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為抵抗努爾哈赤的進攻,孫承宗、袁崇煥採取了哪些對策

明朝末年,戰亂頻繁,東北邊關興起遼事

建州女真之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遺甲告天起兵,在明廷治下休養生息數年之後創立後金,開始反抗明廷,並於遼東地區取得節節勝利,很大程度上威脅到明王朝的統治。

這一時期,明朝兩位至關重要的人物:孫承宗、袁崇煥應時而生,成為明朝在遼東戰局上的中流砥柱。

孫承宗與袁崇煥在經略遼東期間,雖然各自的治下之道不盡相同,但袁崇煥作為孫承宗的間接繼任者,對其思路有所承襲。

明朝末年,為抵抗努爾哈赤的進攻,孫承宗、袁崇煥採取了哪些對策

孫承宗一以貫之的思想是“重將、精兵”,即“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

袁崇煥除了秉持孫承宗“遼人”、“遼土”之策,還在同崇禎帝召對時提出了“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的思想,可以算是在孫承宗治軍基礎上增添旁註。

一、

選拔將領不拘一格

歷朝歷代對將領都有著不盡相同的選拔制度,它是決定戰爭勝敗的重要因素。

總結之前對後金作戰的經驗教訓,孫承宗在和部下在商討之後,便認為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用人不當。“以文統武,自是弊法”認為“以文官招練”、“指法”,以武將“臨陣”、“備邊”,這樣不重視武將的使用,而偏重於中央文官。

明朝末年,為抵抗努爾哈赤的進攻,孫承宗、袁崇煥採取了哪些對策

中央文官大多久居廟堂不熟軍務,矛盾導致文武官員不和,武官實際上被限制了拳腳,不利於其發揮自己的作用,也非常不利於當時的戰局。

他認為“今天下當重將權”,當今之急務,是選擇“沉雄有氣略者”主軍,“勿使文吏用小見沾沾凌其上”,這樣才能使得“兵將調和文武豫附”。

不僅如此,在選人之上,還應該唯才是舉,“勿拘資敘”,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在當時若仍舊徇私、拘泥於平時的交情、人脈,或者看重過去的經歷、身份,尤其不利於人才的任用。

不論是文官還是武官,無論有沒有在陣前立過大功,只要是有才能、有謀略,便可以提拔為將官領兵。

明朝末年,為抵抗努爾哈赤的進攻,孫承宗、袁崇煥採取了哪些對策

並且秉持著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標準,如果加以重用,便不應在小處多加節制,形成掣肘。袁崇煥便是一個極佳的例子,最終他也成為了孫承宗經遼之繼承者。

之後的袁崇煥也秉持著孫承宗的思想,不吝拔擢。祖大壽、趙率教、滿桂、馬世龍、劉愛塔(興祚)等將領皆出身自其二人之下。

二、精兵強械

將領之下,必得依靠雄兵,軍隊建設應該著力於選拔精兵以訓之,孫、袁二人督遼期間,對於遼兵之改制也做出過許多措施。

隨著明朝衛所制度逐漸瓦解,邊地之官軍也顯現頹勢,戰鬥力大不如前,許多兵卒逃竄,也有人冒領軍餉,可謂亂象頻仍。

明朝末年,為抵抗努爾哈赤的進攻,孫承宗、袁崇煥採取了哪些對策

孫承宗認為復遼之基礎即在於軍隊的強大,因此必須使軍隊各為其用。於是先淘汰老弱殘兵,又遣散從內地徵召之勞兵萬人,使得人浮於事、冗兵冗制的現象得以舒緩。

同時嚴格軍隊紀律,軍隊中的每一個人,包括將官都應該嚴格遵守軍紀,尤其是將官應該以身作則,為士兵做出模範作用。

身為士兵,也應該聽從將令、紀律嚴明,輪值之時必須保持百分之百的警惕性,若有翫忽職守者,也當處罰。不僅如此,在平日裡也要加強訓練,訓練的內容大致有練心、練耳目、練手足、練技藝、練陣勢。

這也是另一層面上繼承了戚繼光的練兵思路,特別強調練心與練氣,認為這是士氣的基礎,有了這兩點,才可以激起士兵的忠勇之力。

明朝末年,為抵抗努爾哈赤的進攻,孫承宗、袁崇煥採取了哪些對策

同時又訂立《車營煉陣規條》,讓士兵能夠熟練地運用,並規定了操練的時間、頻率,獎懲並行,這對軍士來說也是一種雙向的激勵。

可以說孫承宗為袁崇煥日後主持經遼的治軍策略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有了前人之參照,袁崇煥之後也對軍隊進行了辭冗官、整編軍隊、訓練兵將等事務變革。再者在軍隊的器械以及建制上,亦有所發展。

自孫承宗任職起,便對火銃、火炮等火器的製造、訓練尤其重視。

借用建造戰車並加以火器增加戰鬥力,組建專門車營訓練火器,並逐步將火器推廣至各個兵種以及

城防體系

,可謂在戰備上首先佔得先機。

天啟三年到天啟五年,明廷從澳門處購得葡萄牙造紅夷大炮,將其中十一門調往寧遠城。

袁崇煥便把大炮設在城上,請經過訓練之專家對炮手進行專業培訓,吸收科技優勢,利用新式武器進行防守。

明朝末年,為抵抗努爾哈赤的進攻,孫承宗、袁崇煥採取了哪些對策

當時亦有軼聞,據傳袁崇煥帳下有一通判,以火藥“勻篩於蘆花褥子及被單上”,捲起來叫作“萬人敵”。

其效力“著一火星即不得生”,從此可側面看得當時明軍之炮利。

在之後的對後金戰爭中,也逐漸顯示其威力。

而且在其二人治下,遼軍完善了各個兵種的建制,步兵之外仍有騎兵、水師,以及上文提到的車營,再加以火器的運用,大大增加其戰鬥力。

明朝末年,為抵抗努爾哈赤的進攻,孫承宗、袁崇煥採取了哪些對策

三、遼人守遼土

“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一直是孫承宗和袁崇煥在經遼時的堅定策略。

原因在於後金軍在攻入遼東地區後,對於當地的漢人採取掠奪的政策,使得遼地的百姓在每一次戰爭結束後都只得流離失所,非常驚懼。所謂“遼人”即是因為戰爭爆發躲避戰亂之遼東人。

在這種背景下,孫承宗以及後來的袁崇煥都認為,能夠將這些民眾安撫,使得其自由之處,便可使得遼東的戰事無後顧之憂。

再者來說,遼民既是生於斯長於斯,對於遼東地區有著深厚的家鄉情感,若將其安置在本地而用,自然比從關內徵調用民要有利。

明朝末年,為抵抗努爾哈赤的進攻,孫承宗、袁崇煥採取了哪些對策

因為外地民眾“久守則必變”,同時運輸成本也是很大的問題。

孫承宗日後也在上疏中指出“此大計也”。孫承宗對於遼人的安置大概有兩種方式,其一則是擇其身強力壯者為軍人,加以訓練充實軍隊之建制,其二則是將有家室的遼人組織起來,進行屯田的工作,兼以做一些其他的工事。

“法當籍其拳勇盡募為兵,置之中前、前屯,漸及寧遠,又擇其有家口者為屯牧”。

這一方法,使得許多遼人可以自食其力而不用奔波逃命,還可以開墾實處,為軍隊的軍餉找到落實之處,實在是一舉兩得之策,所謂“寓兵於農”,也是古代之傳統軍事思想的再現。

明朝末年,為抵抗努爾哈赤的進攻,孫承宗、袁崇煥採取了哪些對策

袁崇煥也在其任上三年屯田五千頃,實行軍民屯田,軍餉便也取於此。

不僅如此,還曾上疏給天啟帝言明屯田“七便”與不屯田“七不便”,說明屯田可以使得關內的負擔減小,國家財政收入也可以增收,同時又可以收服人心,固守穩邊。最終說服了天啟帝,這一政策也得以在袁崇煥的任內延續下去。

四、“戰守和”三著

所謂“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便是袁崇煥在崇禎帝第一次召見他時,對其所述之戰略定位,這也是他對於自己經遼之經驗的總結與凝練。

所謂“守為正著”,即是要在對滿洲的戰爭中力求修築固防,堅定防守。

明朝末年,為抵抗努爾哈赤的進攻,孫承宗、袁崇煥採取了哪些對策

考慮到雙方戰鬥力的差異,他清楚地知道滿洲軍隊尤其善於野戰,在空地之中的戰力遠遠大於明軍,明軍是不善於野戰的。

因此利用城池之高、器械之盛來對付後金軍才是正著,這樣才能揚長避短,使得自己處於有利的地位。

袁崇煥承襲孫承宗之策略,在寧遠城等地加固城防,並且加以大炮之威力,威懾後金軍,取得勝利之優勢,即可顯現其“守為正著”之正確性。並且加以整肅軍隊、並貫徹“遼人屯遼”之具體措施,使得“守”之利更明顯。

所謂“戰為奇著”,則是將戰爭作為一種特殊情況下的特殊方法,輔助於“守”而用之,戰與守形成有機一體。

明朝末年,為抵抗努爾哈赤的進攻,孫承宗、袁崇煥採取了哪些對策

所謂“和為旁著”,這一點主要是袁與皇太極之間的筆談,使用一種紙上和談的方式,和是為了拖延備戰,也是為了探聽敵方虛實,可謂一舉多得之法。

故而戰、守、和融為一體,使得對於後金戰爭形成多面化之攻略。

五、

總結

孫承宗、袁崇煥之經遼策略,是明朝在“攻守兼備”之思路下,所行之最後奮進。初時,孫承宗所構築的這一整套遼東防禦體系的效力如何並不可知,大概是並未經歷大戰之歷練。

但不久之後,孫承宗被彈劾罷官,其思路引領下的防禦策略被繼任的高第所排斥而命運波折,反成其光大之契機。

高第盡撤他點,僅因為袁崇煥的堅持,而僅剩寧、前二點孤立於外,但是也可將其視其為試點。

明朝末年,為抵抗努爾哈赤的進攻,孫承宗、袁崇煥採取了哪些對策

寧遠一役,袁崇煥擊退鋒芒畢露的後金軍,取得大勝,可以說是以一關鍵點而控一局,證明其戰略眼光。

此後袁崇煥掌控遼東一方,使得孫承宗之前的經遼策略

被恢復,其後又在寧錦之戰中再次擊退皇太極大軍,大概其作用亦得以彰顯。但寧錦大捷後,袁崇煥亦因黨鬥而罷官,可謂一大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