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判斷一個地區的發展前景,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個地區是否能有所發展,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化大分工下的地理優勢。2、優秀的企業家隊伍和市場主導的共同意識 3、積極開明的黨政幹部隊伍(義烏與白溝)4、政治經濟模式下的政策優勢(特區、省管縣等)。

怎樣判斷一個地區的發展前景,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逐條來看。

1、社會化大分工下的地理優勢。

以漕運為例:比如淮安,淮安曾經是南北水運樞紐,東西交通的橋樑。當時,千萬艘糧船銜尾而至淮安由末口入淮北上。糧船解除安裝之後,再從河下裝滿鹽運往南方各地。南糧北調、北鹽南運都要途經淮安,使淮安成為漕運、鹽運集散地,客觀上形成了在漕運史上的特殊地位。歷史上曾主管全國漕運的惟一機構——總督漕運部院也設於淮安,部院機構龐大,文官武將及各種官兵達270多人;下轄儲倉、造船廠、衛漕兵廠等,共約20000多人。淮安特殊的地理位置,促進了淮安的繁榮,特別是商業十分發達。千萬艘糧船的船工水手、漕運官兵在此停留,南來北往的商人在此進行貨物交易,旅客也在此盤桓,更加之在這裡設常盈倉兩處、常平倉兩處、預備倉三處、莊倉五處……更大大提高了淮安的商品需求量,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怎樣判斷一個地區的發展前景,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漕運開始於春秋,發展於秦漢,昌盛於唐宋,鼎盛於明清。清沿襲明後期漕政多弊未改,直至乾隆中末期,政治腐敗,導致漕政迅速敗落。加之道光年間,運河淤塞,漕政弊壞。漕運迅速敗壞。道光初年,漕運處於癱瘓狀態,清朝政府不得不改辦海運;再次僱商海運漕糧,漕運派反對仍用運河漕運,後又用海運,運道千瘡百孔,漕路日趨衰敗,最後全線斷航。漕運既停,因徵運漕糧而設定的衙門、衛所等機構也逐漸革除。淮安雖然如今迅速發展,形成了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的立體格局,戰略地位終究比原來是降了很多。

怎樣判斷一個地區的發展前景,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地理大發現、全球一體化,奠定了海運的戰略地位,改革開放後東部沿海城市以港而興。隨著時代發展陸路交通系統的公路、鐵路等對地理優勢進行了再次補充,奠定了城市崛起的地理基礎,如最近幾年崛起的中部城市群。

2、優秀的企業家隊伍和市場主導的共同意識。

“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敢於挑戰體制束縛深化企業改革,轉換經營機制”。這些特質是北方人所少有的。北方人離權力中心較近,收其影響深遠,南方市場經濟發達,大家對市場有普遍的共同意識。銷售到底是找“市場”還是“市長”?北方人和南方人在策略的選擇上可能就有所不同,企業形態和結果自然也不同。

怎樣判斷一個地區的發展前景,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以褚橙為例。2001年,73歲已年逾古稀的褚時健選擇從零開始(自有資金120萬元,還有從以前的下屬、朋友那裡借來的錢,他開始投資農業種植),與妻子馬靜芬承包了雲南玉溪哀牢山開始種橙,他獨具慧眼,是最早在國內水果養殖上實行大規模、工業化種植的人之一,創業之初就決定按照現代企業的管理方法經營自己的農產品基地。褚老和夫人馬靜芬一路堅持,用超過常人的意志力和執行力,從最早種出來的橙子扔都沒處扔,到10餘年後,使褚橙年產10000噸,利潤超過6000萬元。

73歲,舉債,創業,這幾個詞的組合在北方鮮有耳聞。

3、積極開明的黨政幹部隊伍。在國內政經模式下,黨政幹部對當地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甚至一定程度決定了當地經濟發展模式和發展水平。

怎樣判斷一個地區的發展前景,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南義烏北白溝”曾是改革開放之初小商品兩大集散地。開放之初商品短缺,隨著開放大量的假冒偽劣商品由這兩個集散地鋪向全國,擾亂了市場,國家相關部門開始追查。關鍵來了,義烏的黨政幹部順勢而為,敢於擔責,聯絡外援,幫助企業提檔升級、轉型發展,從源頭上幫助企業走出劣質、仿製的困境。這樣的事情,在北方基本是查封商品、落實責任、倒查問題。

這也就是現在義烏小商品全國各地競相開花,白溝小商品發展的視窗期錯過了!

當然,就幹部隊伍來說,南方有南方的優勢,北方有北方的優點(政治意識強),關鍵在於要怎麼用,用到什麼地方。

4、政治經濟下的政策優勢。

深圳最典型的就不說了,說說浙江省管縣的管理體制(財稅、幹部),當然這個模式現在還是有爭論。順勢而為找到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管理模式才是硬道理。

怎樣判斷一個地區的發展前景,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浙江一直以來就是鼓勵縣域經濟的先鋒,市管縣模式下行政管理運轉不夠高效,中央和省都已完全下放的審批許可權卻被市裡截留,處在經濟建設第一線的縣域權力漸小,責任重大,責權利不對。在一個市縣爭利嚴重,影響縣域經濟發展。

浙江開省管縣的先河,採取省管縣(財稅、幹部)加上強縣擴權都是為了給縣域經濟鬆綁,這一模式對浙江縣域經濟的發展功不可沒,由此在90年代和2000年初期成效顯著。蕭山、餘杭、慈溪、餘姚、柯橋、紹興縣等地都透過縣域經濟較好的找到了自己的發展點。

這個模式由於在行政事務與財稅、幹部管理上的不同體系,難免有掣肘之感,縣級黨政是否具有良好的社會治理能力?是否有充足的財力保障?都給這個制度劃上一個問號。但就浙江來說根據情況適時調整“省管縣”體制,對浙江區域中心城市、縣城與強鎮的和諧發展起到了巨大的積極作用。下一步如何理順,還要根據情況具體對待,最主要黨政幹部根據情況及時自我調整,這才是做好真的內功。

有人說還有人口因素,在我看來人口是流動的,應該包含在社會化大分工下的地理優勢這個考量因素中。

怎樣判斷一個地區的發展前景,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自己考慮的幾條因素,不同意見歡迎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