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書生遇一群狐狸,歡情之後,拜求書生上聊齋榜!

明朝時長沙有個姓畢的書生。一個冬天的晚上,畢生正凍得睡不著。忽然一個衣著華麗的女子款款進了屋,問道:“能和你一起取暖嗎?”書生抬眼一瞧,該女子年紀四十左右,風韻猶存…

“我是狐仙,承蒙你日夜想念,特來與你相見。”婦人回答道,“但我年紀大了,哪怕你不嫌棄,如今只想和你一起取暖,我有個女兒剛成年,不如讓她伺候你,明晚你獨自在屋裡等著即可。”

書生姓畢,少年倜儻,卓越超群,他每次讀《青鳳傳》,心裡總嚮往不已,恨不能自己也遇到一次。

到了第二夜,他燒上香坐等。婦人果然領女兒來到。狐女面目嫻婉,絕世無雙。

夫人對女子說:“你與畢郎有鳳緣,今夜你便留在此處,明日早回,不要貪睡。”

畢生與狐女攜手入幃,溫情備至。過後,狐女笑著說:“郎身子肥重,叫人不能忍受。”天不亮就走了。

到了晚上,狐女自己來了,說:“姐妹們要為我們祝賀,明日就煩你一同去。”

畢生問,“什麼地方?”

狐女答:“大姐操辦的筵席,離此不遠。”

第二天,畢生果真等候著。許久,狐女也沒來。他漸漸倦了,剛伏在案上想睡,狐女忽然進來說:“勞君久等了。”於是拉手而去。

兩人很快到了一個地方。他們穿過一個大院落,徑直進了中堂,只見燈燭閃爍,光亮猶如星點。不一會兒,主人出來,年紀約二十來歲,雖是淡妝,卻美麗無比。

民間故事:書生遇一群狐狸,歡情之後,拜求書生上聊齋榜!

她提起衣襟稱賀完,將要人席,丫環忽然來報:“二娘子到。”

狐女用扇子打她的背,白眼看她。二娘子又說:“記得小時候和妹妹打鬧著玩,妹妹怕人戳肋骨,遠遠地伸了手指,就笑得前仰後合,對我發怒,說我應嫁給矮人國的王子。我說:‘妹子以後嫁個多髭郎刺破你的小嘴。’今果然是這樣。”大娘子笑著說:“難怪三妹生氣新郎在此,你還一直胡鬧。”

一會兒,眾人排位坐下,舉杯吃喝說笑,非常高興。忽然一少女抱著一隻貓進來,年紀僅十二三歲,稚氣未退,卻豔媚已極。

大娘子說:“四妹妹也要見姐夫嗎?此處沒有坐的地方。”於是抱著她坐到膝上,拿菜看水果給她吃。過了一會兒,轉放到二娘子懷裡說:“壓得我痠痛。”

二娘子說:“妹子這麼小,身子卻像百斤重。我的腿非常脆弱,姐夫身材高大,肥腿上一定耐坐。”

於是把她放到畢生懷中。畢生抱人懷中,覺得十分香軟,輕得像沒人一樣。畢生抱著她,用同一個杯子飲酒。

大娘子說:“小妹不要過飲,酒醉失態,姐夫笑話。”少女咯咯地笑著,用手撫摸著貓,貓輕輕地叫著。大娘子說:“還不扔掉,抱一身跳蚤蝨子!”

二娘子說:“請以貓為酒令,拿著筷子傳遞,它叫時到了誰的手裡,誰就飲酒。”眾人答應。筷子一到畢生處,貓就叫。畢生原來就能飲酒,連飲數杯,才知道是少女故意逗貓叫,因而大笑起來。二娘子說:“小妹子回去休息!壓壞了郎君,怕三妹怨人。”少女於是抱著貓走了。

民間故事:書生遇一群狐狸,歡情之後,拜求書生上聊齋榜!

大娘子見畢生善飲酒,於是摘下頭上的髻子盛

酒來勸。看她的髻僅能容一升多,可飲下就像飲了好幾鬥。等到喝乾了再看,卻是荷葉蓋。

二娘子也要勸酒,畢生推辭說不勝酒力。二娘子拿出一個小小的口紅盒子,比彈丸稍大一點,倒滿了酒說:“既然不能多飲,就略表心意吧。”

畢生一看,認為一口就可以喝完,可是連續喝了百餘口,還是沒有喝乾,反而更多了。

狐女在旁邊用小蓮花杯換了盒子說:“不要被她們捉弄。”把盒子放到案上,卻是一個大罐子。二娘子說:“幹你什麼事,才三天的郎君,就這樣親愛!“

狐女約畢生離席告別,送他出村,讓他自己回去。

到了晚上,狐女來問:“昨晚沒醉死嗎?“畢生說:“方才我還懷疑是夢境呢。”

狐女說:“姐妹怕君狂躁,所以假託夢境,實際上不是夢。”

狐女每次與畢生下棋,畢生總輸。狐女笑著說:“君每天下棋,我以為必定是高手,今一看,只不過平常罷了。”

畢生求她指教。女子說:“棋術要靠人自己思考,我如何能幫助你呢?每天早晚薰陶,或許有幫助。”

過了幾個月,畢生覺得棋藝漸漸有了長進。狐女笑著說:“還未學到,還未學到!”畢生出了門,和其他曾經下棋的朋友下棋,別人都覺得他棋藝大進。

過了一年多。一天晚上,狐女來了,兩人相對而坐。狐女惆悵了很久,說:“君看我比青鳳怎麼樣?”

畢生說:“比她強。”狐女說:“我自愧不如她,可是聊齋先生和你有文字交情,就煩請他為我們做個小傳,說不定千年後沒有像君這樣痴情的人。”

民間故事:書生遇一群狐狸,歡情之後,拜求書生上聊齋榜!

畢生說:“我向來有這個願望,只是遵守你的叮囑,所以秘不告人。”女子說:“以前曾這樣囑咐,可現在將要分別,還避諱什麼呢?”

畢生問:“到哪裡去?”女子說:“妾和四妹被徵去給西王母做侍女,不再回來。以前有個姐姐,與你家一個叔伯兄弟相好,臨別已經生了兩女,現在我們沒有子女,我和君也沒有什麼拖累。”

畢生求她留下幾句話。她說:“不盛氣凌人,過錯自然少。”於是起身,拉著他手說:“望郎君送我。”兩人走了一里左右,灑淚相別。

民間故事來源於《聊齋狐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