與城內居民關係,取代了白雲山在城市旅遊景觀中的地位。宋代八景的“菊湖雲影”,只是越秀山東南麓(今撻子大街一帶)景色。元代的“粵臺秋月”,展示的是古越臺迷離斑駁的畫面。越秀山一帶原是南越王陵區,又是歷代統治者遊樂之地,同時是鎮守城區、扼守北部丘陵谷地入城必經的軍事重地。

從羊城八景演變看其中的做法!

明代擴城,將北面城牆推上越秀山,建鎮海樓作為軍事防守的制高點。清代在山上還築有四方炮臺等炮臺。這些,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越秀山對市民開放和作為公共園林的開發。但明代進入穩定發展時期以後,越秀山景觀得到逐步開放。明代的“粵秀松濤”“象山樵歌”,以林莽蒼蒼之氣勢取勝。清代的“粵秀連峰”“鎮海層樓”二景,象山樵歌演化為粵秀連峰,加大遊覽範圍,高峙山崗上的五層樓已有向市民開放機會,越秀山在城市生活中地位得到提升。古代珠江江面相當寬闊,廣州城西一帶是由沿江水網漸而變為汛地沼澤,再淤積為平原,城垣西只到今人民路,南雖建有新城,也只到今大德路。位於冼基北面的曹基(今存曹基直街),是明中期嘉靖年間新築堤圍,江面應有500多米寬。冼基、陳基、蓬萊基還只是基圍,形成後於曹基,江面有300多米寬。《永樂大典》所載廣州府城圖中,海珠石還在江心近河南處。

從羊城八景演變看其中的做法!

江面寬闊,即使晴日也可見到潮湧成瀾的美景。隨著時間遷移,泥沙堆積,珠江北岸向江心推移,江面變窄。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至清順治四年(1647)80年間,珠江江岸又淤出二十多丈灘地,平均每年0。9米。城南因得以在舊城外又加築東西二翼城(位於今萬福路、一德路)。乾隆以後,為興建十三行夷館,建碼頭,大力填河岸成陸。道光年間,十三行夷館就填出33米。①在廣州珠江河面其他地方,也有填河成陸以適應商務活動及擴路、建屋之情況,加速河面縮小,“珠江靜瀾”景色漸而消失。明代八景有一些不再列人清代八景。其中“荔灣漁唱”,說明明代城西荔灣是河涌縱橫的水網地帶,一片水鄉風光,居民與象崗樵夫不同,以漁業為主。清代八景中,不再有荔灣漁唱,反映城西的地理變遷。這一帶河涌區,至清代漸淤為沼澤,再變為平原。

從羊城八景演變看其中的做法!

得近水道和行之利,沿西濠及下西關湧兩岸發展,在城西繡衣坊基礎上發展起來,成為十八甫街圩繁盛的商業區。“番山雲氣”不再列入清代八景。南宋《南海百詠)稱:“今在州學之後者,止餘一大磐石,有亭榜以·番山’。“①中山圖書館北館後今存番山亭小丘,曾昭璇指出“其下為紅色砂岩(防空洞內即見)。宋時還是有石存在”。又說:“今十三中這帶最高,四圍多為園林,故明代當日更比今天空曠,林木廕庇,雲霞自生,故稱為·番山雲氣…當日文溪下游還有大塘、長塘儲存,今仍有街名,表示東澳所在。……故番山雲氣即由於東南西面為水域所致。”②說明明代城內還儲存著一些優美的溝渠和綠洲。中心城區水道圍繞和林木廕庇的迷人景觀,隨著城市發展而消隱,清代不復再見。八景演變與城市經濟發展也有直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