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的時候出現許多技術,古窯便是其中的一種,技藝傳承至今

美湖鄉位於德化縣西南部,與永春、大田兩縣相鄰,距縣城35公里,全鄉土地總面積93.45平方公里,美湖鄉是德化境內最早有人定居的地方之一,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群在美湖村後坪山一帶居住,1974年曾在當地出土石斧、石矛和印紋陶片等人類活動的遺物。

大唐盛世的時候出現許多技術,古窯便是其中的一種,技藝傳承至今

在美湖鄉小湖村,有一棵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大樟樹,枝葉扶疏,樹幹參天,屹立在川流不息的小尤溪旁,生機勃勃,猶如擎天大傘遮蔭大地。該樹高29米,胸徑535釐米,冠幅40米,覆蓋面近2畝。1997年,該樹被列為省級古樹名木,並收錄進《福建樹木奇觀》一書。2008年該樹入選福建省古樹王。據德化舊志載,古樟為唐人所植。樟樹旁有座古廟,稱為“小尤廟”,也稱“章公廟”或“顯應廟”。據乾隆版《德化縣誌》載:“小尤廟在尤中裡。神,一姓章,一姓林,名俱失傳。唐末人避黃巢之亂居於此,歿而有靈,鄉人祀之。”昔廩生颺之曾題文日:“龍潯西隅有古廟,名為章公廟,廟前有一古樟。章公乃南唐太尉。即唐建廟,有唐即有樹。

大唐盛世的時候出現許多技術,古窯便是其中的一種,技藝傳承至今

關於這株樟樹王,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唐末五代時,章、林兩人為了逃避黃巢之亂,當時來到小湖村時,走得精疲力盡,躺在大樟樹下休息,很快地進入了夢鄉,夢見一位身披樹葉的老翁站在他們面前,說了四句隱語:“兩氏與吾本同宗,巧遇機緣會一堂;來年同登龍虎榜,衣錦還鄉濟四鄉。”章、林欲請老翁指點前程時,老翁忽然不見了。他倆夢醒後,身旁遍找無人,只有一棵參天的大樟樹,鬱郁蒼蒼的樹葉與夢中的老翁身上披的一模一樣。章林恍然大悟,老翁點明的“兩氏與吾本同宗”,正是取“林”字的“木”字旁,加上“章”字,就是“樟”,老翁不就是樟樹的化身嗎?於是他倆就在樟樹旁建屋定居,白天勞動夜攻讀,大比之年,果然雙雙中了進士。

大唐盛世的時候出現許多技術,古窯便是其中的一種,技藝傳承至今

朝廷令報子登門報喜,報子找不到章、林的家,就把榜文貼上樟樹。頓時,樹葉蕭蕭作響,樹幹噴發清香,樹葉變成串串白銀。從樹上掉下送給報子,答謝其長途跋涉之勞。章、林仕進後,為當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死後,當地人民為懷念其恩德,就在他倆生前住處建廟紀念。明代列世曾在《章公》一詩中寫道,章公“唐時率兵禦寇査此,民賴以安”。詩曰“戰壘蕭蕭記策勳,當年保障楊神君。唐書新舊遺名跡,德里春秋愴義魂。唐貌猶崇老太時,墓田誰表故將軍。寒巖謖謖松風起,煙悵啼猿隔斷雲。”從此,大樟樹越被神化了。

大唐盛世的時候出現許多技術,古窯便是其中的一種,技藝傳承至今

徳化舊志對“小尤廟”有這段記載:“宋紹定庚寅(1230年)河寇自尤嶺來,忽皆去,人神驅之雲”。並且有樟樹“年豐則枝葉茂秀,荒則枯落,田地龜裂,土地荒蕪”的記述,因而被認為是“神樹”,“ト年樹”……

大唐盛世的時候出現許多技術,古窯便是其中的一種,技藝傳承至今

不說美湖鄉悠久的人文歷史,更重要的是,195年在美湖多洋田村,距美湖鄉洋田村林片區唐代瓷器出土處23米遠的地方,發現一處唐代古富址。古富址上面原有一古墓,村民遷墓剷土時發現,但該窯址已部分被破壞,村民林某在該窯址旁建豬舍。我們探訪時,古窯址已經是科學挖掘回填後的,加上燒製年代久遠,在窯址地表上,我們耐心地搜尋了許久,仍然找不到半片的青瓷標本,就連古窯磚、支柱、支墊沒找到。若不是旁邊豎立的保護石碑,誰也看不出這裡是唐代古窯址。

大唐盛世的時候出現許多技術,古窯便是其中的一種,技藝傳承至今

站在古窯址保護石碑旁,思緒天馬行空般地回到唐朝:唐代安史之亂、唐末五代的藩鎮割據,連年紛爭烽火連天,中原地區陷入長期戰爭中。而地處崇山峻嶺之中的閩國,由於閩王王審知選用賢能,興文重教浚湖拓城,減稅撤卡,大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發展海外貿易,社會相對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中原和江準的百姓,拖家帶口,沛流離,輾轉來到間國,慢慢地流入了德化,我們從樟樹王的傳說中可見一斑。這些避難而至的先民們不僅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文化,還帶來了中原先進的制瓷技術,他們就地取材,選擇在依山傍水的山坡上建容燒瓷,燒製青瓷以供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