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舊事|一位對古遊水研究的執著學者

海州舊事|一位對古遊水研究的執著學者

歷史上淮河下游有一條叫做游水的支流,曾經是聯絡蘇北、魯南的一條重要河流。然而消失了的游水,故道經過了哪些地方?這引起地方史學者的好奇。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嘉慶海州直隸州志》、武同舉的淮系年表,以及華東師範大學陳吉餘教授均認為漣河流經之地就是游水故道,肯定了游水就是漣河。

漣河在今江蘇連雲港市西南,《方輿紀要》卷22海州:漣河 “在州 (今海州)西南。上引沂、沭及桑墟湖之水,經石湫鎮及縣東南三十里之黑土灣渡入海”。

海州舊事|一位對古遊水研究的執著學者

連雲港市有位學者張傳藻先生,1938年生於連雲港市板浦,在板浦讀完小學,1955年自海州師範學校畢業,在連雲區西墅小學教了一年書,次年以往屆生身份考入南京師範學院地理系(現為南京師範大學)。

張傳藻先生酷愛所學地理專業,也喜好地方歷史文化研究,張傳藻先生對學術研究的執著,在日常生活中都能體現出來,在任檔案局局長時期,每逢休息,家中的飯桌就成了他的辦公桌,圖紙、資料,佔滿了整個飯桌。

海州舊事|一位對古遊水研究的執著學者

游水的消失,引起張傳藻先生興趣,他結合所學知識,查閱了《水經》、《水經注》、《水經注疏》,發現又有不同說法,指古遊水自淮河經灌南、灌雲至海州,由錦屏山西入東海縣,經羽山流往贛榆、臨沭交界(今馬陵山與石粱河水庫之間),斜貫贛榆由柘汪入海。(市橋人家原創:

馬鑑堯

,轉載請署作者名。)

問題是海州城外海拔為3米,羽山海拔是30米,自然狀態下河水怎麼會往高處流呢?而漣河只是流至新垻經恬風渡入海,與《水經》、《水經注》、《水經注疏》典籍相矛盾。

海州舊事|一位對古遊水研究的執著學者

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呢?張傳藻先生決定沿著游水記載走向,實地考察。這是一項艱辛而又困難的苦差事,30多公里的路程,一個人騎著腳踏車,風餐露宿。張傳藻先生憑著對學術執著求實,對家鄉經濟發展認真負責的態度,硬是從淮河考察到馬陵山又至拓汪海口,摸清了古遊水南段、中段、北段的古河道走向。他指出漣河只是游水的南段,只佔游水的一個部分。

海州舊事|一位對古遊水研究的執著學者

他認為“中段是沭河在魯南拐彎時,從馬陵山流過來的一支……另外一條河也是與沭河上游有關的,經石樑河源頭,入贛榆縣,走大小莒城,鹽倉城,在拓汪入海。這就是游水的北段。”“游水的中段和北段,因受地殼構造活動影響以及歷史上人為的改造,已經看不到游水,但是古河道依然可辨。”

海州舊事|一位對古遊水研究的執著學者

為了證實自己的看法,張傳藻先生又查閱了1913年日本史學家箭內亙主編的《東洋讀史地圖》第二十圖《明初,亞細亞形勢圖》,從中得知“蘇北淮河下游有一條南北向水道,大致與海岸線平行,注入海州灣……但又引出一尾魯南再返回海州灣。”又在嘉慶元年(1796)王城編的贛榆縣誌中,找到“石樑河在大沙河上游,上通游水。”

海州舊事|一位對古遊水研究的執著學者

從而進一步證實了自己的判斷,“魯南的河道即是游水中段。”“正是因為游水包括了北、中、南三個部分,所以還含有‘遊移不定’之意。”他認為游水消失是黃河泥沙淤積與第四紀新構造運動雙重因素所致,游水故道是地下水豐富的地區,探尋游水故道對蘇北魯南山丘嶺地的抗旱、農業灌溉有著重要的意義。深入研究游水,有助於探討黃、淮、沂、沭諸水的河系演變。有利於對淮北滄海桑田變化的進一步研究。

(市橋人家原創:

馬鑑堯

,轉載請署作者名。)

參閱資料:

《連雲港地理與經濟》張傳藻,河海大學,1993年出版。

圖片五張傳藻家人提供,餘選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