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75年,外蒙古成了我們眼裡的“窮親戚”

外蒙古在1921年宣佈脫離中華民國獨立,如果從這一年開始計算,那外蒙古脫離中國已經長達整整100年了。從1946年正式獨立算起,至今已有整整75年。

“叛逆”的外蒙古脫離中國將近百年,他們的生活變好了嗎?人民是否安居樂業?與我們對比又如何?

獨立75年,外蒙古成了我們眼裡的“窮親戚”

外蒙古的獨立

在清朝,或者說後金發家的過程中,蒙古起初並不在後金的統治範圍內。但隨著後金勢力的逐漸強盛,漠南蒙古諸部在1635年選擇歸附後金,這部分歸附的地區就被稱為內蒙古,相對的,尚未歸附的喀爾喀部則被稱為外蒙古。

當然,後來隨著清朝的逐漸強大,外蒙古地區也歸附了清朝。

當時外蒙古遭受準噶爾汗國的進攻,外蒙三部全面潰敗,在這個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外蒙古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倒向沙俄,尋求沙俄庇護,另外一個是倒向大清。

其實也不需要選擇,漠北高原上的遊牧民族自秦漢時期就開始和中原打交道,在兩千多年的交流和碰撞中,早已同中國建立起不可分割的關係。於是在1691年,喀爾喀蒙古三部同清政府歸在多倫諾爾舉行會盟,外蒙古正式歸附中國。

獨立75年,外蒙古成了我們眼裡的“窮親戚”

不過由於特殊的民族政策,清朝對外蒙古的關注比較有限,同時也因為管理自家中原腹地都焦頭爛額的,對偏遠的外蒙古更加有心無力。

但清朝不上心,不代表別的勢力不上心。最為上心,當然是外蒙古北邊的沙俄,他們透過各種手段對外蒙古進行滲透。

舉個例子,外蒙古的第八世活佛哲布尊丹巴,從十二歲就開始頻繁與俄國人交流,沙俄不止會向活佛送禮,還會同時將禮品、武器甚至美女送入各個外蒙古王公手中。

獨立75年,外蒙古成了我們眼裡的“窮親戚”

沙俄官員和外蒙王公

在沙俄的不斷滲透之下,懷有二心的外蒙貴族並不在少數,他們大都暗中做好了準備,只等一個天下有變,就跳出來作亂。

1911年,辛亥革命,大清轉眼間風雨飄搖,馬上就要被掃入歷史的廢紙簍,這讓鬧騰的外蒙古貴族覺得外蒙古獨立的最好時機已經到來。

11月底,在杭達多爾濟的帶領下,外蒙兵圍大清衙門。一個月後, “大蒙古國”宣佈獨立,哲布尊丹巴成為皇帝,年號“共戴”。

這就是外蒙古的第一次獨立,之後外蒙古雖然多有波折,但總的來說,在1911年年終時,外蒙就已經在事實上脫離了中國的掌握。最終在1946年,民國政府在蘇聯的威逼利誘下,正式承認外蒙古獨立。

獨立75年,外蒙古成了我們眼裡的“窮親戚”

宋子文在《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上簽字

蘇聯體系下的短暫春天

外蒙古地廣人稀,只有兩個鄰國,一個是北邊的俄羅斯,一個是南邊的我們。

同時,外蒙古國內礦產資源豐富,草場優良,按理來說,外蒙古人口不多,倒賣倒賣牛羊,倒賣倒賣礦產,就能過上相對富足的日子。

但現實卻並非如此。

蒙古草原的傳統經濟是遊牧經濟,也就是以畜牧業為支柱的傳統產業型別。其現代化的開端可以追溯到1930年來自蘇聯的援助。

獨立75年,外蒙古成了我們眼裡的“窮親戚”

在蘇聯的支援下,外蒙古開始建設他們的現代工業體系,主要建立了以煤礦和電力為主的工業部門,另外,修建了一些鐵路和公路。

“一些”這個量詞,其實非常準確。

外蒙古的鐵路體系非常簡單,只有一條縱貫南北的幹線鐵路和一段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延伸支線,這兩條鐵路都是由蘇聯修建的,一條連線蘇聯,一條連線中國,壓根沒有形成像我們一樣的密密麻麻的鐵路網路,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可想而已。

獨立75年,外蒙古成了我們眼裡的“窮親戚”

而這兩條鐵路,也是十分的來之不易。外蒙古從1911年開始,就多次請求蘇俄為其修建鐵路。但直到1937年,斯大林才同意給蒙古政府貸款修建納來哈-烏蘭巴托鐵路,這條鐵路連線了蒙古最大的煤田和首都烏蘭巴托,可以解決烏蘭巴托的能源供應問題。

在蘇聯的援助之下,蒙古國經濟發展的情況還是比較樂觀的,到1957年時,其工業產值佔國民經濟的比重已經達到了41%。

除了工業,外蒙古的畜牧業也在蘇聯的幫助下取得了比較多的進步,利用現代科技提高了畜牧業的產量好質量,建立了馬拉割草機站以及獸醫網等配套設施。

獨立75年,外蒙古成了我們眼裡的“窮親戚”

蒙古國第一代領導人,喬巴山

此外,由於蘇聯本身位於高緯度地區,氣候寒冷,糧食生產比較成問題,因此,蘇聯希望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能夠加大糧食生產的力度,為解決蘇聯的糧食問題出一份力。

外蒙古自然也在被要求的國家中,1962年,蒙古開始大規模的發展穀物生產,陸續開墾了100多萬公頃的土地,耕地面積增加了20倍。

當然,這麼一來蘇聯的日子確實好過了,蒙古卻因為大規模的開墾荒地,使得草原遭到破壞,現在的蒙古國生態破壞嚴重,土地沙化問題日益突出。

獨立75年,外蒙古成了我們眼裡的“窮親戚”

蒙古衛星地圖

等到1991年蘇聯驟然解體,蒙古的好日子一下就到頭了。

現在的外蒙古現狀

蘇聯解體後的蒙古經濟,可以用原形畢露來形容。

其經濟發展最大的問題就是工業部門的不齊全,外蒙古在蘇聯的幫助下,只建成了部分工業部門,之前已經說過了,以採礦和發電為主。

獨立75年,外蒙古成了我們眼裡的“窮親戚”

蒙古國一半的人口居住在首都烏蘭巴托,

這就形成了蒙古國如今的經濟形勢,完全以畜牧業和礦產資源出口為導向。這種經濟模式對外依賴極為嚴重,而且十分脆弱,譬如前幾年國際礦產資源價格持續走低,對蒙古就形成了極為嚴重的打擊。連續數年經濟低迷,貨幣嚴重貶值。

順便一提,蒙古使用的貨幣叫做圖格里克,是蒙古國委託德國捷德公司印製的。

為什麼不自己印錢呢?

印不了,印錢這種相對“高階”的工業部門,外蒙古根本沒有建立,因此只能委託外國公司來印製。

連印錢都得外國人幫忙,外蒙古的工業體系建設情況可見一斑。因此,外蒙古對外依賴十分嚴重,說難聽點,外蒙古現在是除了牛羊,都得進口。

由於沒有海運的可能性,外蒙古對外出口主要是對一南一北兩個鄰國。

北邊的俄羅斯地大物博,同樣礦產資源豐富,俄羅斯不僅不怎麼需要外蒙古的礦產資源,相反,俄羅斯還巴不得外蒙古不賣礦。畢竟供需關係決定商品價格,外蒙古不賣礦了,俄羅斯的礦就能賣個高價了。所以外蒙古的資源主要是賣到我們這邊來。

獨立75年,外蒙古成了我們眼裡的“窮親戚”

奧尤陶勒蓋金銅礦,蒙古國最大的工業企業,距離中國不到100公里

出售資源,獲取外匯,外蒙古拿這些外匯都拿來幹什麼了呢?

發展經濟?保證民生?建設軍工?

都不是,由於自身的工業部門極不完善,這些轉來的外匯大部分必須用來進口各種日用百貨,包括啤酒飲料礦泉水,花生瓜子八寶粥,還有電視、手機、電腦等等產品。

由於只有兩個鄰國,這筆外匯很大一部分都流回我們手裡。

央視國際頻道的《邊疆行》欄目,曾經做過一期關於二連浩特口岸的節目。那期節目講的是二連浩特市區裡一家浙江義烏興辦的商貿城,這個商貿城就是專門供蒙古國客商來“掃貨”的。

節目裡的形容是“這裡是蒙古客商的購物天堂,他們要在有限的進貨時間裡,進到最多的貨物”。這個場景很容易讓人想到前幾年國人出國去日本掃貨的情景,但去日本掃貨好歹掃的是各種名牌和高科技商品,外蒙人來掃的居然是各種日用品。

那麼,外蒙人賺到的外匯,買這些商品夠用嗎?

以前夠,現在不夠。

2012年之前,可以說是蘇聯解體之後蒙古又一次的黃金時代,那個時候大宗商品的價格高而且需求量大,蒙古國靠著販賣資源過著日進斗金的日子。

但僅僅四年之後,外蒙古的經濟就接近崩潰。

外蒙主要向我國出口,其國內採礦業的投資人也大都來自中國,賣完礦拿著貨款從二連浩特買鍋碗瓢盆用火車拉回蒙古。

獨立75年,外蒙古成了我們眼裡的“窮親戚”

二連浩特口岸

外蒙古的這種情況,其實就是經濟附庸國,他們的經濟狀況,他們的富裕與貧窮,完全跟礦石和我們掛鉤。

但從2015年開始,世界的經濟一直在走下坡路,石油價格都曾經一度下跌到成本價,在這種情況下,蒙古的日子就更難過了,在2016年整個國內的經濟系統都接近崩潰。

日用品買不起,難道就不買了?那當然不可能,因此外蒙古的債務在近些年一度飆升,2018年時外蒙古揹負著高達230億美元的債務。

獨立75年,外蒙古成了我們眼裡的“窮親戚”

這是什麼概念?外蒙古一年的GDP才100億美金,相當於外蒙兩年多的生產總值。

另外一面,在中國大搞西北防護林,防風治沙的時候,外蒙古的沙漠化正在日趨嚴重,已經開始嚴重影響到外蒙古畜牧業的發展。

根據2018年的資料,蒙古國GDP為130億美元,人均GDP為4104美元。

對比一下,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的GPD為2494億美元,2021年的人均GDP則為1萬美元。GDP總量幾乎是外蒙古的20倍,人均則是兩倍。

內外蒙古僅有一線之隔,但卻面臨著截然不同的生活狀態。一百多年前的選擇造就了今夕的對比,著實是令人唏噓。

文:未定

地史館原創,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