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婦攔下朱元璋鑾駕,破口大罵,朱元璋知道是誰後,立刻道歉

相傳,在江蘇南京鼓樓崗的山坡上曾經有一座功臣樓,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後下令建造的。得知此事以後,那些跟隨朱元璋南征北伐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們深受感動。

這座功臣樓的樓身寬且矮,窗戶卻是又高又小,看起來既結實又安全,最重要的是修建得豪華無比。功臣樓屹立高處,彷彿就是無時無刻彰顯著功臣們的豐功偉績。

直到有一天,朱元璋在功臣樓宴請功臣,酒過三巡之後,朱元璋藉故先行離去,隨即功臣樓陷入一片火海,醉意燻然的功臣們沒有一個活著走出來,這就是流傳甚廣的“火燒功臣樓”。

老婦攔下朱元璋鑾駕,破口大罵,朱元璋知道是誰後,立刻道歉

歷史學者們普遍認為“火燒功臣樓”純屬子虛烏有,一是因為此事出自《明英烈傳》等評書,正史不見記載,二是以朱元璋的謀略和手段,不可能將此事鬧得人盡皆知,讓自己聲名掃地。

功臣反成威脅,太祖殺心漸起

然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歷史上諸如此類的事情比比皆是,

儘管朱元璋不曾火燒功臣樓,但他誅殺功臣的事情卻絕非無中生有,

因此而受牽連的人更高達數萬。

同為開國皇帝的趙匡胤也曾經“杯酒釋兵權”,而朱元璋則是幾乎將所有功臣一網打盡,共患難卻不能同富貴,那麼他究竟為什麼要做得如此狠絕呢?

老婦攔下朱元璋鑾駕,破口大罵,朱元璋知道是誰後,立刻道歉

據聞有一日,朱元璋將太子朱標召到身前,然後將一根佈滿荊棘的手杖丟在地上,又令朱標將手杖撿起來。朱標望著刺手的木杖,不禁犯難了,這要怎麼拿?

見兒子為難,朱元璋就回答他說,既然你擔心會刺傷手,那我把刺全拔了再給你不就好了嗎?

這句話真是一語雙關,朱標總算明白了朱元璋大開殺戒的原因。

曾經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謀臣猛將,如今在朱元璋看來已然是眼中釘肉中刺,他們一個個精明能幹,皆是深謀遠慮之人,如果這些人居功自傲,甚至功高震主肆意妄為呢?

老婦攔下朱元璋鑾駕,破口大罵,朱元璋知道是誰後,立刻道歉

一旦這些人起了異心,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尤其在朱標意外病逝後,其子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

而承襲父親仁厚天性的朱允炆太過年幼,資歷尚淺,不可能鎮得住這群功臣

斬草除根,父子三人難逃一死

因此,本來就疑心極重的朱元璋決定防患於未然,親自將這些“刺”一一拔除,掃清障礙,以此穩固大明江山,而在朱元璋親手攪弄的這一場腥風血雨之中,傅友德或許是最令人惋惜的一個。

老婦攔下朱元璋鑾駕,破口大罵,朱元璋知道是誰後,立刻道歉

一代名將傅友德戎馬一生,在追隨朱元璋的三十年裡立下赫赫戰功,卻因為貪戀權力,放不下手中兵權而引起朱元璋的忌憚,最終招來殺身之禍。

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朱元璋宴請群臣,卻撞見一名宮廷侍衛未按規定佩戴劍囊,此人正是傅友德的第三子傅讓,朱元璋表面不動聲色,卻將此事默默記在心中。

宴會上,朱元璋發現傅友德桌上的其中一盤菜沒有吃完,立即當眾斥責,《明史》裡就明確記載著:會冬宴,從者徹饌,徹且不盡一疏,太祖責友德不敬。

老婦攔下朱元璋鑾駕,破口大罵,朱元璋知道是誰後,立刻道歉

借題發揮的朱元璋亦趁機問罪傅讓沒有佩戴劍囊一事,隨後命傅友德返家攜兩個兒子進宮請罪,隱隱察覺的傅友德心中惶恐不安,因為他深知朱元璋做事從來都是有的放矢。

就在傅友德剛剛踏出宮門之際,一名侍衛攜口諭追來,

朱元璋的第二道旨意是“攜其首至”,意思是要傅友德帶著自己兩個兒子的首級進宮請罪。

宛如晴天霹靂的傅友德悔不當初,但事已至此,為免累及九族,他不得不手刃親子,可當他帶著兩個兒子的首級來到皇宮再次見到朱元璋的時候,對方卻一臉驚訝地說,你怎麼忍心這麼做?

老婦攔下朱元璋鑾駕,破口大罵,朱元璋知道是誰後,立刻道歉

傅友德萬念俱灰,冷冷一笑,反唇相譏,你不就是想要我們父子死嗎?隨即當場自刎,可惜父子三人的命並沒有換來族人的安然,朱元璋的狠辣可見一斑。

乞丐衝撞鑾駕,原是恩人之母

不過,作為中國最傑出君主之一的朱元璋也並非只有殘忍狡詐的一面。明朝初期的一日,朱元璋的鑾駕行經一條小巷,一名衣衫襤褸的老婦人忽然衝出來攔在鑾駕前破口大罵,直斥朱元璋忘恩負義。

老婦攔下朱元璋鑾駕,破口大罵,朱元璋知道是誰後,立刻道歉

這一幕令侍從們驚愕又惶恐,但是當朱元璋得知老婦人的真實身份之後,他親自下了鑾轎,對老婦人的態度更是恭恭敬敬,這位老婦人

正是韓成的母親,那韓成又是誰呢?

韓成出生在元朝濠西,也就是現在的安徽省蚌埠市北郊吳郢鄉小韓莊,傳言韓成的相貌與朱元璋極為相似,不僅英勇善戰,而且謀略過人,被朱元璋封為帳前牙將。

元至正二十三年,陳友諒率兵60萬漢軍攻打洪都,朱元璋之侄朱文正死守洪都陷入苦戰,朱元璋聞訊率領20萬大軍趕來救援,雙方在洪都東北的鄱陽湖展開決戰,史稱“鄱陽湖之戰”。

老婦攔下朱元璋鑾駕,破口大罵,朱元璋知道是誰後,立刻道歉

可是由於朱元璋的兵力本就遜於陳友諒,戰船也不比對方,很快便陷入頹勢,被陳友諒手下猛將張定邊圍困於鄱陽湖邊,

張定邊要求朱元璋自刎,否則會將其所有隨行將士斬盡殺絕。

一番思量過後,朱元璋決定保全將士們,只要保住剩餘兵力,徐達、李善長等人就可以擁立他人東山再起。正當朱元璋準備揮刀自刎之際,牙將韓成阻止了朱元璋。

韓成深信朱元璋能夠成為一代明君,況且自起義以來,眾人歷盡艱辛,眼看元朝將滅,百姓就要脫離苦海,可朱元璋一死就會群龍無首,豈不是功虧一簣?

老婦攔下朱元璋鑾駕,破口大罵,朱元璋知道是誰後,立刻道歉

因此,韓成徑自穿上朱元璋的蟒袍玉帶,冒充朱元璋與陳友諒等人談判,隨後韓成自投湖中,信以為真的陳友諒暫緩攻勢,朱元璋與一眾將士得以順利脫險。

稱帝后的朱元璋也許因為國事繁忙,也許正忙著磨刀霍霍向功臣,一時竟忘記韓成的救命之恩,而失去兒子的韓母日漸年邁,孤苦無依,生活困苦,無奈之下才有了攔阻鑾駕一事。

大感愧疚的朱元璋將韓母接入皇宮,盛情款待,不僅追封韓成為高陽郡候,還親自致悼詞祭奠,而今江蘇南京秦淮區武定門內的“罵駕橋”正是因此得名。

老婦攔下朱元璋鑾駕,破口大罵,朱元璋知道是誰後,立刻道歉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韓城沒有替死,如果他活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如果韓成也成為開國功臣,那麼他最終也只會是被誅殺的功臣之一,韓母能受此厚待,也僅僅因為韓城已死。

可是,歷史的功過是非從來不能一概而論,以朱元璋的立場,剷除一切威脅江山的不安定因素,似乎也無可厚非,

畢竟在那個封建時代,那一張龍椅再怎樣寬敞也只容得下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