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曹操討伐董卓,成為漢末諸侯

沛國譙(今安微毫縣)人曹操,出身於宦官家庭,自幼機警有權謀,得到了梁國(今河南商丘)名士橋玄的賞識,而廁身於名士的行列。二十歲時,初任洛陽北部尉,就嶄露頭角,表現了他的政治才幹和勇氣。公元184年(中平元年)黃巾起義時,曹操在洛陽任騎都尉,隨皇甫嵩、朱儁鎮壓了潁川黃巾軍,因功升任済南國相。公元188年(中平五年),內地黃巾軍復興,隴西羌胡反叛,東漢朝廷為了加強武備,設定西園八校尉,拜曹操為典軍校尉,掌握了部分軍權。

不久,董卓入洛陽,竭力拉攏曹操,任命他為驍騎校尉。曹操見董卓專橫跋扈,不願和他合作,就帶領幾個親兵逃離洛陽到達陳留。他在陳留散家財,收士兵,陳留人衛茲也以家資慷慨相助,於是收集土卒五千多人,於公元189年(中平六年)底,在己吾(今河南寧陵西南)起兵討伐董卓。

古代史:曹操討伐董卓,成為漢末諸侯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初,各地州郡牧守都發兵討董卓,推袁紹為盟主。曹操被袁紹封為奮武將軍,領兵屯駐酸棗(今河南延津北)。眾將畏懼董卓兵盛,不敢前進。曹操自己領兵西向,計劃進據成皋。到達滎陽汴水旁,同董卓部將徐榮相遇,激戰一整天,曹操被流箭射中,戰馬也受重傷,士卒傷亡慘重,只好退回酸棗。諸將擁兵十幾萬,卻天天飲酒作樂,不圖進取。

曹操知道靠這些人無濟於事,自己又兵少將寡,就到揚州(治所在今安徽合肥)募兵,得到土卒二千,帶兵到河內見袁紹。袁紹等人也在狐疑觀望。不久,董卓被孫堅擊敗,退回關中,關東諸軍開始了爭奪地盤的混戰。曹操在鎮壓黃巾、黑山農民起義軍和討伐螢卓的戰爭中,逐漸發展自己的勢力,不僅兵多將廣,而且有河南東部和山東西部地區作為根據地,形成了一個強大的軍事政治集團。

古代史:曹操討伐董卓,成為漢末諸侯

早在公元192年(初平三年),毛玠就對曹操說:“打仗要師出有名,守衛要依靠經濟力量。我們應該奉天子以令不服,修耕植以蓄軍資。這樣,王之業,可以成功。”對這兩條方針,曹操深表贊同,當時就派使前往長安見漢獻帝。漢獻帝雖然是個傀儡,但畢竟是最高權力的象徵,把皇帝搶到手,就有政治上發號施令的主動權。

獻帝從長安撮轉東歸,謀士節或說:“現在皇帝東流西徙,人們擔心帝室的命運,如能在此時迎奉獻帝,正符合人民願望。用忠於帝室的行動來鎮服割據一方的雄傑,是一個很重要的策略,應該當機立斷,及早行動。”曹操就派曹洪西迎獻帝。7月,獻帝到達洛陽,曹操又親自帶兵入洛陽,宿衛京都,掌握了朝權。

古代史:曹操討伐董卓,成為漢末諸侯

萓昭等見洛陽殘破,勸曹操遷都許(今河南許昌),曹操欣然同意。9月,曹操護衛獻帝和朝臣東赴許城,定許城為都城,大興土木,建造宮殿。曹操將漢獻帝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裡,在政治上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地位後,就開始實行“修耕植以蓄軍資”的經濟方針。

頻繁的戰爭造成了人民大量死亡,生產停頓,歲荒民飢,餓莩遍野。公元194年(興平元年),谷一斛賣到五十多萬錢,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當時諸軍並起,飢則寇掠,飽則棄餘,不考屯田民又稱屯田客,是直接受國家地租剝削的佃客。屯田剛實行時,不少人主張採用“計牛輸谷”的辦法,按租貸國家耕牛的多少,向國家交納定額租谷。

棗衹不贊成這個辦法,因為這樣做,在收成好的年份,國家不能增加收入,在收成壞的年份,農民負擔不能瀲輕。他多次向曹操提出“分田之術”,就是根據每年的實際產量,接一定的比例交納租谷,豐年多交,年少納。後來曹操同意實行這種辦法。規定屯田客用官牛耕種的,要將收穫穀物的十分之六交給國家,自得十分之四:如果用自己的牛耕種,收穫物國家和私人平分。

古代史:曹操討伐董卓,成為漢末諸侯

這個剝削率相當高,和漢代佃農的地租負擔差不多。但屯田客不服兵役和福役,所以屯田能堅持幾十年時間。屯田推動了土地的大量開墾和水利的興修。東漢末,洛陽的西南部山區還是大片荒原山林,當時洛陽典農部設在陽市邑(今河南宜陽西北),王昶任洛陽典農中郎將時,開墾了很多荒地。當時河南地區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曹操親自到浚儀(今河南開封),修治睢陽渠。夏侯惇作陳留太守時,又帶領兵民截斷太壽水做陂,並親自挑土,率領將士種稻。劉馥也在固始縣修建了茄陂。魏文帝時賈遠任豫州刺史,截斷那水和汝水,修造新陂,又在潢川截斷山溜長溪水,造小弋陽陂,還開通運河二百多里,史稱“賈侯渠”。司馬孚負責河內典農部時,興修了沁水堰。

建安年間和曹魏前期以許城為中心的屯田,使許城儲藏了大量的糧食,而且各屯田地區都興建了不少糧倉,減少了軍糧的轉曹魏後期,司馬懿攻東吳將領諸葛恪,諸葛恪棄城而逃。司馬懿為了滅亡吳國,打算擴大屯田規模,積累更多的糧食,就派鄧艾去視察陳(今河南淮陽)項(今河南項城)以東一直到安微壽縣一帶地方。鄧艾視察後,發現這個地區土地肥沃,但水源不足,不能灌溉。如果開挖河渠,既可以進行灌溉,增產糧食,又可以通漕運。

古代史:曹操討伐董卓,成為漢末諸侯

他專門寫了一篇《濟河論》,說明自己開河修渠的主張。他還建議說,現在東、西、北三方平定,戰事主要在淮南。每次征伐東吳,投入運輸計程車兵比戰鬥計程車兵還多,耗費不計其數。陳蔡之間田地肥美,可以減少許昌附近的稻田,放水東下。在準河南北實行軍屯,淮北可放二萬人,淮南放三萬人,一邊種田一邊防守。只要水量充足,糧食產量可比許昌屯田增加兩倍,除去費用消耗,一年就可以儲藏五百萬斛軍糧,六、七年以後,淮河沿岸可以積累三千多萬斛糧食,足夠十萬軍隊食用五年。有了如此雄厚的經濟力量,再去討伐東吳,必然戰無不勝。

司馬鶯認為鄧艾的建議很有道理,就開始在淮河南北實行屯田。在淮南方圓四百多里的土地上,每五里設定一營,每營有屯田兵六十人。在淮北地區,拓寬了淮陽渠,同黃河連通,又修了百尺渠,從淮陽通到沈丘,上引黃河水,下通淮河、水,還在顆水南北興治諸陂,修薬二百多里。不但可以灌溉田地二萬多頃,而且使淮南準北的河互相連通起來。

古代史:曹操討伐董卓,成為漢末諸侯

曹魏末年,從京城洛陽一直到壽陽(今安微壽縣),禾稼盈野,阡陌相連,雞犬之聲相聞,呈現著一派繁榮景象。曹魏實行的以許城為中心向四方延伸的屯田,使受漢末戰爭破壞的農業生產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從而積聚了大量的軍糧,為北方乃至全國的統一奠定了經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