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徵兵到募兵,中國古代軍隊“預備役”的消失和擴大

中國古代兵制的演變是一個徵兵制和募兵制相互交替出現的過程,其變化的原因是各朝代經濟制度的變化,漆俠先生認為“中國封建時代的兵制,是隨著封建經濟制度的變革而變革的。

現代軍隊有預備役制度,那麼中國古代王朝的預備役制度都有哪些形式呢?

一、兵制的演變

1、兵制的發展過程

夏、商、週三代實行徵兵制。周朝規定每家需出一人于軍中服役稱之正卒,若家庭中男丁較多,這些人還需要平時參加軍事訓練,戰時從軍征伐為羨卒。

從徵兵到募兵,中國古代軍隊“預備役”的消失和擴大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繼續實行了寓兵於農的兵役制,但是由於當時諸國間戰事頻仍,加之社會生產力有很大的發展,戰國的一些國家例如齊國、魏國、秦國出現了早期的募兵制,這些被招募計程車兵被稱為“選練之士”或者“百金之士”。秦漢時期的兵制重新迴歸為徵兵制,漢朝規定自“23-56歲的健壯男子,即所謂丁男,都要服兵役二年”。

隨著漢代生產力的發展,

1、兵制的發展過程

,但是這種兵制卻隨著東漢末期的農民起義與軍閥混戰,“因戰爭頻繁,人口減少,募兵困難,改行世兵制”。

三國時期,由於受到戰爭的破壞,導致社會生產力下降,人口銳減,兵源不足,魏、蜀、吳三國均不同程度地實行了士兵屯田制度,隨後發展成為世兵制,它規定所有隸屬於軍籍之人,本人以及後代必須世代皆為士兵。

這一兵役制度的施行持續至南北朝時期,因士兵生活困苦,多數士兵逃亡,導致兵籍空虛,此時再次出現了由徵兵制向募兵制轉化的趨勢。隋唐時期所施行的府兵制替代了南朝時期的募兵制。府兵制是一種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的兵制,農民在得到國家分配給土地的同時必須定期向國家服兵役。

從徵兵到募兵,中國古代軍隊“預備役”的消失和擴大

隨著唐朝生產力的發展,到唐中期時,府兵制逐漸瓦解,募兵制開始大規模地實行,並延續至五代時期,當時的募兵制與南朝募兵制相似,募兵之權並非由中央政府完全掌控,地方藩鎮勢力也擁有募兵之權,這一局面的形成,造成了當時的藩鎮割據局面。

當時的全民兵役制在東漢後期有了一定的鬆動與瓦解,逐漸出現了募兵制的形態

很多朝代的兵制幾乎都經歷瞭如下的迴圈過程:即在王朝之初因各類原因而實行徵兵之法,此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各類限制人口遷徙自由的田制逐漸瓦解,王朝為了維持兵源數量不得不將徵兵制向募兵制轉化,而在新王朝建立後,卻又將舊王朝遺留下的募兵制重新歸為徵兵制。

而宋朝卻是這種迴圈中的一個例外,宋太祖建國後,在形式上繼承了中唐五代的募兵制,並對其加以改革,將募兵權收歸中央政府所有,削弱地方武裝勢力,在此基礎上大規模實行募兵制,它順應了前一時期的經濟制度對兵役制度的客觀需要。

募兵制在宋朝得以充分地實行,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支以禁軍、廂軍為主體的常備軍隊,其士兵來源主要以招募士兵為主。他們大約在從軍後的幾十年之間都在軍隊中供職,如果私自逃離軍隊,會受到宋政府相關法律的嚴厲處罰,所以無論士兵從軍的動機為何,他們都需要在軍隊度過餘生。

在北宋,宋代募兵制下計程車兵包括禁兵、廂兵等士兵。其中禁兵是北宋主要的作戰軍隊,包括班直士兵與隸屬於三衙計程車兵。中央禁軍出屯開封以外的地區時,採用就糧、屯駐、駐泊三種名目。

宋神宗即位後,對北宋軍制進行了改革,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將兵法,宋代禁兵自此分為系將禁兵與不繫將禁兵,同時宋神宗還實行了並營減兵的政策。廂兵多以服勞役為主,其中包括有河清兵、壯城軍、橋道軍、作院軍、裝發軍、船坊軍等,他們從事著宋代各類官營手工業、水利工程、土木工程、資訊傳遞等諸多職務。在南宋,募兵制下計程車兵包括駐屯大軍,禁軍,廂軍等軍種。

二、士兵的來源

2、募兵制成為主流

2、募兵制成為主流

宋朝產生補充兵源的需求,卻並無自然災害發生之時,宋政府只能依靠發放錢財招募士兵。

從徵兵到募兵,中國古代軍隊“預備役”的消失和擴大

招募士兵的官員如果募集到了規定計程車兵可以得到獎勵。反之,由於招軍官員如果無法募集足數計程車兵則會受到宋政府的懲罰,所以他們多采取強迫百姓從軍的做法以滿足數額。

1、招募百姓、災民

宋代的鄉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和恢復了前朝的徵兵制度,這些士兵“選自戶籍,或土民應募,在所團結訓練,以為防守之兵也。”

在宋代,鄉軍以招募和徵集兩種方式招入軍隊,這些士兵或可得到“政府撥給一定數量的田地”,或可得到“

1、招募百姓、災民

。他們與募兵制下的禁軍、廂軍不同,鄉軍並未脫離生產,而是平時耕作,定時參加教閱,在戰爭爆發之時,部分士兵也會“被徵調或招募為正規軍禁軍”。

從徵兵到募兵,中國古代軍隊“預備役”的消失和擴大

各地鄉兵的徵召制度不同,基本是以各地區按民戶戶等與家庭人口的數量做為基準,按一定比例抽丁徵召入軍。隨著宋遼擅淵之盟的簽訂,北方暫無戰事,這部分鄉兵逐漸趨於形式化。

在唐代,兵募由統一徵發轉化成了強制性徵發,兵募參軍入伍不會再具備開放度,變成了強制。

募兵制下計程車兵招募過程通常為宋政府制訂募兵計劃後,宋政府還常在災荒之年招募災民充軍。

唐初,兵募不管出戰還是戍鎮,每一次歷時多久,並沒有實際的要求,只是由皇上詔敕臨時性決策。

三、士兵計程車氣

2、鄉軍、兵募等同於預備役

為了培育士兵士氣,宋政府多實行撫卹士兵的政策,給予士兵較好的福利待遇,使士兵甘於盡忠報國。如節日之時,宋軍常改善伙食,下發肉酒,以使士兵有熱情繼續征戰。士兵的征戰動力與統軍官員在平素訓練生活中的態度和在戰爭中做出的表率作用有很大關係。

從徵兵到募兵,中國古代軍隊“預備役”的消失和擴大

如果官員在戰爭中以身作則,身先士卒,那麼士兵情願力戰至死。如果統軍官員在士兵尚未潰逃時,自己已然棄戰場而逃,更會影響士兵毫無動力作戰,各自爭相逃竄。士兵在戰爭中奮勇作戰也需要後勤衣糧的補給。若衣糧給養不及時充足,在戰爭中容易軍心不穩,士兵無心力作戰。

2、鄉軍、兵募等同於預備役

階級法的實行對士兵的心理影響很深,每一等級計程車兵都對自己的身份有一個認知,對於自己的地位作出了心理中的定位,形成了他們內心中的

一定的錢物補貼”

。加之宋朝上中下禁軍、廂軍之間的月體及諸多的待遇皆不同,更導致士兵的這種等級觀念更得到了加深鞏固。

一旦宋朝官員的做法侵犯了士兵自身的這種等級觀念,他們就會感覺受到了侵犯與侮辱,採取各類反抗措施,甚至激發士兵叛亂等暴力事件產生。唐代從高宗年間開始,與周邊民族的關係日益緊張,高宗時與周邊的突厥、回紇、高麗、吐蕃、契丹等民族均發生過大的戰爭。作為兵農合一的兵種,平時在家務農,閒時集訓。

一旦發生戰爭,便出征為兵,戰後又歸家務農。

兵募並不是常備兵。

從徵兵到募兵,中國古代軍隊“預備役”的消失和擴大

募兵也不像府兵那樣,三十多年的服役期間,國家免除其租庸調等稅賦。兵募除了出兵之外,每年的租庸調照常繳納。所以,兵募所需的軍費低,而且還能給國家創造賦稅,國家當然願意在戰爭中大量使用兵募。

結語:

對於預備役計程車兵而言,儘管他們的生活遠離戰爭,但是他們的主要時間被宋代的各類生產勞動所充滿,終日勞作。

在艱苦的勞役中,他們多易染病或傷亡,儘管部分勞役士兵收入較豐並且享有宋政府向他們提供的撫卹政策,但總體生存狀態依然極其艱辛,社會地位較低。

當然,也有部分士兵採取了消極的方法,希望逃離悲慘的生活。有些服勞役士兵,為了逃避嚴酷的勞役生活,採取各種方法以逃避應服的勞役,希望藉此受到懲罰以遠離服役之地,逃離困苦的勞役狀態。

1、軍隊士氣影響戰爭勝負

《續資治通鑑》

《唐六典》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