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15萬猶太人在德國武裝部隊服役,他們結局如何?

引言

由穆斯林組成的德國部隊中最著名的是黨衛軍第十三

“彎刀”武裝山地師。它屬於武裝黨衛隊,於

1943

2

月建立,由來自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以及克羅埃西亞的穆斯林志願者組成。其主要任務是與後來成為南斯拉夫國家首腦的鐵托領導下的游擊隊進行戰鬥。

幾個月後,一支擁有兩萬多兵力的部隊建成了,其士兵們都佩戴一個綠色的土耳其帽,每個營都配有一個阿訇,每個團配有一個毛拉。

1944

年,德國人在巴爾幹地區建立了另一個由穆斯林組成的師。該師由阿爾巴尼亞人組成,稱為斯坎德培師。德軍於

1941

年進入蘇聯後,高加索地區的穆斯林也被納粹用作進攻力量。

當年12月,他們開始用從蘇聯手中解放出來的穆斯林戰俘組成部隊。

同樣,用克里米亞韃靼人和伏爾加韃靼人,以及其他來自中亞的穆斯林建立了部隊。

德國用蘇聯控制地區的穆斯林組建部隊的目的之一是試圖讓土耳其加入德國一方,對於實現控制中東和高加索所需油井的目標來說,這將是一個巨大的優勢。事實上,在

1942

年,德國軍隊發動了以奪取高加索油田為目標的“藍色行動”,但是因缺少部隊使得最初的成功沒有得到鞏固。而土耳其則保持了含糊不清的中立立場。

“二戰”期間,15萬猶太人在德國武裝部隊服役,他們結局如何?

1939

10

月,土耳其與英法兩國簽署了互助協議。但是當希特勒的軍事進攻看起來不可阻擋時,土耳其人開始接近德國人,這種關係深深地擾亂了盟軍。

1945

3

月,當德國的失敗開始變得明顯和迫在眉睫時,土耳其向德國和日本宣戰。

希特勒的軍隊中有猶太人:

雖然有些矛盾,但是一些歷史學家聲稱,“二戰”期間約有15萬猶太人在德國武裝部隊服役。

這些士兵大多數都不是“純粹的”猶太人,只是混血家庭的後代。

1940

4

8

日,政府免除了這些半猶太人在國防軍中服役的義務,入伍的人都是自願的,甚至接受過長時間的調查。據估計,這些猶太人中有大約

3

萬人因戰爭中的表現被授勳,大約有兩萬人獲得晉升,有人甚至成為將軍。

最突出的案例是在1974年至1982年擔任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理的赫爾穆特·施密特,儘管其有四分之一的猶太血統,卻曾獲得過一等中尉的軍銜。

以信仰的名義:爭奪權力的鬥爭並非是為了捍衛價值觀;

相反,價值觀被用來為獲得權力而服務。把宗教作為戰爭武器或利用宗教為某一行為辯護是一種常用的做法。狂熱的宗教人士努力去說服其信徒,並不意味著其與信徒的真正利益相同,甚至他們的真正利益通常與宗教信仰毫不相關。其隱藏的目標主要是政治、經濟方面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往往隱藏在令人眼花繚亂的信仰之中。

“二戰”期間,15萬猶太人在德國武裝部隊服役,他們結局如何?

歷史表明,許多精英利用宗教熱情為自己謀利。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宗教熱情更多地取決於感性因素,而不是理性因素,而這種感性因素往往又不是很正確。普通人的宗教情感已經被用作實現地緣政治目的的推動力。或許,唯一的安慰就是本傑明

·富蘭克林的話:“如果有了宗教,人類還如此邪惡,那麼沒有宗教會怎麼樣呢?”

與敵人和解的大門總是敞開的。

在《用兵之道》中,馬基雅維利警告說,永遠不要讓敵人絕望,因為這將使敵人變得無法預測和更加危險。沒有比在洞穴底部、走投無路的熊更危險的敵人,因為絕望會激起它的潛力。

正如中國古代軍事家孫武所建議的那樣:“圍師貴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這種情況發生在各國民眾身上,當除了死亡之外沒有別的出路時,他們的決心和力量會增強。這同樣適用於國際關係和地緣政治。

所有這一切給我們帶來了關於網開一面的戰略格言:我們必須始終向對手敞開大門,以免把他逼到完全絕望的極端。

諾爾巴建於公元前5世紀,能夠俯瞰龐廷沼澤區。

由於這個城市與沃爾西人的土地相鄰,戰略位置重要,羅馬在公元前

492

年對該城市殖民。在沃爾西人戰敗並與羅馬對抗多年後,諾爾巴遭遇了一系列的戰爭,戰爭持續了

150

年,被稱為“拉丁戰爭”。

“二戰”期間,15萬猶太人在德國武裝部隊服役,他們結局如何?

後來,羅馬共和國的內戰期間所發生的一切導致了諾爾巴的終結。希望成為獨裁者的羅馬將軍西拉率領超過

4

萬人的軍隊進入義大利半島。那時,諾爾巴人民對其他被征服城市的命運已有耳聞:居民解除武裝後被分屍,城市被移交給了掠奪者。面對敵人的殘暴行徑,尚未陷落的城市頑強抵抗。諾爾巴因其結局而聞名於世。

在沒有替代方案的情況下,當西拉的部隊闖入這個城市時,市民自殺或互殺,以避免落入敵人手中。

隨後他們還將這座城市燒成灰燼,避免敵人獲得戰利品或展開報復。

最後,儘管西拉努力重建這座城市,但是它已經失去了戰略意義,被普利尼奧長老認定為一個已經消失的城市。如果侵略者能夠網開一面,也許這個城市會投降,其戰略價值就能得以保留。當然,讓它以有尊嚴的方式失敗,效果會更好。

就像羅馬征服者在其他城市所做的一樣,如果被侵略者主動投降,羅馬就會給予他們權利,留下土地,以保證他們能夠提供貢品和士兵。

如果羅馬領導人在公元前

4

世紀讀過中國的《孫子兵法》,肯定不會迫使伊比利亞城市努曼西亞頑強抵抗。《孫子兵法》建議,不要攻擊絕望的敵人,而應該為其留下一條生路。後來,“努曼西亞抵抗”被用來形容處於危險境地卻決絕抵抗的人。

在距離現在的索里亞市幾千米遠的塞爾梯貝里亞市所發生的事情,在今天仍然值得借鑑。

公元前

133

年的夏天,小西庇阿——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埃米利安努斯所統帥的羅馬軍隊圍攻這座城市,這個城市的居民寧可自殺也不投降。

“二戰”期間,15萬猶太人在德國武裝部隊服役,他們結局如何?

這些勇敢的塞爾梯貝里亞人和羅馬人之間的衝突由來已久。羅馬人

20

年中多次進攻這個城市,但是都被當地人擊退。偉大的羅馬共和國渴望結束這種屈辱,羅馬元老院便決定摧毀這個無禮的城鎮。

首先,他們用各種障礙物把這個城市圍起來,如坑、塔、柵欄和大堤。

他們修建了又高又厚、長約

10

千米的城牆,每

30

米設定一個塔樓,配備弩弓和彈射器,由弓箭手和投石手看守。

羅馬人希望像以前無數次發生的那樣,受圍困的居民被飢餓和疾病折磨,很快就會祈求憐憫。但是,當羅馬人看到努曼西亞人寧可集體自殺也不投降時,驚得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努曼西亞人和村莊一起走向毀滅,只剩下了灰燼。

西庇阿能夠享受到的,不過是以勝利者的姿態押著被俘的50多名努曼西亞人走過羅馬的街道。

但是從那一刻起,努曼西亞的名字已經在歷史書上被銘記。

在複雜的國際舞臺上,應該有調節國家衝突的

“逃生閥”,這樣就可以防止緊張局勢的加劇。典型例子是冷戰期間的代理人戰爭或僕從國戰爭。

它是指兩個或多個國家間接利用第三方對抗,從而避免直接對抗,主要是透過私人團體、僱傭軍或間諜進行的。

冷戰時期,許多國家都利用了這種代理人戰爭。這種情況發生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美國和蘇聯各支援一方,向他們提供資源,以便在內戰中獲勝,儘管後面隱藏了兩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地緣政治企圖。

“二戰”期間,15萬猶太人在德國武裝部隊服役,他們結局如何?

代理人戰爭避免了兩個可以毀滅對方的核國家之間的直接對抗,進而避免了毀滅性世界大戰的爆發。

好好先生戰略是指所做之事不僅符合共同利益或社會期待,還能維護自己的利益而不使他人產生疑慮、控制而不引起反對、征服,不造成局面緊張。

這個戰略非常有效,可以迷惑對手,以最狡猾的方式,實現自身利益。好好先生很像變色龍,它知道如何偽裝。

結語

在武力方面,好好先生戰略很被動,不直接對暴力做出反應,但這是一種積極的不反應戰略,因為應用這種戰略的人能夠繼續實現其計劃,運用智力手段解除強大對手的武裝。原則上,對於那些沒有任何其他辦法或沒有足夠能力的人來說,好好先生戰略似乎是恰當的。但是,這種戰略有時不會成功,因為需要很長的過渡期。最重要的是,我們永遠不要忘記,沒有比放火的惡魔更糟糕的惡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