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在中國古典韻文中層次較高,可以演唱劇曲,也可以歌唱散曲

崑曲在中國古典韻文中層次較高,可以演唱劇曲,也可以歌唱散曲

崑曲是中國古典韻文中層次較高的一個品種,可以演唱劇曲,也可以歌唱散曲,其文學作品可以在舞臺上粉墨娛人,亦可在書齋中按拍清唱。它從魏良輔創制新腔時即屬於清唱曲,隨之進士張新之“南馬頭曲”,梁辰魚之《江東白苧》,以至後世文人士大夫之歌崑山腔者,多屬清唱家,即只唱曲詞而不念賓白,間有念賓白者其伴奏亦只用點鼓、笛、三絃,最多加小鑼以佐聲勢。而教授清唱之藝師俗稱“拍先”(拍曲先生),傳授演唱之藝師則稱“踏戲先生”,雖然清曲基本屬於文人士大夫業餘愛好者,但崑曲從來存在清曲、劇曲兩派。當然清曲家多是自命清高、自尊風雅、而且輕視藝人的。

崑曲在中國古典韻文中層次較高,可以演唱劇曲,也可以歌唱散曲

但他們對曲律、詞意多有研求,也受到藝人們的尊敬和討教。明末以來,隨著“清曲”的發展,隊伍逐漸複雜。其上層人物,多借此來標榜風雅,自高身份,大都是逢場作戲,不求甚解,曲藝最低;中間一層,人數較多,以小地主、富商、閒散文人,自由職業者如醫生等為代表,他們有時間、有財力、有興致,肯鑽研,其成就最高;至於民間落魄的清曲家,往往為了謀生計,投奔大戶人家幫襯作“曲子師”,即是所謂“清客”了。業餘崑曲愛好者,以清唱為主的是清曲家,其能登臺演戲經常與藝人合作(大抵都在家樂宴會中演唱)的則稱“串客”。

崑曲在中國古典韻文中層次較高,可以演唱劇曲,也可以歌唱散曲

其中除士大夫、商賈以外,特別是明末的江南一帶,名妓也工串戲,而且假舞臺粉墨之場,打破了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界限。崑劇的專業藝人,則有多種。明清之際,因崑曲品格高雅,為士大夫所深喜,故家班頗多,而且大官僚階層蓄“家樂”自娛是普遍現象。家班與民間營業謀生情況不同,班中行當要齊全,角色有定員,特重生旦,以文戲為主。其著名者如萬曆間宰相申時行家以演《鮫綃記》出色的“申班”,明末張岱家數代相襲的“可餐班、武陵班、梯仙班、吳郡班、蘇小小班、茂苑班”等。這類家樂不僅在府第中宴集酬賓,也可借與親朋家演唱,而且有時由主人攜帶旅遊串戲。

崑曲在中國古典韻文中層次較高,可以演唱劇曲,也可以歌唱散曲

另如清初李漁(笠翁)的家班,則以自己編排新戲用作酬賓以謀生,又不同一般的家樂了。到了清代以後,如首演《桃花扇》之李天馥(字相北,康熙時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家的“金斗班”,以及清末成王府小祥瑞科班、醇王府安慶、恩慶、恩榮前後三班,都屬於家樂。至於宮廷演劇之南府(異平署)的機構組織,以及宮廷大本戲,承應諸戲的情況。民間職業班社,則經常演於勾闌舞榭,或應招歌唱於廳堂筵席前的紅氍毹上,也有社賽娛神演出於廟臺,或臨時搭棚築臺,多流動無定,大抵在城市歌臺及宴客席間以生旦文靜戲為多,而流轉鄉鎮、廟臺之劇以淨末及武劇為主。

崑曲在中國古典韻文中層次較高,可以演唱劇曲,也可以歌唱散曲

清代中葉以後,茶園中設舞臺供藝人演出,除個別官僚顯宦有園林、廳堂之勝者招伶娛客,一般都在茶樓演出謀生,於城市中長期上演者為坐城班,江南則以生旦戲為主,京師則多有昆弋兩腔合班,以弋腔多群戲、武戲適合於市民大眾口味。而長期巡迴外縣村鎮演出者,稱江湖班(北方俗習稱“跑簾外”)、或貶稱“草昆”,所演多生(老生)、 淨,群戲,武戲,唱腔亦多“昆弋”雜唱,江南以跑杭、嘉(嘉興)、湖(湖州)、或蘇(州)、松(江)、太倉以及常州、無錫、宜興一帶。長年坐船巡迴,稱“水路班”。北方“水路”多演於白洋淀一帶村鎮,工作生活都比在城市艱苦,但卻受到農村群眾歡迎。

崑曲在中國古典韻文中層次較高,可以演唱劇曲,也可以歌唱散曲

其演出場所則是廟臺,或臨時搭蘆菲(蓆棚)舞臺,白洋淀水路演出,多將兩三支大船並頭拼起,於船頭鋪板、席作舞臺、樂隊設於另船,在水上演出,演畢再去下一個碼頭。喜慶人家或官宦人家宴客,邀請崑曲藝人唱曲助興,稱做堂會。藝人便裝清唱的叫堂唱。被選的藝人八至十人,能戲要多,適應賓主的點戲。全班藝人到場搭臺演出的叫堂戲。專營清唱的班社稱堂名,後因歌手大都為少年,故稱小堂名。小堂名除清唱外,在舉行禮儀時,並司奏樂之職。崑曲之有女戲,來源甚早。遠溯自“善發南曲之奧”,有“崑山腔”之稱元末顧堅的契友,崑山顧德輝(阿瑛)的玉山草堂中。

崑曲在中國古典韻文中層次較高,可以演唱劇曲,也可以歌唱散曲

女戲大致可分三類,一是專業女伶,二是明清之間的倡兼優,三是私家的歌姬、即女樂。但有一特點,女戲不能上廟臺、娛神,這自然是舊時代對婦女的輕視,另外女戲總離不開顯宦士大夫園亭宴席之間,不可能在廣場演出和入於“尋常百姓家”的。崑曲歷來盛於江南,因而也以蘇州、南京、揚州為女戲集中之地。至於“女樂”,除私家主人為了自己“聲色之娛”,以及向賓客炫耀豪侈,或“自命風雅”。如前述之顧阿瑛,明末復社名士吳昌時家女樂、洞庭東山碧山裡朱氏女樂等外,亦有蓄家班,應筵宴謀利者。

崑曲在中國古典韻文中層次較高,可以演唱劇曲,也可以歌唱散曲

其間最有名的應屬李漁(笠翁)的女樂,他對女樂提出要因材施教,重要在於取材(分配行當)、正音(糾正鄉音)、習態(掌握腳色人物的神態),李家班除演自編新戲之外,也改編傳統劇目如《明珠記·煎茶》、《琵琶記·剪髮·尋夫》等,家班中以喬復生(旦)、 王再來(生)最突出,李漁帶著這班人,“遊燕適楚、之秦之晉之閩,泛江之左右,浙之東西”。他們的演出物件,一種是高階堂會(慶壽賀喜之類),一種是於友朋間的酬應宴集。喬、王兩姬在康熙十一年先後夭亡,這個李家班大約也解散了。此後乾隆年間揚州女戲雙清班,班主顧阿夷,蘇州人,女演員共18人、

崑曲在中國古典韻文中層次較高,可以演唱劇曲,也可以歌唱散曲

南京之華林班、蘇州一帶女伶,則自乾隆後期以來,都是“清音 小部”,只赴宅第清唱,並不演戲了。清代北京,歷來禁止女戲,法令甚嚴。如康熙十年有令五城司坊,盡行驅遂“唱秧歌婦女及墮民婆。”以後又重申禁止女戲及戲女坐車進城遊唱者。乾隆朝多次嚴禁官員蓄養歌童,嚴禁秧歌婦女及女戲遊唱。而且北方昆弋班社向有戒律,演員“不許到有婦女的地方去”,當然女伶更無緣介入京師(包括河北全省鄉鎮)了。有之則自民國廿二年(1933) 白雲生重組昆弋慶生社,演於天津天祥市場新欣舞臺,其夫人李鳳雲初習崑曲參加演出,這是北方崑曲第一一個女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