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大主杆,遷萬曾明端

陳樹大主杆,遷萬曾明端

陳樹大主杆,遷萬曾明端

一個氏族的繁衍,如同一棵樹的成長。從始遷祖紮根於一方水土之後,氏族就櫛風沐雨,開始有節奏地成長。首先是主杆,接著是分枝。再接著,分枝上又抽出小枝,小枝上又分出分枝。於是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十六,如此枝枝葉葉,無窮無盡,逐步繁茂成一棵參天大樹。

不過,家譜上另有形象的說法。一個叫“水源木本”,即“水之源,木之本”。樹的主杆好比“水之源”,樹的主杆就是“木之本”。一個叫“瓜瓞綿延”,像一根瓜藤,也是從主杆出發,不斷分枝繁殖,最後鋪陳和生長出大片的瓜果。

我們宅埠陳氏,已然是百家姓叢林裡的大樹,而我們充其量不過是這棵大樹上的某片葉子罷了。我們成長的養分,源於葉子所在的那根枝條,但我們身上的基因,更源於離泥土最近的那根主杆。

所以我們能夠活著,要興“水源木本”之思,要做到“慎終追遠”。不僅要“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還要“追遠”(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暫且拋開封建迷信那套東西不說,至少在“起孝思”這件事情上,我們現代人是遠不及古人對待這件事情的莊嚴神聖。這或許就是“人心不古”的一個表現吧。

所以,現代人常常迷失自己。迷失自己是因為他不知道“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往哪裡去?”而家譜的最大教育意義,就是告訴你這三個“人生之問”的答案。

我們宅埠陳氏這棵樹,不妨稱作“陳樹”。自始遷祖陳壽於1150年紮根於此,已在風雨中挺拔了約870年時間,老祖宗事先規劃預留的35個字第,即將使用完畢。譬如我是“松”字第,是宅埠陳氏第二十七代,是陳壽的第二十六世孫。可能是870年的距離實在太遙遠了,所以像我這樣,看不清陳樹大主杆的子孫一定大有人在。現在我終於在陳氏這棵大樹上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於是也得以看到了這棵大樹的主杆。

再編一句順口溜——“陳樹大主杆,遷萬曾明端”,強迫自己牢記。

“遷、萬、曾、明、端”,這五個字是35個字第中最前面的五個字第,代表著宅埠陳氏的前五世。這五世,是我們宅埠陳氏子孫共同的始祖。其“系傳”如下:

◎第一世

遷一公

諱壽,字益年,又字玄岡,號寄隱。河南陝州閿鄉縣官莊裡之東皇人,詡善公長子。宋高宗建炎三年,金人犯闕,宋室南遷,與父扈蹕如杭,僑寓臨安。紹興五年乙卯,中特奏名進士,除慶元路州學正教授,遷翰林經諭。因上言忤秦檜,貶應奉翰林文字,遂以疾辭職。依外氏,卜居於諸暨楓橋梯山宅埠之陽,因行曰“遷”。初配胡氏,桂陽令鹹賓公女,生子乾,皆先公卒。繼配王氏,教授君章公女,生子泰,女適門人州學生鄭大成。公生崇寧丙戌八月十二日,卒淳熙戊戌二月十五日。胡氏葬杭州慈雲嶺翊善公墓側,公與王氏合葬家前溪匯園。

◎第二世

萬三公

諱泰,字安卿,號樸庵,遷一公次子。配陶氏,蕭山學教諭成德公女。子一,曾十。公生紹興己卯十二月二十日,卒嘉定辛巳十月初九日,合葬家前諸家衕

[tòng]

◎第三世

曾十公

諱本,字理元,號主一,萬三公子。配胡氏。子二:明二、明七。公生淳熙丙午八月二十一日,卒淳祐庚戌七月二十四日,葬家前青園。

◎第四世

明二公

諱國,字道之,號愛泉,曾十公長子。兩徵不仕,自幼刻意墳典,後因十道廉訪使姚樞薦,拜翰林文字,以老疾辭歸。配潘氏,五十一都漢陽通判潘伯洪公女。子三:端一、端三、端五。女端四適何肇何仍二十一公。公生寶誠乙酉六月十一日,卒至元己卯二月十九日,合葬莊塢。

明七公

諱固,字完卿,曾十公次子。配魏氏,無出。公早世,氏守志。合葬朱塘。

◎第五世

端一公

諱璧,字夢龍,號叔諒,明二公長子。初配金氏,子四;繼配劉氏,早世。

端三公

諱北辰,字拱之,號梯山。明二公次子。配喻氏,子六:福一、福二、福三、福五、福七、福八。幼兒福八生而母病,不能乳養,出繼弟端五公為嗣。公生淳祐□□七月十二日,卒□□□□月二十日,壽九十有五,合葬八姬堂。

端五公

諱鈞,字仲舉,明二公三子。兄弟友愛,共爨八十餘年。初配朱氏,江陰主陰主簿巨卿公女,子三:福四、福六、福九;繼配張氏,子一,福十,又繼兄端三公六子福八為嗣。公生淳祐辛亥五月初一日,卒順帝至元庚辰□月□日,壽九十。公與朱氏合葬梅家塢,張氏葬江蓋山。

陳樹從“遷”(陳壽)起步,長到“萬”(陳泰),長到“曾”(陳本),長到“明”(陳國),均呈一枝獨秀狀。雖然第四世有明二、明七,但明七公陳固無子,明二便是獨樹一枝。

陳樹長到第五世,開始分叉,分成端一、端三、端五。端一有四子,按理他將佔據陳樹的三分之一,但家譜沒有載其後來的繁衍,或是四子皆夭折於動盪的時代。故最後只剩下端三、端五兩支。這兩支的生命力極其旺盛,端三這一支抽出了六根枝條,端五這一支抽出了四根枝條。十個分支,便是陳氏的第六世“福”,從福一依次排到福十,陳樹開始昂首向天,呈現枝繁葉茂狀。這時候,歷史的車輪已經駛進元朝了。

上述“系傳”中,有兩個細節特別值得留意。

一是福八公。福八公就是陳策,與王冕同時代,曾任稽山書院山長,後死難乾溪。他原本是端三公的六子(也是幼子),因剛出生時母親得了重病,無法餵養他,所以過繼給了端五公。於是,端三公與端五公平分秋色,各有五子。但這個差點兒夭折、最後不得不出繼給小叔的福八公,後來卻成為陳氏發育得最繁茂的支脈。若干代以後,“福”字第的十個支脈,福三、福四、福五、福六、福七、福九相繼殞落或枯萎,最後留下福一、福二、福八、福十欣欣向榮,至此,端三公實際留下了三房(福一、福二、福八),端五公只剩一房(福十)。而到清朝乾隆年間,陳氏子孫突然發生“分祠析譜”的矛盾,實際竟是端三公派下的福一、福二、福八房之間的矛盾。福八房的子孫在萃渙堂裡祭祀先祖,將福八公的人主牌置於正寢,而將福一、福二的人主牌置於側室(實際相當於把小弟住正堂,兩個大哥住廂房),導致福一、福二房的子孫意見很大,於是另建敦倫堂祭祀福一公、福二公。這樣的對峙持續了135年之久,直到後來陳遹聲的祖父陳殿榮“起孝思”,抱著“慎終追遠”“木本水源”的宗旨,倡建萃倫堂,祭祀“福”字十位祖宗,這棵差點兒支解的陳樹,重新蓬勃向上,健康成長。

二是端五公。“系傳”在記錄端五公時,特意寫了一句話:“兄弟友愛,共爨八十餘年。”什麼叫共爨(cuàn)?就是同灶飲食,在同一個屋簷下,在同一個鍋裡吃飯。“八十餘年”又是個什麼概念?說明是端五公的一生。從端五公出生起,陳氏家族從來就沒有分過家。端五公是共爨的見證者,也是共爨的傳承者。年幼時他與祖輩父輩一起同灶共食,成人後他與兄弟同灶共食,一直延續到兒子輩,繼續延續到孫子輩。最後的場面是,陳氏“端”字輩、“福”字輩、“禮”字輩乃至“秩”字輩,四代人同在一個屋簷下,同吃同住。陳氏家族成員的表現是:兄友弟恭,父嚴子孝,姑慈婦聽,夫唱婦隨,雍雍睦睦。三四代人加在一起,人數得有近百了。陳洪綬在《續修家譜序》中說過:“昔翰林公作時,吾家僅百餘人。”這個翰林公就是行第為“秩”(10)的陳璣,可見端五公在世時,同灶共食的場面是十分宏大的。這個場景,萬不可忽視,因為它是宅埠陳氏“孝友”的一個生動畫面,卻也是被後代子孫所忽視的一個歷史細節。而正因為“端”字輩兄弟友愛,故我們將“端”字也列入陳樹的主杆。至於清朝乾隆年間出現分祠析譜,那是陳氏子孫對端五公“兄弟友愛,共爨八十餘年”的漠視,真可謂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陳樹大主杆,遷萬曾明端

福,是陳氏的第六世。“遷萬曾明端”,是我們陳樹的主杆。“遷萬曾明端福”,是宅埠陳氏前六世相同的行第。第六世“福”字之後,行第開始變化;第二十四世“鉳”字之後,行第又開始相同。由同而異,是家族日繁的象徵;由異而同,是萃渙敦倫的見證。

現在在世的宅埠陳氏子孫,順藤摸瓜,查閱家譜,皆可歸宗於福一、福二、福八、福十,我們的祖宗當年是同爨共食的,我們都是從“福”這根枝條上長出來的。不僅“五百年前是一家人”,現在我們仍然是一家人。

附:

宅埠陳氏

行第

行第,之所以設別尊卑、序長幼也。惟合而不分,則其序易辨,乃宗支蕃衍,盛衰不倫,趨向非一,遂各立行第以自便。吾族“遷萬曾明端福”六世行第相同,繼此則族日繁,行第亦日殊。懼其雜而難稽也,表之使易考雲。

福一房

禮允統曙杲循然亨鎮澦桓煥孝錦永本炳培錩浚松炎坰鋃洛桭烈坤鏜

福二房

禮允統景仁慷歡會鈞淮彬琰壆銘泰椿烜培錩浚松炎坰鋃洛桭烈坤鏜

仁六房

通亮

歡七房

歡十二房

福三房

禮允

福四房

禮允統時

福五房

禮允紀

福七房

福八房

禮十二房

允緣貞

祥二房

祥四房

禮十四房

秩二房

纘貞元

禮十六房

秩三房

繹貞元清彩塋鈺瀚樽燿圻鋐洽森燦培錩浚松炎坰鋃洛桭烈坤鏜

繹貞忠章堂方

繹貞忠章堂都鈳灝棆煒圻鋐洽森燦培錩浚松炎坰鋃洛桭烈坤鏜

秩五房

繹貞忠章恩德信源榮燿圻鋐洽森燦培錩浚松炎坰鋃洛桭烈坤鏜

禮十九房

秩一房

維貞寅恭謙宗鈺瀚

維貞寅賢謙連貴得樽燿城鋐洽森燦培錩浚松炎坰鋃洛桭烈坤鏜

秩四房

維貞寅悅聰宗鈺瀚樽燿城鋐洽森燦培錩浚松炎坰鋃洛桭烈坤鏜

秩七房

維貞寅廉鼎都鈳灝棆煒圻鋐洽森燦培錩浚松炎坰鋃洛桭烈坤鏜

廉二房

金都鈳灝棆煒圻鋐洽森燦培錩浚松炎坰鋃洛桭烈坤鏜

廉十房

南都鈳灝棆煒圻鋐洽森燦培錩浚松炎坰鋃洛桭烈坤鏜

廉十二房

介都鈳灝棆煒圻鋐洽森燦培錩浚松炎坰鋃洛桭烈坤鏜

禮二十三房

秩八房

紳貞寅

秩九房

紳貞元甫奎塋鈺

秩十房

紳貞元

福九房

禮允紋晟勝充寧

充四房

憲綱鈺

福十房

禮秩維貞寅賢愷宗鈺瀚樽燿喜鉞渭梓煇培錩浚松炎坰鋃洛桭烈坤鏜

智嚴經貞誾行侃嘉鏞潤懋煐喜鉞渭梓煇培錩浚松炎坰鋃洛桭烈坤鏜

陳樹大主杆,遷萬曾明端

陳樹大主杆,遷萬曾明端

陳樹大主杆,遷萬曾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