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萬千裡逃荒,300萬人餓死的河南大旱災,留下了的人做了什麼

一、

河南,一個多災多難的省份,戰爭、天災、人禍,一次又一次承受了歲月給予的沉重打擊,1938年黃河大堤被炸,淹死餓死人民八九十萬;1942年河南大旱災,300萬人被餓死,還有300萬人成為流民,死傷無數;1975年,河南洪災,1015萬人受災,數萬人死亡;2021年7月20日,鄭州的暴雨成為全國的焦點,再次牽動人們的心緒。

但河南兒女最不缺的就是直面苦難的韌勁,以及直衝雲霄的幹勁,沒有任何困難可以將他們打倒,如同閻連科《年月日》中的先爺,他們與天鬥與地鬥,卻從不屈服。

1200萬千裡逃荒,300萬人餓死的河南大旱災,留下了的人做了什麼

有人問:為什麼你的文字都無法脫離河南的影子?閻連科說:

因為我的靈魂無法離開那片土地,農村對我來說,就如同大樹的根、江河的源、風箏手中的線.

閻連科,1958年出生於河南嵩縣田湖窯的普通農家,經歷過大饑荒和動盪的年代,年少童真的美好也帶了淡淡的憂傷,最深的記憶不再是天真的童年和浪漫的愛情,而是記憶猶新的“飢餓”,那一段吃地瓜,蘸蒜瓣的苦難日子,讓他在年老都難以忘懷。

1200萬千裡逃荒,300萬人餓死的河南大旱災,留下了的人做了什麼

所以才會在1996年的某一天,走過玉米地的空寂,一段一人一狗一苗的故事在閻連科腦中成型,那是一段燒焦了的歲月,更是一種對災難的抗爭。

同樣是描寫大旱災,同劉震雲的《溫故一九四二》將筆墨放在三千萬民眾的背井離鄉不同,閻連科描寫了一個選擇留守的老人,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光,為了留下最後的玉米種子無私奉獻,以及面對苦難的不屈不撓。

1200萬千裡逃荒,300萬人餓死的河南大旱災,留下了的人做了什麼

二、

千古旱年那一天,歲月被日陽烤成灰,用手一捻轉,日子便火炭一樣粘在手上燒了心,一串串的太陽光,不見盡止地懸在頭頂上。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很久,村民們開始出逃,七十二歲的先爺跟著走了八里半,忽然不走了,他說自己老了,走不了三天就要累死,還不如就死在村裡。

於是先爺留下了,一個村落、一道山脈、一個世界就剩下他一個老人了,還好有瞎狗以及一顆冒出的玉蜀黍苗。

為了這顆玉蜀黍苗,先爺和瞎狗每天早上跑八里半,將憋了一晚上的尿傾瀉在玉蜀黍苗的土地裡;沒有水就將棉被放進水井,拿吸上來的水做飯澆灌玉蜀黍苗;沒有吃的,就挨家挨戶找糧食,可惜收穫,糧食沒有找到,

先爺卻找到了一杆秤和一杆馬鞭。

1200萬千裡逃荒,300萬人餓死的河南大旱災,留下了的人做了什麼

三、

有人將《年月日》和餘華的《活著》相比,也有人說是中國的《老人與海》,

先爺在滾燙的烈日下、潛伏的死亡面前,依然為了一顆玉蜀黍苗,保留了對生存的無盡渴望、對命運的無畏抗爭,而那杆鞭子就代表了他對天、對地抗爭的勇氣。

在搜遍了整個村落,都沒有找到一粒糧食的境地,先爺望著瞎狗渴望的眼神沒有作答,而是揮起鞭子,對著太陽噼噼啪啪地抽起來,

把整塊的日光和氣流,都抽打得梨花飄落般,滿地都是碎了得光華碎片

,彷彿這樣才能瀉下心中得一口悶氣,

但隨即先爺就發現了糧食,跟著老鼠在山坡上刨了三個老鼠窩,搜刮了餓不少玉蜀黍粒,先爺第一次在村人逃難後笑出聲。太陽依然毒辣,但日子還是在過,找水照顧玉蜀黍苗,翻老鼠窩找玉蜀黍粒,這就是先爺的全部。

1200萬千裡逃荒,300萬人餓死的河南大旱災,留下了的人做了什麼

可惜,和先爺搶水搶糧的是數量眾多的老鼠,糧被吃光了,井也乾涸了,死老鼠把井都填滿了,先爺看著烈日下玉蜀黍苗,因為沒有水分而一寸寸乾枯,絕望爬上心頭。

他青筋爆出,奔進棚裡取下馬鞭,瞄準太陽的正中心,

噼噼啪啪,轉動著連抽了十幾鞭,抽落下許多在地上晃動的和陰影

抽完了太陽,不服輸的先爺挑著擔子又去找水了,在幾十公里外的地方,找到了一處小水窪,卻被一群狼圍攻,同樣的飢渴讓人狼對峙了一天一夜,誰也不肯退讓。最終,先爺用自己強悍的意志力逼退了群狼,暫時解決了水的問題。

剩下就是吃了,沒有糧食就吃老鼠肉,但沒有糧食,老鼠也逃亡了,連老鼠肉也吃盡了,真正到了彈盡糧絕的時候,先爺也捨不得對跟隨了自己這麼久的瞎狗下手。

最後他又取下鞭子,站在空地,對著太陽連抽了十餘鞭,

日光如梨花一樣零零碎碎在他眼前落下一大片

,這一次先爺不再沉默,而是喊出了心中的咒罵:

我XX祖奶奶的,你先爺我照樣能把這顆玉蜀黍種熟結子,你能咋樣我?

1200萬千裡逃荒,300萬人餓死的河南大旱災,留下了的人做了什麼

四、

先爺在玉蜀黍苗旁邊挖了一個墓穴,用自己的肉身做養分,用生命換來了玉蜀黍苗的果實,當全村人回到家鄉,在先爺種植的玉蜀黍裡找到了七個手指肚,玉粒般透亮的玉蜀黍子。

這七粒玉蜀黍子成了全村人的希望,當他們再次逃亡時,有七個漢子留了下來,用先爺同樣的方法和決心,在七塊互不相鄰的褐色土地上,頂著無休無止的寂寥和日光,又種出了七棵嫩綠如油的玉蜀黍,一粒希望變成一片希望,最終收穫滿倉谷糧。

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

作為生長於河南的作家,閻連科深深感受到河南地區幾千年來的不易,是水旱災害頻發的沉重地區,卻也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地區,這裡的人民也如先爺一樣,面對著災難,不屈不饒的抗爭,一年一年,一月一月,一日一日地以一顆勇敢、頑強的心,去迎接挑戰、抗爭命運,戰勝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