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才叫“會聊天”?一起來看看與人成功交流的科學

你知道怎麼讓陌生人第一眼就喜歡上你嗎?

怎樣做才叫“會聊天”?一起來看看與人成功交流的科學

過去你留給別人的第一印象又是什麼樣的?

如果你參加了一場大的 party,陌生人很多,你是左右逢源地侃侃而談,還是不知所措地呆在角落?

交到新朋友以後,想要建立起長期的感情,怎樣做才叫“會聊天”,怎樣才能讓對方感到最舒適?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英文新書《吸引:與人成功交流的科學》(Captivate: The Science of Succeeding with People),就會為你一一揭秘。

怎樣做才叫“會聊天”?一起來看看與人成功交流的科學

很多人以為,打交道是一項與生俱來的技能,有的人天生自來熟,有的人就是不善交際,都是一成不變的。

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本英文新書,就是要告訴你社交背後的科學原理——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與他人交談甚歡並不是什麼難事兒。

《吸引》的作者瓦妮莎·範·愛德華茲(Vanessa Van Edwards)是一個行為研究者,擁有自己的人類行為研究所,教過數以萬計的學生。她的研究成果在 CNN、福布斯、USA Today、NPR等知名媒體刊載,還在倫敦舉辦過 TED 演講。

怎樣做才叫“會聊天”?一起來看看與人成功交流的科學

作者在書中將與人打交道分為了三個階段:見面開始後的 5 分鐘,見面開始後的 5 小時,和見面開始後的 5 天。每一階段都提供了 4-5 個實際操作方法。今天我們會每個階段挑出最重要的 3 個來具體分析。

1見面開始後的 5 分鐘:第一印象,建立信任

第一印象太重要了,它會為後面的交談定下基調。

哈佛研究員娜裡妮·安得(Nalini Ambday)和羅伯特·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專門研究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他們研究學生對教授的印象,發現學生在第一次見到教授的 2 秒鐘內,就已經對教授有了一個大致的判斷。也就是說,我們在老師都還沒有開口的時候,就已經判斷出我們是不是喜歡他了。

不僅如此,對教授第一印象較差的學生,在整個學期結束以後,對教授的印象依然很差。這聽上去可真是要命——如果不能給別人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那麼接下來不管你怎麼做,可能都是無用功。

然而,作者說這可能也是一件好事。因為很多時候只要你將第一印象拿下了,那麼後面的交流很有可能就會順風順水。

怎樣做才叫“會聊天”?一起來看看與人成功交流的科學

既然第一印象這麼重要,又這麼短暫,那麼在你開口之前,是不是可以搶先一步,用肢體語言與別人建立起信任?

秀出你的手

作者分析了 TED 演講人的受歡迎程度,邀請志願者參與實驗。她發現,最受歡迎的演講者在一場 18 分鐘的演講中會做出了 600 次手勢,平均每 2 秒就有 1 個手勢。

如果你觀察熱播影片節目《羅輯思維》的主講人羅振宇,他演講時的手勢也非常豐富。

為什麼手勢這麼重要?因為手勢代表了意圖。

當你看不到陌生人的手的時候,會下意識地緊張。因為你無法預測他接下來會做出什麼動作。為什麼大多數人見面的時候會握手?就是為了表明我沒有武器,我沒有傷害你的意圖。

怎樣做才叫“會聊天”?一起來看看與人成功交流的科學

所以,想要讓第一印象得到加分,一定要把手從兜裡拿出來,大方地與人握手。

一次完美的握手需要以下幾個條件:

1。確定你手裡沒有汗。沒人喜歡握一隻黏溼溼的手,所以在握手前一定確認你的手是乾淨的;

2。握手要掌握好力道。你肯定遇到過“用力過猛”的傢伙,讓你疼得不行,也遇見過“沒吃飽飯”的傢伙,敷衍地跟你甩兩下就匆匆抽回。一次力道剛好的握手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自信。

像勝利者一樣站著

“站有站樣”:一個人的站姿最能體現出 TA 是不是非常的自信。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心理學系的 4 位教授想要知道:有沒有哪些姿勢,是大家公認的“勝利者”站姿或“失敗者”站姿。

於是,他們研究了獲勝和失敗的奧林匹克運動員們,將他們賽後的表現進行分析總結。

勝利者通常會增加自己身體所佔用的空間,擺出“正能量站姿”(High Power Pose)——高舉雙臂、胸挺起、頭向上揚。

而失敗者則會將自己蜷縮起來,佔用的空間越少越好,呈現出“低能量站姿”(Low Power Pose)——雙臂下垂、馱背、耷拉著腦袋。

怎樣做才叫“會聊天”?一起來看看與人成功交流的科學

“勝利者”與“失敗者”姿勢對比圖

更神奇的是,我們有時候甚至不用看比分結果,就能從運動員的站姿中猜到名次。勝利者想讓更多的人注意到自己,看到自己的成績。而失敗者則總是想從眾人的視野中消失,躲得越遠越好。

因此,我們需要像勝利者一樣站立。挺胸抬頭,不要聳肩,讓別人看到你的手。

注視著別人的眼睛

建立信任的最後一步,就是讓別人接納你,讓他認可你是他隊伍中的一員。

這一步就是保持目光接觸。

當我們與他人四目相對的時候,大腦會產生後葉催產素(荷爾蒙的一種),它能有效地抑制人與人交往過程中所產生的焦慮情緒,這是建立信任的基石。

想一想,一個人對你說謊的時候,他是不是左顧右盼,不肯直視你的眼睛?而當你喜歡一個人的時候,你的目光會特別黏人,根本沒法從 TA 身上移開?

所以,下一次與人交談的時候,不要太害羞,多看一看別人的眼睛,能幫你快速地建立信任。(當然,如果這個人是你的長輩或領導,或者當“直視別人會被視為不禮貌”的時候,你還需要斟酌一下盯著人家是否合適。)

2 見面開始後的 5 小時:認清自己,讀懂他人

如果你已經給對方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那麼接下來你要把握的就是交談的整個過程。

怎樣才能快速地分辨出對方是什麼性格的人?進一步說,你該採用什麼方式跟 TA 溝通,會讓 TA 覺得最舒服、覺得你跟他合得來呢?

沒有你想象得那麼複雜,我先告訴你一個好訊息,人透過第一印象所判斷出的性格有 76% 都是正確的。 2014 年《認知科學趨勢》(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雜誌的一個實驗表明,我們可以透過人臉判斷出性格,也就是所謂的“相由心生”。

看下面 ABCD 四組人像,匹配下列相應的性格:

哪一組人是從內向到外向排序的?

哪一組人是從不靠譜到可靠排序的?

哪一組人是從沒有能力到能幹排序的?

哪一組人是從支配欲低到支配欲高排序的?

怎樣做才叫“會聊天”?一起來看看與人成功交流的科學

答案:

內向到外向:C

不靠譜到可靠:D

沒有能力到能幹:A

支配欲低到支配欲高:B

你答對了嗎?就算沒有全對也不要緊,因為透過交談和肢體語言,你也能夠輕易地瞭解一個人的性格。

1992 年,麻省理工的心理學教授劉易斯·戈德堡(Lewis Goldberg)發明了大五類人格測試(The Big Five)。它們分別是:

開放性(Openness):好奇心強、愛創新、愛冒險

責任心(Conscientiousness):有條理、公正、盡職盡責

外向性(Extraversion):熱情、喜歡社交、活躍

親和力(Agreeableness):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利他主義

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焦慮、壓抑、沒有安全感

怎樣做才叫“會聊天”?一起來看看與人成功交流的科學

大五類人格圖

在你與他人交談的過程中,你可以根據這 5 個維度的特性來分析對方的性格。

1。開放性(Openness)

開放性高的人喜歡嘗試新鮮事物,而開放性低的人更喜歡按部就班地做事。

你可以問TA的問題:最近有什麼新鮮事發生嗎?最近有嘗試什麼新的餐廳嗎?

線索:TA的朋友圈裡經常會發新奇好玩的照片,TA喜歡多種型別的音樂、圖書和美食。

2。責任心(Conscientiousness)

責任心強的人生活井井有條,反之,責任心差的人更喜歡走一步看一步。

你可以問TA的問題:我們的下一步計劃是什麼?你的新年計劃是什麼?

線索:TA的儀表和個人物品都打理得很整潔,收拾東西的時候有一套自己的系統。

3。外向性(Extraversion)

外向的人更喜歡在人群中打交道,而內向的人則更喜歡獨處儲能。

可以問的問題:你的週末怎麼計劃的?你美好的一天是什麼樣的?

線索:喜歡開懷大笑;在人群中很放鬆,時刻保持“正能量站姿”。

4。親和力(Agreeableness)

親和力強的人更隨和,傾向於贊同別人的意見,親和力低的人容易反駁別人。

你可以問 TA 的問題:晚上想吃什麼?等下一起出去玩嗎?

線索:TA 走路時會很放鬆,胳膊擺動的幅度大;對他人關心體貼,隨時準備幫忙。

5。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

情緒不穩定的人很容易焦慮,情緒穩定的人抗壓能力更強。

你可以問 TA 的問題:最近忙嗎?這周過的怎麼樣?

線索:TA 喜歡分享治癒性的語句;在做計劃的時候總是想著“還有一件事”;在壓力面前容易驚慌失措。

總而言之,透過你對一個人的直覺、你與 TA 的對話、TA 在社交媒體上展示出的網路形象,以及有意識的提問和練習,你就可以更快更準地分析出一個人的性格,進一步選取恰當的方式與 TA 溝通。

3 見面開始後的 5 天:搭建聯絡,講好故事

我們都喜歡和自己想法相似、能產生共鳴的人交往。因為有著類似的思考方式和角度,你們在交流的時候很容易有找到”知音“的感覺。

當你基本瞭解對方的性格以後,就可以根據他的喜好調整你的溝通方式,拉近距離。

能快速拉近人與人距離的方法,就是講故事。在別人的故事中,我們經常會帶入自己,去尋找與自己的相似點。

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研究了人腦在傾聽故事時產生的波動。

他們透過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發現,當一個人在傾聽另一個人講故事的時候,兩個人的大腦會出現“同步”:傾聽者大腦活躍的部分會根據敘事的起伏來波動,就好像他本人經歷了這件事一樣。

因此,講一個能產生共鳴的故事,才是拉近人與人距離最好的方式。

有些人成為“萬人迷”,靠的並不是顏值,而是講故事的才華。

在《吸引》這本書裡,作者為我們分享了講好一個故事需要的 4 個步驟:引子、衝突、用詞、互動。

怎樣做才叫“會聊天”?一起來看看與人成功交流的科學

1。引子(Hook)

一個好的開頭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就抓住對方的注意力。它可以是疑問句,也可以是陳述句,但一定要有亮點。

”昨天我去了趟 XX 購物中心。”就不是一個好的引子,太平淡了。

“你猜我昨天在 XX 購物中心看見誰了?”這個就更有趣,一下子就會抓住別人的好奇心,想要繼續聽你的故事。

2。衝突(Conflict)

所有的好故事裡都會有一個轉折點,也就是所謂的“衝突”——這是整個故事的核心。故事的前面為衝突做鋪墊,後面則圍繞著解決衝突。

“你猜我昨天在XX購物中心看見誰了?周杰倫哎!他在搞一個新專輯釋出活動,正好在給粉絲簽名。我也想要簽名,但人實在是太多了。”

3。用詞(Wording)

西班牙的研究者發現,人的大腦對“自帶畫面”的詞會非常敏感。當我說“絲綢”的時候,你的大腦會立即浮現出絲綢的質地、顏色和觸感。這就是能把你的聽眾進一步帶入故事情節的重要手法。

所以要儘量多講細節,這樣會更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整個二樓全是人,水洩不通。我在人群裡根本沒法動彈,腳不著地都能平移,就是那麼擠。一樓和二樓電梯樓梯口也全是人,堵得電梯都下不去。”

“粉絲們瘋狂地大喊大叫,喊什麼的都有,我耳朵現在都是嗡嗡的。我排了有兩個小時的隊,又渴又熱,但是又不敢走,不然就得重新排隊。哎,他真的是太火了。”

4。互動(Boomerang)

在故事的結尾,你一定要將對話轉到傾聽者的身上,讓他們對你的故事做出迴應。你的故事對他們有什麼觸動、啟發?你怎樣能讓他們也開啟話匣子,分享他們的故事?

“不過最後我還是要到簽名啦,估計演唱會的場面比這個要瘋狂 10 倍吧。哎,你不是去過周杰倫的演唱會嗎?是不是特別壯觀?”

這樣的一個故事,就要比平鋪直敘要生動有趣得多——

”我昨天去 XX 購物中心的時候看到周杰倫在做活動了,人超級多,但是我還是要到了簽名。”

這就太平淡了,想要勾起對方的互動和迴應,講好你的故事才有可能拋磚引玉,增進感情。

怎樣做才叫“會聊天”?一起來看看與人成功交流的科學

作者在書中為我們分享的這些技巧,確實可以在技術層面幫你實現更好的溝通和吸引。但是,無論與什麼人交談,最重要的還是要有一顆真誠的心。

畢竟,人輕易就能看穿一個虛假的笑容:作者做過一個實驗,她給 4361 位志願者看了 4 個不同的笑容。而在這 4 個笑容中,只有 1 個是真誠的笑臉,志願者們要把它找出來。結果呢,86。9% 的人都能分辨出哪一個才是真誠的笑容。

最後,來給你敲個小黑板,今天我們講到的一個重要內容——和對方交談的時候,一定要注視對方的眼睛。當我們與他人四目相對的時候,大腦會產生後葉催產素(荷爾蒙的一種),它能有效地抑制人與人交往過程中所產生的焦慮情緒,這是建立信任、提高你個人吸引力的關鍵。

即使你現在不擅長與人打交道,只要你抱著一顆真誠的心,多多練習這些提升吸引力的技巧,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就一定能成為一個更受歡迎的人。愛因斯坦說過:“資訊不是智慧,智慧的唯一源泉就是經驗。” (Information is not knowledge, the only source of knowledge is exper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