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道家“無為”思想到底能不能治理國家

黃老道家“無為”思想到底能不能治理國家

西漢草創之初,高祖劉邦的幕僚陸賈總在他耳邊叨叨,要注意文治,要注意對百姓的教化。劉邦本是小流氓出身,被叨擾得不勝其煩,於是對陸賈大罵:“你老子我從馬上得到的天下,用得著這一套嗎?”陸賈毫不示弱,反問道:“馬上得天下,可以在馬上治理天下嗎?”一番話說得劉邦沒有了言語。

漢初,統治者都是從經驗出發,自覺地採用黃老道家理論為治國理論,實施無為而治。這也是後人的基本認識。可事實上,漢朝建立時,幾乎所有的典章制度都是沿襲秦朝的。劉邦入關與秦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只是戰時的臨時措施。漢朝正式建立之後,採用的是秦律,漢文帝時發生的一件事便可證明。

名醫淳于意被人誣陷,該當押往長安實施肉刑。那時肉刑一般是割掉鼻子或者砍下腳趾。淳于意沒生下兒子,只有五個女兒。聽到這個訊息,女兒們只知道圍著老父親,哀哀地哭泣。淳于意罵道:“沒生個兒子,生了一群沒用的女兒,出了大事連個能使喚的人都沒有!”小女兒緹縈聽了這話,激動之下,隨父親前往長安。上書漢文帝,說明肉刑的惡處,表示願意替父受刑。漢文帝十分感動,不但赦免了淳于意,而且下詔廢除了肉刑。

緹縈救父的故事說明了在漢初實施黃老政治的必要性。漢朝沿襲秦法,而秦法嚴苛,使人動則得咎。在沒有系統性的解決方案之前,最佳的方式莫過於採用黃老的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就是要遵循客觀規律辦事。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小鮮就是小魚。治理一個國家,如同烹煮一道魚。有過做魚經驗的人都知道,在煎魚時,最忌諱不斷地翻動。翻幾次魚肉就全散了。黃老政治認為,治理國家也是這樣,政令不要朝令夕改,官吏不要過多地干涉,讓老百姓按照自然規律生活。

黃老道家“無為”思想到底能不能治理國家

漢朝的初代丞相蕭何便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治理國家。蕭何去世之後,繼任者曹參全盤接收、一無所改。年經的皇帝漢惠帝迷惑不已:這老頭怎麼在其位不謀其政呢?是因為看不起我嗎?

漢惠帝找來曹參詢問。曹參直言不諱地問皇帝:“您和您老子劉邦相比,誰更強一些?”

漢惠帝:“當然是老爹強!”

曹參接著問:“那您看我和故丞相蕭何相比,誰更強一些?”

漢惠帝很給老臣面子,沉吟了一會,回答說:“好像您也不如?!”

曹參一拍大腿:“著啊!既然您不如您父親,我也不如蕭何,那麼我們按他們定下來的規矩幹肯定沒錯!”這就是成語“蕭規曹隨”的由來,基礎背景即當時主張無為而治黃老政治思想。

在黃老政治的理念中,尤其推崇“不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因此接近於“道”。司馬談、司馬遷父子十分認可道家,認為其餘的諸子百家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只有道家綜合了各家優點,最為完善。在道家思想的影響下,司馬遷也非常推崇“不爭”。《史記》三大部分本紀、世家、傳記,開頭的篇章並不是書中最精彩的篇章,只不過體現了司馬遷“不爭”的政治理想。

第一篇《五帝本紀》,講述了堯舜禹的禪讓。世家的第一篇《吳太伯世家》,講述了吳太伯讓位於弟弟之事。本篇中的重點,依然是講述吳國的延陵季子季扎讓位不受的事情。《伯夷叔齊列傳》實在沒有什麼可讀的內容,不過記述了兩兄弟讓國,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的故事。因為兩兄弟不爭,因此排在了傳記的第一篇。一般人讀《史記》,印象最深刻的大約是《項羽本紀》、《留侯世家》、《淮陰侯列傳》之類,大機率不會是佔據篇首的這三篇。

黃老道家“無為”思想到底能不能治理國家

從這些事例可知,黃老道家政治思想在漢初的巨大影響。不過我們憑藉《道德經》中玄之又玄的語言,很難探知這種理論實際是如何操作的。

實際如何操作?這個問題還是靠考古發現得到了解答。上世紀考古學家挖掘了一座著名的古墓——馬王堆漢墓,其中出土了被稱為《黃帝四經》的《經法》、《十大經》、《稱經》、《道原經》,為我們提供了黃老之術如何治理國家的答案。這是另外一個相關的話題,有機會再進行探討。