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是怎樣的?

貞觀二年時,唐太宗對身邊的大臣說:“我每天在朝廷的時候,要說一句話之前,就先想到這句話對老百姓有沒有利益,所以不敢隨便亂說話。”給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倫進奏說:“君王的一舉一動,都要由史官專門記錄儲存。我的職位兼修起居注,不敢不盡忠直言。陛下如果說錯什麼話,那麼對陛下的聖德會有千百年的影響,不只是損害老百姓的利益而已,希望陛下謹慎小心。”唐太宗聽完杜正倫的話非常高興,賞賜他一百段彩色的綢子。

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是怎樣的?

天子之言 一言九鼎

貞觀八年時,唐太宗對身邊的大臣說:“話語是君子德行的重要部分,不是隨隨便便的事情。普通老百姓,一句話沒說好,就被別人記住,成為一生的恥辱和禍害,九五之尊的帝王,就更不能在言語上有一絲的疏忽。否則造成的損失和危害之大,遠遠不是一個普通老百姓說錯話可以比擬的。我常常以此為戒。隋煬帝第一次駕臨甘泉宮時,對泉水、石頭都還算滿意,偏偏怪沒有螢火蟲,於是下詔令說:‘捉一些螢火蟲放在宮中照明。’相關部門主管趕緊派遣幾千人去捕撲螢火蟲,送了五百車放在宮殿旁邊備用。小事情都這樣,更何況別的大事情呢?”魏徵回答說:“君王處於四海之內的至尊之位,一旦有所過失古代人比做日月的盈虧,所有人都會看到。確實要像陛下一樣謹慎剋制啊。”

摒棄爭辯 修養正氣

貞觀十六年時,唐太宗每次和大臣談論古人治國之道,都是和他們當面多次反覆辯論。散騎常侍劉洎上書諫言說:“帝王和臣屬、聖哲和庸人相比,上下相差太多,相互之間的觀點很難一樣。所以,如果讓最愚笨的人和最聖明的人相比,讓最卑微的人和最尊貴的人相比,就算他們自己有自強上進之心,也是不可能超過對方的。陛下施恩納諫,都還擔心臣下不敢當面誠心回答,更何況陛下啟發神思、運用辯才、修飾詞匯、引經據典,這樣一來,這些庸常凡俗的臣下如何還敢應聲回答?

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是怎樣的?

我聽說上天和聖人都把不說話當成是尊貴的美德,老子《道德經》裡說:‘最懂得辯論的人看起來就和言語木訥的人一樣’,莊子也說:‘真理都是樸實無華的‘,他們都主張少說話。所以齊桓公讀書,輪扁私下懷疑,漢武帝仰慕古風、獨尊儒術,被汲黯諷刺,他們都覺得這是徒勞無功的事情。記憶的東西太多,就會費心思,話說得太多,就會傷元氣,對內損害心思和元氣,對外損害形體和精神,一開始可能沒有什麼感覺,但時間長了肯定會被拖累。陛下要為國家社稷愛惜自己的身體,怎能讓個人的嗜好損害自己呢?我認為現在天下太平、國家強盛,都是陛下身害的團體力行、勵精圖治的結果。

如果想要長治久安,不能指望雄辯,一定要忘掉個人感情的愛憎,謹尿洋慎取捨,一心為公,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件事情,就像貞觀初年的時候一樣就可以了。秦始皇擅長辯論,卻因為不夠謙虛而失去人心;魏文帝也博學能辯,臣下都覺得他浮誇不實。雄辯口才帶來的拖累,清楚可見。希望陛下少與人爭辯,修養自身的浩然正氣,少讀典籍,保持心情恬淡愉悅,讓自己像南山一樣長壽,讓百姓像在上古東戶時代一樣太平地生活,是全天下的福氣了,陛下的恩德也就遍及天下了。”近來和大臣們的辯制論太多,我恐怕會因此而驕傲自滿、產生輕視他人的想法,身體精神的勞累倒沒什麼。今天聽到你的正直諫言,我一定會虛心改正。

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是怎樣的?

防微杜漸 遠離奸佞

貞觀初年時,唐太宗對身邊的大臣說:“我觀察以前的朝代,奸佞之徒都是國家的禍害。他們花言巧語、結黨營私,如果君上昏庸無能,就會被他們欺騙、矇蔽,導致忠孝之臣蒙冤泣血。蘭花想要枝葉茂盛,卻被秋風摧殘;君王想要天下治理,但卻被奸佞之徒矇蔽。這樣的事情在史書裡記載得非常多。近世北齊、隋朝之間這種佞臣矇蔽君王的事情,我更是耳聞目睹。

斛律明月是北齊的良將,他的威名震驚敵國。北周為了防備斛律明月率北齊軍隊渡河,每年冬天都要專門派人砸碎汾河上結的冰。等到斛律明月因為被祖孝徵誣陷而被殺後,北周才敢有吞併北齊的想法。隋朝的高熲是一位經世濟國的人才,協助隋文帝統一天下,執掌朝政二十多年,天下因為他才得到治理。隋文帝聽信獨孤皇后的婦人之言,一味排斥他。後來高熲被隋煬帝殺害,隋朝的政令制度因此就敗壞了。還有,隋文帝的太子楊勇領導軍隊、代理朝政達二十多年,本來儲君的名分早已經確定。楊素欺騙隋文帝,殘害忠良,使得隋文帝父子喪失天倫人性,隋朝亡亂的禍根就從這裡開始了。

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是怎樣的?

隋文帝混淆嫡傳和庶出的名分界限,最後竟給自己引來殺身之禍,國家社稷也因此敗亡。古人說‘天下無道,奸佞得利’,確實不是亂說的。我經常注意要防微杜漸,避免奸人用讒言誣陷忠良,但擔心自己不能處處照顧到,或者頭腦不夠清醒。前代的史書上記載:‘猛獸盤踞在山林裡,沒有人敢上山採摘藜藿這類的野菜;忠貞正直的臣子執掌朝政,奸佞小人就會因此停止禍害。‘這就是我內心對你們的期望。”魏徵接著說:《禮記》上說:‘沒有看見的事情要謹慎對待,沒有聽到的事情同樣要小心警惕。’《詩經》上說:‘快樂平和的國君,不要聽那些奸臣的胡言。讒言不講原則,會把四方鄰國的關係搞壞。‘孔夫子也說:“討厭那些巧舌如簧、顛倒黑白最終葬送了國家的人。’說的都是這個道理。我觀察自古以來統治天下的君王,如果胡亂聽信讒言、排斥忠良,最終必然導致宗廟變成廢墟、鬧市變成荒郊。希望陛下能非常謹慎地對待這個問題。”

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是怎樣的?

欺下媚上 亡國之風

貞觀七年時,唐太宗視察蒲州。蒲州刺史趙元楷為了討好唐太宗,強迫地方父老鄉親於寒風中穿單衣,在路邊列隊歡迎,還花大力氣裝飾城中的官署城牆、樓宇房舍,又暗中準備了幾百頭肥羊,幾千條魚,以便款待隨行的眾多達官貴人。唐太宗知道後,把趙元楷召過來訓斥他說:“我巡視黃河、洛水之間,路過好幾個州郡,中間需要的所有花銷,都要由公家支出。你飼羊養魚,裝飾樓宇,這都是隋朝滅亡時候的壞習慣,現在絕對不能再這麼做了。你難道不懂我的心意正是要改變過去的做法嗎?”因為趙元楷在隋朝的時候就做過不少奸佞之事,唐太宗這麼說是要告誡他。趙元楷聽了之後,心裡既羞愧又害怕,幾天吃不下飯,竟死掉了。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貞觀十年時,唐太宗對身邊的大臣說:“太子的老師,自古就難於挑選。周成王年幼的時候,周公、召公做他的老師,身邊都是賢良之士。周成王因此每天都能夠得到良好的教誨,不斷增加自身的仁義道德,因此後來才能使天下大治,成為一代聖賢之君。秦朝二世胡亥就不是這樣了,秦始皇溺愛他,讓奸佞趙高做他的老師,每天都教他嚴苛的刑法。導致後來胡亥篡位之後,誅殺有功之臣和皇親國戚的手段,可謂殘暴至極,秦朝因此很快滅亡。由此說來,一個人品性的善惡確實受到周圍親近的人的很大影響。我年少時交遊的人,也就是柴紹、竇誕等幾個人,他們也談不上古人所謂‘友直、友諒、友多聞‘的三益’良友,但我繼任大位、統御天下以來,雖然比不上堯舜的聖明,也能避免像孫皓、高緯那樣的暴虐。

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是怎樣的?

這麼說來,好像身邊親近的人對一個人的品性又沒有什麼影響,這是為什麼?”魏徵說:“中等智慧的人,可以行善,也可以作惡,容易受人影響,但是上等智慧的人就不容易受人影響,沾染不良的習氣。陛下受命於上天,平定天下的禍亂,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使天下大治,國家昇平,哪裡是柴紹、竇誕這些人可以隨便影響的?不過經書上也說:“拋棄淫靡之聲,遠離奸佞小人。‘身邊親近的人和事,確實需要特別的小心。”唐太宗說:“說得沒錯。

杜絕誹謗 任用賢能

尚書左僕射杜如晦上奏說:“監察御史陳師合上呈《拔士論》,說人的心力是有限的,不能一個人身兼數職,用來議論我們這些大臣。”唐太宗對戴胄說:“我以最公正的原則來治理天下,現在任用房玄齡、杜如晦,並不是因為他們以前有功勞或者說是我的老部下,而是因為他們的才能和德行。這個人亂加誹謗,想要離間我們君臣的密切關係。當年三國的蜀後主昏庸怯弱,北齊的文宣帝暴虐悖亂,但是國家還算是治理得不錯,這是因為大膽任用諸葛亮、楊遵彥而不加猜忌的原因。我現在任用杜如晦他們幾個,也是效法這個方法。”唐太宗於是就把陳師合流放到嶺南地區去了。

君臣猜忌 不利國家

貞觀年間,唐太宗對房玄齡、杜如晦說:“我聽說自古以來能順天承運,使天下得到太平的帝王,都是因為得到賢能大臣的得力輔佐。我最近之所以廣開言路的原因,就是想要知道民間的疾苦,希望聽到正直的諫言。但是所有上書密奏的人,都是告發各級官員的,沒有什麼有用的東西。我考察歷代的君王,發現只要國君對臣子有所懷疑,就會造成下情不能上達,這樣子想要臣子盡忠職守,怎麼可能呢?而沒有見識的人,惡意詆譭構陷,使君臣之間互相猜忌,對國家一點好處都沒有。從現在開始,再發現有上奏揭發別人小缺點的,就直接以誣陷的罪名來查辦。”

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是怎樣的?

誣陷忠良 罪該處死

魏徵任秘書監一職時,有人告發說魏徵要謀反。唐太宗說:“魏徵,過去是我的仇人,但因為他一貫忠於職守,我才特意選拔他,讓他擔當大任,怎麼可以胡亂構陷他要謀反呢?”唐太宗竟然沒有問魏徵有沒有謀反,而是直接將告發他的人處斬。

貞觀十六年時,唐太宗對諫議大夫褚遂良說:“你主管起居注,負責記錄我的一舉一動,近來記錄我做的事是好是壞啊?”褚遂良說:“之所以設定史官這一職位,就是要記錄君王的一言一行。對的事情要記錄,錯的事情也不能避諱。”唐太宗說:“我現在努力做到三件事情,也是希望自己不要有什麼過失讓史官記錄下來。一是借鑑前朝成功和失敗的歷史事實,作為警戒;二是提拔任用賢能之人,一起完成國家的治理;三是斥退奸佞小人,不聽信讒言。我要堅持這麼做,始終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